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的畸形產物,宦官是怎麼產生的?我國宦官發展史

2022-08-11   史鏡說

原標題:封建時代的畸形產物,宦官是怎麼產生的?我國宦官發展史

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歷史的工科小伙兒

1996年,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去世,標誌著宦官這個封建時代的產物徹底終結。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徵,宦官制度隨著晚清的滅亡徹底消失,而在中國傳承了三千年之久的宦官(太監),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宦官或者宦官制度,並不是我國所獨有,同時期的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等文明都出現過宦官。只不過這些文明宦官制度較早的退出歷史舞台,沒有我國延續的久,也沒有我國的影響力大。

01封建皇權的產物

我國古代經歷過漫長的封建帝制社會,在綿延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皇權一直代表著至高無上。皇帝後宮的宮女后妃都屬於皇帝的私人「財產」,是繁衍子孫後代的「工具」。

而後宮女眷眾多,皇帝又不能保證雨露均沾,如果允許成年男性侍從出入皇宮,穢亂宮闈的事情在所難免。為了保證皇族血脈的純正,保證皇帝在深宮中這一特權,失去生殖能力的太監也就產生了。

這樣一來,失去生殖能力的男子,在皇宮在皇宮中,皇帝不僅可以獲得男子的勞動力,又可以保證後宮佳麗的「貞潔」。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幾千年的宦官制度,竟無一人覺得其殘忍無道。

太監這個特殊皇家侍從的人群,是宣告皇族至高無上的一種表現,也可以說是封建帝制下一種畸形的產物。從秦漢時期興起,到清亡結束,宦官制度的興亡,與我國封建制度的興衰息息相關,也更映證了二者的關聯性。

宦官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明朝,皇帝之所以重視宦官的運用,以至於宦官遍布各主要崗位,其重要的原因是皇帝認為宦官無後,不會為子孫謀,也就會任勞任怨的為皇權服務而不作亂,這一目的的出發點依舊是維護皇權統治。

而對於宦官的稱謂,歷朝歷代也是變化頗多,比如「寺人」、「閹人」、「腐人」、 「中官」等等。而太監這一稱謂起源於明代,因明代設宦官十二監,每監設太監一員,左、右少監各一員,開始稱宦官為太監。

在皇權下產生的畸形,太監這一特殊群體,在歷朝歷代有過影響時代發展的大作為,當然這一作為大都是負面,從秦朝的嫪毐開始,在之後的歷朝歷代宦官干政導致朝代更迭的例子屢見不鮮。

為穩定皇權而產生的畸形群體,最終卻成為了皇權穩定最大的威脅,也是非常諷刺的結局的。但不論結局如何,宦官制度依舊同皇權、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生同滅,宦官制度依舊是為維護皇權而產生的,二者的因果關係是固定不變的。

02太監的早期來源——宮刑(萌芽與發展階段)

閹割作為一種對性功能的殘害,對人精神意志的殘害,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尤其是在宦官(太監)的出現的早期,這一時期以宮刑處罰的犯人、奴隸為主要的宦官來源,一直發展到唐代,這一時期才算結束。

早在《詩經》、《周禮》、《禮記》中,就出現了對宦官的記載,《詩經·秦風·車鄰》中記載:「未見君子,寺人之令。」這裡的寺人指的就是宦官。《周禮》、《禮記》中也存在著相關的記載。

而與宦官的產生最直接的關係,就是宮刑的產生,根據考古發現,甲骨文中就已經存在「宮刑」二字,再考慮到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成熟的宦官制度,那麼基本上可以確定宦官早在商朝就已經產生了。

而最早期的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早期,奴隸主或者自由人是不會主動自宮的,宮刑主要針對奴隸和戰俘。從早期戰爭中抓獲奴隸和戰俘只是一味的屠戮,到利用這些奴隸戰俘獲得更多的生產力,宦官也因此而生。

為了將這些抓獲的戰俘和奴隸分門別類,也方便於強迫這些人勞動,根據當時的五刑,受不同刑罰者從事不同的勞動。《周禮》中記載:「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此時就已經反映出將宦官用於王室服務。

而太監的最早期來源,就是虜獲的奴隸,而後又發展為對犯人的處罰,對反抗皇權統治者的懲罰,這也就發展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宦官群體。而後雖然奴隸隨著歷史的發展消失了,但是宦官這樣制度卻被歷朝歷代繼承了下來。

宦官發展至秦漢時代,已經成為了宣示皇權的一種手段,比起殺人令臣民外敵恐懼,宮刑這種精神上的摧殘與恐嚇,更是讓臣民與敵人畏懼。所以歷朝統治者在運用宮刑壓迫對手上,手法嫻熟。

比如帶領秦朝走向滅亡的趙高,就是因其父犯罪,其被處以宮刑,家族女性被罰為奴,趙高與其兄弟均被處以宮刑成為了宦官。

再比如《後漢書·宦官列傳》中記載:李延年「坐法腐刑,給事監中。」;石顯,弘恭「皆少坐法腐刑,為中黃門,以選為中尚書」。可見當時對犯罪之人處以宮刑,再任用為官,也是一種恩威並施的方法。

而作為威懾敵對者的手段,將手下敗將的家眷施以宮刑,更是勝利者的一種顯示威嚴的手段。比如明朝初期著名的大太監鄭和,其父就是在對抗明朝的過程中被殺,而他則被閹入宮,成為服侍燕王朱棣的太監。

03太監的後期來源——自宮(鼎盛與滅亡階段)

這裡所說的自宮,不是指自己切自己,而是指自願接受閹割,或者從小閹割就為當宦官培養的這一類人。發展到明清兩朝,太監已然成為了一種貧苦人改變命運的好途徑,也是有錢人家貯備前途的方式。

發展到唐朝時期,宦官已經不單單是下層人群被迫去做的職業了,也不是懲處犯人所做的,而是成為了一種資源。達官貴人之間會以向皇帝貢獻能力出眾的宦官為討好皇帝的手段,比如唐朝的高力士,就是這類宦官。

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樣,有父母簽字畫押送到專門給這類人凈身的機構,其實相當於一張賣身契,但與賣身契又不同。這類小太監和專門訓練的小太監起點不同,入宮後也不一樣,後者通常能夠進入皇宮內院,成為小皇子身邊侍奉的太監。日後若皇子發達,則前途不可限量,這也是這些人花錢培養太監的原因。

發展至明代,廠衛制度的設立,宦官的權利達到頂峰,出身貧苦又無一技之長的人,自宮後進入東廠或是西廠,同樣能位極人臣,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人。所以在明朝和清末,有著野心的人不少都自宮做宦官。

比如明朝的王振、魏忠賢,晚清的李蓮英,就都是這類人。其中以魏忠賢為古代宦官的巔峰了,可稱「九千歲」,皇帝不過是「萬歲爺」,可見地位之高。《明史》中記載:魏忠賢「少無賴,與群惡少博,不勝,為所苦,恚而自宮。」但是文化背景註定宦官不被認可,權力再大死後也是遺臭萬年。

明清也是宦官制度發展到極盛之後,瞬間轉為衰落的階段。明朝的東西廠,使宦官制度達到了巔峰,清朝建立後以前朝宦官干政為誡,迅速縮減宦官規模,以致整個清朝,除了李蓮英就沒出過干政的大太監。清朝也成了太監存在的最後一個王朝,宦官制度由極盛的狀態瞬間進入衰亡。

小結

宦官由最初的懲處奴隸、犯人,發展到明清時期的主動自宮,宦官這一身份可謂從極卑微,發展成為了一個可以升官發財的好路子。可見在利益的趨勢下,好像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成年男子為升官發財而自宮,可以說為了利益一切都可以拋棄,這類人一定是心狠手辣之人。

但是自古宦官也並非都是像趙高、魏忠賢、李蓮英這樣的奸佞,以宦官的身份建功立業的人也不在少數。比如太史公司馬遷受宮刑後著《史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為文明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產生的宦官,宦官制度終究是在封建帝制中存在的一個畸形產物,宦官是那個特定社會環境中的特殊群體,是人類文明中的一種悲哀。不過好在封建王朝的統治結束,中國的宦官歷史也隨著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的去世結束了。

文章整理不易,歡迎關注狼君。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想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歷史知識和故事,請把它推薦給更多人吧。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