粉絲翹首企盼的《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的確引爆全球影市。
在北美,《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以下簡稱《泰勒·斯威夫特》)首映便超過9千萬美元,並收穫媒體和觀眾的「滿分」好評,以一己之力扭轉秋季檔的低迷市況。
不過,但影片並未如業界預期般突破億元關,讓其與AMC直接合作的發行策略受到檢視,而其中暴露的宣發瑕疵更值得復盤,為後續更多演唱會電影提供借鑑。
據The-Numbers統計,《泰勒·斯威夫特》在零點場便進帳280萬美元,與動輒破千萬的暑期檔強片相比,起步並不顯山露水。
從上周五開始,《泰勒·斯威夫特》鋪開至北美3855家影院,首日票房沖高至3753萬美元,帶動大盤同比飆升近108%;隨後兩天分別下滑15%和27%,首周末報收於9280萬美元,單館收益達到2.4萬美元。
這一成績,創下諸多影史紀錄。
首先,《泰勒·斯威夫特》大幅拉抬演唱會電影的開畫極值,比2008年的《漢娜/麥莉演唱會》(3112萬美元)高出198%;不過後者首映的影院數只有683家,故單館收益高達4.56萬美元。實際上,《泰勒·斯威夫特》僅用三天就成為史上最賣座的演唱會電影,超過2011年《賈斯汀·比伯:永不言敗》的總收益(7301萬美元),將這一類型片推到新的高度。
其次,在歷年10月公映的電影中,《泰勒·斯威夫特》也展現出頂尖的號召力,介於2019年的《小丑》(9620萬美元)和前年的《毒液2:屠殺開始》(9003萬美元)之間,一舉邁入特效巨製的票房行列。在今年的所有影片中,《泰勒·斯威夫特》也足以排到第7位,與真人版《小美人魚》(9558萬美元)相去不遠。值得一提的是,《泰勒·斯威夫特》也創下無劇本電影的新高,此前的紀錄由《蠢蛋搞怪秀3D》(5035萬美元)保持。
另據PostTrak統計,在《泰勒·斯威夫特》的購票觀眾中,女男比例達到79%對21%,且70%為白人。從年齡來看,《泰勒·斯威夫特》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注意力,不到34歲的群體占比達到82%,35歲以上的比重僅有18%,超過45歲的組別更是只有9%。
與此同時,《泰勒·斯威夫特》的口碑可謂全面開花,爛番茄新鮮度為接近完美的99%,主流媒體盛讚其為「一部導演流暢、表演無可挑剔的紀錄片,捕捉了年度音樂會盛事」;同時爆米花指數也達到98%,足見粉絲的狂熱絕非虛名。疊加IMDb上得到8.6分(5.9千個評價),《泰勒·斯威夫特》斬獲近期難得一見的優異風評,將為後市提供充沛的續航力。
面對《泰勒·斯威夫特》的擠壓,老片的境況則不盡相同。前周冠軍《驅魔人:信徒》下滑59%至1098萬美元,累計收益則升至4491萬美元;據信環球影業耗費4億美元才競得發行權,並公開表示意欲打造新三部曲,但系列頭炮的成績只能算中規中矩。
相比之下,同列榜單上的《電鋸驚魂10》和《修女2》平穩掘金,凸顯中低成本恐怖片在投資回報率上的優勢。
受到《泰勒·斯威夫特》的強勢推動,北美在前一個周末大盤跳漲82%至1.32億美元,時隔逾兩個月重返億元線之上;截至15日,月度總票房累計至2.83億美元,已相當於去年全月的六成左右。
據Comscore統計,《泰勒·斯威夫特》共登陸95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公映總影院數達到8千家,北美之外共進帳3200萬美元,首周票房合計超過1.2億美元。
其中,《泰勒·斯威夫特》在澳大利亞(244萬美元)、德國(208萬美元)和義大利(76萬美元)等市場均登頂。從11月3日開始,《泰勒·斯威夫特》還將陸續在巴西、印度、韓國、羅馬尼亞、越南和中國的港澳台等亮相,後續尚有充足的上升空間。
《泰勒·斯威夫特》由薩姆·倫奇執導,記錄於今年8月在加州SoFi 體育場進行的三場The Eras Tour演出。從本土票價來看,成人每張為19.89美元,兒童和長者則為13.13美元;前者是泰勒·斯威夫特的代表專輯之名兼出生年份,而13被她視為幸運數字。
值得一提的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片長達到168分鐘,且同時在普通和IMAX銀幕投放,與好萊塢大製作無異。
事實上,在《泰勒·斯威夫特》公映前不到一周,AMC影院發行便宣布其已超過《賈斯汀·比伯:永不言敗》,甚至比肩漫威大片的同期成績。正因此,多達11部新片紛紛調整檔期,以避免與其正面對撞。而《泰勒·斯威夫特》以雷霆之勢橫掃票房榜,製作成本預估為2至3千萬美元,宣發費用更是只有5百萬美元,預計將為泰勒·斯威夫特本人和AMC帶來巨額回報。
但其實,《泰勒·斯威夫特》仍未觸及映前的超高預期。
結合罕有其匹的預售數據,《泰勒·斯威夫特》曾被認為有望以1.1至1.4億美元高開;在The-Numbers的模型中,《泰勒·斯威夫特》的觀眾興趣調節因子跳升至385%,推動其首映預測值迫近1.2億美元。目前看來,即便《泰勒·斯威夫特》火力全開也未破億,顯示業界針對演唱會電影的參照系尚待完善。
這一落差也激起好萊塢內部的不同聲音。據《好萊塢報道者》披露,此番AMC影院發行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獨家發行方,傳統製片廠並未參與其中。由於AMC同時還是北美最大的放映商,這一雙重身份也令小型院線產生疑慮。
《泰勒·斯威夫特》參與發行院線
在8月底AMC宣布《泰勒·斯威夫特》的公映日期後,僅前24小時的預售票房便達到3700萬美元,其中AMC獨占2600萬美元,餘下則由同屬前三強的Regal和Cinemark瓜分,其他院線則被排除在外。即便在《泰勒·斯威夫特》的首映產出中,AMC的市場份額降至41.5%左右,仍遠高於通常的22%至25%,顯然AMC的一家獨大間接蠶食了競爭對手的收益。
另一方面,AMC作為發行「新手」的宣發策略也受到檢視。在前述的PostTrak數據中,《泰勒·斯威夫特》的入場觀眾絕大部分為年輕白人女性。而Morning Consult的調研顯示,泰勒·斯威夫特的粉絲中實際有48%為男性,且43至58歲的組別占21%,59至68歲的比例也達到23%。這令外界質疑AMC的營銷信息並未觸及所有群體,可能是《泰勒·斯威夫特》最終未能破億的原因之一。
同時,AMC的場次安排和臨時變更也曾引發一定混亂。原本影片定於周五晚6點開始放映,但在11日於洛杉磯舉行的世界首映式上,泰勒·斯威夫特宣布首映場將提前至周四(12號),但已提前購票的觀眾紛紛抱怨無法更改觀看時間。
從實際情況來看,《泰勒·斯威夫特》在零點場僅拿到280萬美元,而《芭比》同期收益則達到2230萬美元,顯示這一突發改動並未達到理想效果。
整體而言,泰勒·斯威夫特和其團隊通過和AMC直接合作,規避了傳統發行商慣常收取的8%至15%佣金,但這也導致影片的宣發執行出現部分瑕疵,仍然有值得復盤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