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甜蜜危機,沒有蜜蜂的世界怎麼甜

2023-05-19     世界說

原標題:520甜蜜危機,沒有蜜蜂的世界怎麼甜

在美國邁阿密一戶人家的後院裡,54歲的梅麗莎(Melissa Sorokin)迅速確定蜂巢的位置後,將一系列專業設備放在地上,開始了她的工作。

梅麗莎是一名養蜂人(Beekeeper),業餘時間也為邁阿密地區的住戶清理「定居」於房屋上的蜜蜂。為減弱蜂群的攻擊力,她熟練地點起燃料,利用煙燻使它們安靜下來。之後,她便輕輕將房檐鋸開一個小口,移除了整個蜂巢。

相比於在原地將蜜蜂殺死的更「直接」的清理方式,為使蜜蜂能夠隨著蜂巢一起完整地轉運到農場或鄉下並繼續在適宜環境中生存,梅麗莎這樣的移除過程往往需要5個小時,顯然費時費力得多。但是為了保護這些受到生存威脅的益蟲,她堅持這麼做著。

梅麗莎在移除蜂巢 / AFP新聞

蜂群消失陰霾

邁阿密所在的美國佛羅里達州,養蜂業非常發達。在那裡有650,000個蜂群,約占全美總量的五分之一,是蜜蜂保護相關討論及行動的重點區域。

佛州的養蜂人常聚在John’s Drive-In餐廳,這其中,也有哈肯伯(Dave Hackenberg)的身影。哈肯伯不僅是東海岸最大的養蜂人之一,也是2006年第一位發現蜂群崩潰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一種工蜂種群突然消失,但蜂群附近極發現或並無死亡蜜蜂,在蜂箱裡留下蜂王、未成年工蜂、幼蟲以及蜂蜜和花粉儲備,最終蜂群因儲備資源枯竭而死去的怪異現象)的養蜂人。當時,他的蜂群有90%離奇死亡。

加州杏仁園的蜂箱 / almonds

這可能跟杏仁種植有關。杏仁是美國特色農產品,2022年全球80%的杏仁產自加利福尼亞州,年產值為7,300萬美元(約合5億人民幣)。

杏仁種植完全依靠蜜蜂授粉。種植杏仁的農戶通常會支付高達200美元(人民幣將近1,400元)一個蜂箱的費用僱傭這些「工人」,因此出租蜂群給加利福尼亞肥沃中央山谷中的大型農場,比出售蜂蜜更加有利可圖。2020年,佛州有大約5,000名養蜂人,自2006年起翻了五倍,用於授粉杏仁的蜜蜂能占到七成。其中就包括哈肯伯的公司,自1971年以來他都會將冬季的大本營放在佛羅里達州戴德縣。

不過有研究表明,如此跨越區域的授粉有更大機率使原本僅是區域性問題的蟎蟲和疾病,在全國範圍內傳播,進而導致蜜蜂等昆蟲死亡。其次,不斷擴大的杏仁種植面積以及廣泛應用的機械化農業手段,使得土地及生物多樣性減少,授粉這個自然界最精密的過程和規律也因此被破壞,進而極大影響蜜蜂的生存環境。另外,杏仁種植是草甘膦殺蟲劑劑量的榜首,年用量為100萬公斤,覆蓋85%的杏仁,而草甘膦對蜜蜂來說是致命的。

向氣候變化發問

氣候變化是造成蜜蜂種群減少的另一大誘因。

據韓國農業食品農村部統計,剛過去的2023年冬天,韓國有約100億隻蜜蜂消失,其中氣候變化造成的春季提前變暖、氣溫不穩定以及極端天氣頻發等影響不容忽視。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分析發現,在自然棲息地豐富的地區,昆蟲數量平均下降7%,而在農業發達和氣候變化大的地區,這一數量卻高達49%。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更加頻繁的暴雨等極端天氣,讓那些外出「務工」的蜜蜂們不得不縮減授粉時間,甚至還會因此找不到回巢的路。

更糟糕的是,由於動植物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速度不同,氣候變化引發的「生態系統不同步現象(ecosystem out of sync)」還會導致蜜蜂與花之間的時差。這一現象在韓國尤為嚴重。因為根據韓國氣象廳200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1912年至2008年間,全球年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7度,而朝鮮半島則上升了高達1.7度。

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韓國辦公室表示,氣候變化導致春季提前變暖,但伴隨著更多的「倒春寒」。這帶來了一系列影響:一方面,花朵對氣候變化反應更快,開花和凋謝的時間隨著暖春變得更早了,這造成了那些「生物鐘」還未完全調好的蜜蜂會因無法趕上這波花期而挨餓,同時,也導致了那些早開的花朵無法得到充足的授粉而結實不良。另一方面,當蜂王意識到天氣轉暖時便開始產卵。可是,更高頻率的「倒春寒」常讓溫暖的春天突發寒冷。蜜蜂卵蟲發育最適宜的溫度在32至35度。反覆的低溫會破壞卵的活性、降低其存活率。

正在工作的蜜蜂 / Greenpeace

昆蟲學家傑弗里·佩迪斯表示,不穩定的氣候和降雨模式還會使秋麒麟草花粉中的蛋白質含量降低,進而導致蜜蜂的營養不良。除此之外,紐卡斯爾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自然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由蟎蟲引起的蜜蜂疾病,是受氣候影響最大的,該類疾病會伴隨氣溫升高而增加;蜂群感染歐洲臭蟲 (EFB) 的風險,則也會隨著降雨量增多而上升。

在中國,尋找中華蜂

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殺蟲劑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蜜蜂的健康。至今,有關當年蜂群崩潰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的具體原因仍未有定論。慶幸的是,蜂群崩潰失調現象在2007年後便有所緩解。但即便如此,包括佛州650,000個在內的全美蜂群,現仍每年有30-50%死亡比例。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這一數字為43%。

在美國、韓國和歐洲養殖的多為意蜂,原產於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通常以強群的形式越冬。它們對大宗蜜源的平原地區的採集能力強,但由於飼料消耗量大,容易在蜜源貧乏時出現食物短缺的現象。意蜂在12-13攝氏度以上才能出來采蜜,對溫度要求較高、適應性較弱,同時也存在定向力差、易迷巢,以及抗病抗蟎能力較弱的問題。這些都使得意蜂在氣候變化之下變得更加脆弱。

202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已知有20,555個野生蜜蜂類昆蟲物種(預計還有1萬種待發現),中國目前已知野生蜜蜂有1,372種。同時,中國也是家養蜂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數量的蜂群,有關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家養蜜蜂蜂群總數已達到920萬群,占世界蜂群總數的13%。

其中,中華蜂是中國獨有的蜜蜂品種。相較於意蜂,中華蜂採集力高、采蜜期長、抗蟎抗病能力強以及消耗飼料少。它們還對當地環境適應能力強——7-38攝氏度時都可見中華蜂的採集活動——不僅能夠在高溫高濕情況下進行授粉行為,還能很好地利用冬天的蜜源植物。華北地區那些早春晚秋開花的樹木,都需要中華蜂來授粉。甚至中華蜂在地形複雜、氣候多變、雨霧多、早晚溫差大和蜜源植物分散的山區都能繁衍不斷。

中華蜂 / 網絡

中華蜂曾在20世紀初一度由於意蜂等西方蜜蜂的到來而急劇下降,種群數量減少75%以上,且密度較大的連續分布區不足10%,在北方地區幾乎處於瀕危滅絕狀態。其原因包括外來病蟲害、農戶飼養新引進品種的偏好等。不過幸運的是,隨著2005年北京房山區的自然保護區建成,2006年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中華蜂經歷了一系列包括養殖策略、培育方法和環境治理等科學恢復,種群逐漸壯大。

在中國,中華蜂對本地植物授粉的廣度和深度都更好,為高品質蜂產品和森林覆蓋率等提供了一定保障。而且,因其對溫度的強適應性,也為本地作物授粉正面臨的不斷增加的氣候風險吃下一顆定心丸。在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基礎上,加以更合理的利用,像中華蜂這樣的本地物種可以發揮優勢,有潛力在地解決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一些難題。

變魚「鬧劇」奪回瀕危物種權利

關注蜜蜂健康的各界人進行了許多嘗試和努力,其中也不乏一些極為巧妙的辦法。

綠色和平曾在美國發起「Save the Bees(拯救蜜蜂)」項目倡導不依賴化學產品並禁用7種農藥,也曾在英國呼籲支持有機和可持續發展農業,避免過度耕地開墾和機械化農業應用,使蜜蜂喪失寶貴的自然棲息地和生活規律等等。

也有人用法律手段保護蜜蜂。去年9月,為幫助瀕危的熊蜂(一種大型蜜蜂)尋求本州瀕危物種法律的庇護,加州漁獵委員會和眾多蜜蜂保護者一起,讓熊蜂在加州成為了魚類。

成為魚的其中一種熊蜂 / 網絡

加州瀕危物種法》(CESA)中的「瀕危物種」涵蓋了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或魚類,但蜜蜂這樣的昆蟲類並沒有出現在受保護物種的名單上。於是為了幫助熊蜂在法律里找到歸宿,2019年6月,負責制定瀕危物種名單的加州漁獵委員會和許多蜜蜂保護者一起,藉助擴大法律解釋的範圍,宣布屬於無脊椎動物的熊蜂,可以通過「成為」魚類而獲得法律的保護,並將其認定為候選物種。

因為在《加州瀕危物種法》(CESA)里,魚的定義里包括了野生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無脊椎動物、兩棲動物,以及這些動物的部分、卵或孢子——儘管魚通常被認為所指水生物種,但在法律上,魚可以具有在某個領域中特定的含義——這也使得「魚」的範圍可以有機會被解釋得更廣泛。

此舉遭到了農業利益集團的反對和上訴,歷時3年,加州第三地區上訴法院終於在2022年5月31日的裁決中稱,儘管魚這個詞在口頭上通常被理解為指水生物種,但立法機構在第45條中對魚在定義時所採用的術語並沒有如此限制。法院認為,加利福尼亞瀕危物種法涵蓋了脊椎動物,其中包括像熊蜂一樣的無脊椎動物,這意味著熊蜂現在有資格被列入《加州瀕危物種法》,該法律的保護措施同樣適用於所有受該法律保護的物種。

2022年9月,加利福尼亞最高法院維持了上訴法院的該判決。瀕危的三種熊蜂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得到保護。

蜜蜂類昆蟲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1.5億年。全球蜂群的衰退,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希望我們不再把蜜蜂的死亡單純地看作相關產業的生意成本,而是去關注到蜜蜂的健康問題,尋找有效的保護措施,即便可能有時需要把它們「當作」魚類。

明天除了是520,還是世界蜜蜂日,保護蜜蜂,也是保護人類,之後的520,才可能更甜。(責編 / 張希蓓)

(本文作者供職於綠色和平)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550f7677bf926a01657713d3cbe2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