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 #陽康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 的話題上了微博熱搜,大家普遍反應陽過之後, 記憶力差、疲勞、反應遲鈍。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對於帶娃的寶媽來說更是如此,既要平衡家庭和工作,還要照顧寶寶。沒陽之前都累的夠嗆,新冠大病一場之後更是非—常—容—易—累!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難道這就是新冠後遺症?這樣的後遺症什麼時候會好?
新冠後遺症很常見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新冠後症狀」定義為:
感染新冠後 3 個月仍然存在或逐步發展起來的新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且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
美國 CDC 定義新冠後遺症是:人們在感染導致 COVID-19 的病毒後遇到的各種新的、復發的或持續的健康問題。
大多數新冠患者在感染後幾天到幾周內好轉,因此感染後至少四周是首次確定新冠後遺症的開始。 任何被感染的人都可能經歷新冠後遺症的情況。
可見,雖然新冠引起的症狀都已經消失,抗原和核酸都已經轉陰,但是新冠後期的影響依然還在。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最初患有 COVID-19 的人中有近 70% 報告說, 他們在初次感染後 3 到 12 個月仍然感到疲勞。
圖片來源:pexels.com
還有證據表明,新冠長期症狀通常在 COVID-19 發病後 3 個月出現,症狀至少持續 2 個月。世衛組織還收到報告稱, 婦女比男子更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於 12 月 1 日發表了一篇針對長新冠的系統評價和 Meta 分析,涵蓋 194 項研究和 735,006 名參與者 [3]:
無論是否住過院,在隨訪的 4 個月內(平均 126 天),至少 45% 的新冠感染者仍存在一種及以上的症狀; 最普遍的五個症狀分別是疲勞(28.4%)、疼痛/不適(27.9%)、睡眠障礙(23.5%)、呼吸困難(22.6%)和活動受限(22.3%)。
所以,各位寶媽, 如果你這段時間感覺特別疲勞,尤其是帶娃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要自責,那是真的很累呀。
疲勞後遺症
會一直影響我嗎?
首先不用特別擔心,如果不是嚴重到需要住院的新冠感染,那麼在感染後 3 個月,還存在疲勞等相關長期症狀的人僅有 5.7%。
感染後 12 個月,正常生活仍然受到影響的患者只有 0.9%,即 100 個人裡面只有不到 1 個人還有長期症狀。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寶媽如何緩解
新冠後的「累」?
關注自己,減少對寶寶的「關心」
每一個姐妹自從當了媽媽之後,一定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寶寶身上,尤其是頭胎的新手媽媽,對寶寶更是千般呵護。
其實,養娃不用太教條。不管你是照書養,還是照豬養,他們都能健康成長。
媽媽雖然「陽康」,但是短時間內體力會大不如前。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 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優先放在自己身上。
學會與「隊友」搭配
很多寶媽會看不慣「隊友」的帶娃能力,總是讓自己操碎了心。其實,大部分爸爸帶娃可能會糙一點,但是基本不影響娃的健康。
這時候,媽媽要做的是 給爸爸更多的信任,儘量讓爸爸,或者其他家人一起照顧寶寶,讓自己能有更多的休息康復時間。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制定計劃,保持好節奏
保持節奏是一種在不加重症狀的情況下幫助你避免崩潰和管理活動的策略。你制定的計劃應具有靈活性,使你能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事,避免「過度疲勞」。
然後,隨著體力的增強和症狀的改善,可以有控制地逐漸提高活動水平。避免給自己過多的壓力。隨著體力和精力的逐步恢復, 慢慢提高自己的工作強度。
注重休息、不要硬扛
累的時候不要硬扛,要確保自己有休息充電的時間。可以把自己安排的計劃分時段進行,而不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事。
比如,做家務打掃屋子,試著一次只打掃一間房,休息一會兒或者隔天再安排另一間房的打掃。
進行溫和的康復鍛鍊
新冠感染後長期住院或居家養病會導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明顯下降,鍛鍊對恢復力量和耐力非常重要。我們不提倡轉陰後立刻投入到日常鍛鍊中,但是在體力有所恢復的階段,還是可以做一些輕量的溫和的鍛鍊。
比如步行、室內的拉伸和平衡訓練、適度的家務等,都是比較合適的,可以增強自己的心肺功能。當持續一段時間也沒有感染明顯不適,再慢慢增加活動量。
保證睡眠
睡眠是恢復體力最好的方式。疲勞會讓你比以前更困,儘量讓自己保證每 天有 6~8 小時的優質睡眠,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
注重良好的營養
完善的膳食營養可以幫助你更快地恢復和對抗疲勞。
多喝水,每天 6~8 杯;
每餐吃蔬菜,每天至少吃 400 g 水果和蔬菜;
選擇全穀物食品,包括全麥麵包、糙米和面;
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各種豆類、魚蛋和瘦肉;
每天吃一些乳製品或乳制替代品 (如豆製品);
少油少鹽少糖。
圖片來源:pexels.com
長新冠固然真實存在,科學界用「長新冠」這個詞,只是意味著有的病人症狀持續的比較長,但大多會慢慢恢復。
目前這些「長新冠」的症狀都是患者自報的,還沒有一個客觀的診斷標準。畢竟,人類面對這個全新的病毒只有 3 年,具體還會有何種影響,各國的專家還會持續研究。
作為我們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做好防護,接種疫苗,儘量避免「二次感染」,才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負責。
參考文獻
[1]https://www.who.int/europe/news/item/10-10-2022-rehabilitation--recognition-and-research-needed-for-people-living-with-long-covid--new-who-europe-factsheet
[4]世界衛生組織康復指導手冊:COVID-19相關疾病的自我管理(第二版)
本文專家
莊時利和
審核專家
北海道大學 神經科學 博士
策劃製作
監製:林乙乙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