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好書丨《琉球國志略》《琉球見聞錄》

2023-09-11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重印好書丨《琉球國志略》《琉球見聞錄》

專業

文史哲

好書重印

《琉球國志略》

(清)周煌 著

陳占彪 編

ISBN:978-7-100-17567-8

開本:16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定價:88.00元

向上滑動閱覽

本書目錄

前 言/1

奏 折/9

採用書目/11

琉球國志略首卷/13

琉球國志略卷一/43

琉球國志略卷二/47

琉球國志略卷三/57

琉球國志略卷四上/95

琉球國志略卷四下/111

琉球國志略卷五/127

琉球國志略卷六/149

琉球國志略卷七/159

琉球國志略卷八/181

琉球國志略卷九/189

琉球國志略卷十/195

琉球國志略卷十一/199

琉球國志略卷十二/215

琉球國志略卷十三/221

琉球國志略卷十四/231

琉球國志略卷十五/243

琉球國志略卷十六/277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記載琉球國的歷史和地理概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周煌同翰林院侍講全魁受命前往琉球,冊封尚穆為琉球國中山王,於次年正月回國。在出使途中,周煌留意當地掌故,隨手記錄。回國後又參閱大量史籍,整理編輯,手寫成書後進呈皇帝御覽,從中記述了琉球國的歷史、地理、風俗和人情等方面的情況,以便確定相應的國策。經陳占彪先生整理,更易我們解讀古老王國的諸種面相。

作者簡介

周煌(1714—1785年),字景桓,號緒楚,又號海珊(一作海山),四川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1756年奉詔以副使身份出使琉球,曾任《四庫全書》總閱,官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以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傅,諡號「文恭」。

主編陳占彪,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第十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近現代思想文化、當代文化、漢文化圈國家與中國關係等。

《琉球見聞錄》

喜舍場朝賢 著

李艷麗 譯

ISBN:978-7-100-17566-1

開本:16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定價:88.00元

向上滑動閱覽

譯者的話 ...... 1

代序 琉球處置乃一種奴隸解放也 .... 19

序 ...... 25

凡 例 ...... 27

琉球見聞錄 卷之一 ..... 29

琉球見聞錄 卷之二 .... 67

琉球見聞錄 卷之三 ..... 115

琉球見聞錄 卷之四 ...... 151

琉球三冤錄 ...... 195

喜舍場朝賢翁小傳 ..... 213

內容簡介

本書是琉球國人喜舍場朝賢撰寫的琉球亡國史,撰寫於1879年。是一部出自琉球人之手,記載日本吞併琉球歷史的珍貴史料。喜舍場朝賢的記錄搜集了琉球方面的文書。所有內容均系作者親歷親撰,彌足珍貴。《琉球見聞錄》正式出版於1914年,此書自問世以來,向無中譯本。

作譯者簡介

作者喜舍場朝賢,生於1840年,卒於1916年,出身琉球國士族,唐名(即中文名)曰向廷翼,精通儒學。喜舍場朝賢曾任琉球國王尚泰之「御側仕」(相當於書類保管吏員),奉命出使東京。琉球被日本吞併後,喜舍場朝賢在久米島從事開墾,並直至故世。

譯者李艷麗,上海嘉定人。先後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業,學術博士。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2005—2008),上海大學外語學院日語系教師(1997—2000),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治文學、晚清小說、比較文學。著有《晚清日語小說譯介研究(1898—1911)》(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譯著有《林紓冤案事件簿》(樽本照雄著,商務印書館,2018年)、《文藝復興的女人們》(鹽野七生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等。

編輯薦語

琉球,這個曾經孤懸海中的古老王國的歷史和命運,一直是一個較為神秘的話題。數百年來,曾經作為「中華朝貢體系」之一員的琉球,與中國友好往來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兩國在文化、政治、經濟上的關係極其密切。恐怕很少有一個話題像琉球那樣,人們熱切關注,而學界研究卻顯得相對薄弱。造成琉球問題研究相對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正在於「史料的匱乏」,準確地說,是能為普通讀者與學界「方便」使用的琉球史料的缺乏。也就是說,目前在出版界我們還很少看到一部整理過的、基礎性的、專題性的琉球文獻材料。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界對琉球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普通民眾對琉球的充分了解。

1879年,正值日本吞併琉球,中日交涉的緊要關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讓護送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來津的許鈐身帶給李鴻章一本《琉球志》,這本志便是1756年被乾隆帝冊封為琉球封使副使的周煌所著的《琉球國志略》。1757年,周煌回國,奏上《琉球國志略》,乾隆帝「命以武英殿聚珍版刊行」。

《琉球國志略》共十六卷,主要記載琉球國的歷史、地理、風俗和人情等各方面的情況,還包括清聖祖、世宗、高宗親筆書賜琉球國王的匾額,給琉球國王的詔書,為琉球國有關喪事或祭事諭寫的祭文;還有琉球國全圖、琉球國地圖、王府圖、先王廟圖、球陽八景圖等。

李鴻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原來日本外務大臣寺島宗則來函,將《琉球國志略》中所說「東鄰日本薩摩州,常所交市國,一葦可航」作為琉球屬日的依據之一。李鴻章交付向清廷求援的琉球紫巾官向德宏逐條查案辯駁,對寺島所引《琉球國志略》之語,向德宏說:「敝國距閩四千里,中有島嶼相綿亘,八重山屬島近台灣處相距僅四百里。《琉球國志略》所謂去閩萬里中道無止宿之地者,誤也。距薩摩三千里,中有島嶼相綿亘。……《琉球國志略》所謂與日本薩摩州鄰一葦可航者,誤也。今日本以敝國當薩摩州一郡邑,謂久屬伊南島,實屬引無稽之詞,成此欺人之譚。」可見,《琉球國志略》在中日「球案」交涉之際曾引起中日雙方的高度重視。《琉球國志略》是中國人著琉球史的豐富詳瞻的開創之作,是我國第一部琉球信史,為清廷了解治理琉球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是周煌非常重要的歷史功績。1936年,商務印書館率先推出《琉球國志略》整理本;後《台灣文獻叢刊》亦收錄。此次再次推出新版的《琉球國志略》,對過去整理本中出現的字詞錯誤、斷句差錯、漏文、注文正文混淆等問題加以改正,使之更為準確完善。希望這個版本能夠為研究琉球歷史文化的學者和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以方便和益處。

19世紀中後期,日本剛從鎖國250多年的江戶過渡到明治,近代國家的構想並不清晰,再加上國內政局的不穩定(西南戰爭等),明治政府亟須向世界證明自己的身份。明治開化後,日本經濟及軍事實力急劇增長。而與此同時,中國仍處於艱難的轉型過程。這時,日本蠢蠢欲動,琉球便是近代日本海外擴張的第一個目標。

1879年,日本對琉球國實行所謂的「廢藩置縣」,「琉球國」變成了「沖繩縣」,不惑之年的喜舍場朝賢躬歷其中。隨後,他將這所謂的「廢藩置縣」日琉之間漫長而曲折的交涉詳情按年代月日詳細敘述,其中包含了日本與琉球之間的交涉公文,琉球官吏、士族、平民對這些文書的討論,亦有少量清國政府的信函。其目的在於說明琉球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明治政府收入彀中,最終成為日本之一縣的經緯。身為琉球遺民的喜舍場朝賢,身經家國之變,百感交集,百般無奈。此後,喜舍場朝賢在久米島從事開墾,並直至故世。此書寫成後,喜舍場朝賢對此書加以封存,直至1914年,才從篋底撿出,公布於天下,是為《琉球見聞錄》。

喜舍場朝賢,生於1840年,卒於1916年,出身琉球國士族,唐名(即中文名)曰向廷翼,精通儒學。喜舍場朝賢曾任琉球國王尚泰之「御側仕」(相當於書類保管吏員),奉命出使東京。

該書由「候文」寫成。所謂「候文」,是日本中世至近代所使用的一種文言文體,文末以表示敬語的助動詞「候」結尾,一般用於正式的文章或公文。這部書文字之艱澀,行文之曖昧,交涉之饒舌,促成譯本現在的面貌。

此書自問世以來,向無中譯本。並且關於喜舍場朝賢《琉球見聞錄》的研究不多。該書以往未引起注意,至今也沒有受到重視,這大約有兩個原因。其一,除了極少數研究者以外,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不知道該書的存在。其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在沖繩近代史研究中有一個關鍵詞「民族統一」,即表現了學界的關注點。顯然,喜舍場所寫的「見聞錄」不在這一脈絡中。

《琉球見聞錄》的「見聞」只能體現出一般記錄、記事、遊記的感覺,而絕無慘烈的悲痛之感。作為一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期間的當事人,著者自然難以表露其情緒,但從中可見琉球人的抗爭和掙扎。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見聞錄」是一部琉球國人撰寫的琉球亡國史。

文字的記載並非絕對真實,然而真實亦含於其中。相信對琉球歷史感興趣,或對今日中日關係感興趣,抑或對日本近代史有所興趣的讀者和研究者,都能從這本珍貴的原始文書中得到參考和啟發。

延伸閱讀

新書推薦丨《誰是中國人?大禹傳說與華夏民族的建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5d4b2a42321b0f7a309e6f8d8621f94.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