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表演撐起科幻設定——《氧氣危機》

2022-07-04     妙看影視

原標題:精湛表演撐起科幻設定——《氧氣危機》

今天聊聊法國 / 美國電影《氧氣危機》。

片名Oxygen / O2 / Oxygène (2021),別名囊中人 / 氧氣。

這是一部法國科幻驚悚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密閉空間裡的驚悚故事。

最開始,本片女主角選定的是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不久在安妮退出後,女主角換成了勞米·拉佩斯(Noomi Rapace)。

電影正式進入攝製階段後,女主角最終定為梅拉尼·羅蘭(Mélanie Laurent)。

其實《氧氣危機》最有意思的一點是神奇「預言」了未來的某種可能。

在本片開拍時,新冠疫情還沒有擴散至全球範圍,影片主要想討論和表現的是個體在孤獨、失落和不確定未來情況下的狀態。隨著疫情發展態勢,《氧氣危機》中某些關於疾病的元素反而成了精準的神奇「預言」。

全片從頭至尾就是一位名叫伊莉莎白·漢森(Elizabeth Hansen)的女性。

她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低溫室中醒來,她不知道自己的處境、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記憶變得模糊雜亂。

低溫室的人工智慧還在不斷提醒她氧氣即將耗盡,她所感受到的就是張皇失措,所能做的就是儘快搞清楚情況。

她要和時間賽跑、要和氧氣賽跑……

影片主要內容設定在密閉狹小空間,一開場就把觀眾帶入緊張不安的情緒,隨後謎一樣地快速推理展示各種設定。

被困者需要儘快做出正確選擇,提出正確的問題、獲得正確的答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以及如何脫身。

電影前半段集中精力表現狹小空間帶來的壓迫感,一股腦地拋出大量疑問,讓伊莉莎白·漢森和觀眾都應接不暇。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類似狹小空間的電影《狙擊電話亭》(Phone Booth ,2002)《活埋》(Buried ,2010)。

觀影過程中,觀眾並沒有得到上帝視角,所見所聞和伊莉莎白·漢森並無不同。

這就需要觀眾和伊莉莎白·漢森一起進行探索,也讓影片變得引人入勝。

所幸,在影片結束時,所有一切都有了答案,整件事來龍去脈變得清晰,最後也沒有留下開放性結局。

《氧氣危機》的主要看點是演員表演。

梅拉尼·羅蘭在影片中奉獻了精彩的表演,絕大部分表演都是通過臉部表情和聲音完成。

她驚慌失措到鎮定自若,喜怒哀樂都集於一身,恰到好處的烘託了影片氣氛。

這部高概念科幻電影能夠變得如此吸引人,梅拉尼·羅蘭的表演占了大頭,剩下的是劇本和特效。

電影中提到的目的地行星「沃爾夫1061」是一顆真實存在的行星。

人們在2015年發現了「沃爾夫1061」,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太陽系外潛在宜居行星。

它距離地球14光年,軌道周期為17.9天,質量約是3.41個地球。

不過由於這顆行星半徑更大,地表引力估計為地球的1.5倍左右。人類如果不經過基因改造,生活在上面估計會很不好受。但是為了逃命,也沒那麼多選擇餘地,只能希望這些送過去的開荒者得到了基因改造。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本片在細節上有不少錯誤。

1.片中多次強調,飛行器上有10000個空間艙,但命名的時候只使用了4個數字。

比如伊莉莎白·漢森的空間艙編號都是0267,利奧的空間艙是0042。要想給10000個空間艙編號的話,那麼第一個必須是0000,這顯然不太可能。

同時在伊莉莎白·漢森的記憶中,她的DNA拭子和紙質文件編號都是00267,利奧的紙質文件是00042。

2.伊莉莎白·漢森獲得短暫零重力時表明她的空間艙處於漂浮狀態,而隨後的鏡頭表示,她的空間艙處於旋轉結構,應該一直處於有離心力的狀態。

3.片中術語用錯了,應該是「人體冷凍學」(cryonics),而不是「冷凍學」(cryogenics)。

4. 伊莉莎白·漢森去掉玻璃艙門過濾後,她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但她所處位置光線和陰影一直沒有變化,這和她處於旋轉圓柱體中矛盾。

5.伊莉莎白·漢森被注射安樂死藥物前,拔掉了腳上的管子。

但後面她要進入冬眠狀態時,重新插入了管子,並沒有清理管子裡的毒藥。

6.飛船以大約一半的光速離開地球,飛了六年,伊莉莎白·漢森所處位置大概離地球3光年。可是她和地球上的人通話卻是實時的,絲毫沒有6年延遲。哪怕按照她距離地球只有42735英里的設定,通話延遲也應該有7、8分鐘。

密閉空間上演全新自救,

精湛表演撐起科幻設定。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5c4c4c6c89a8462385cc9e6ae10f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