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有沒有特殊階級?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可能便會不假思索的答道: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皇親國戚。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那麼一種特殊階級的存在,顯得十分特殊,既是時代下的特殊產物,又同樣的被時代所終結。他們曾權傾一時,雖無貴族之名,卻有貴族之實。大到中央,小到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就是官僚政治下的政治群體——門閥士族。
在東漢到唐朝這幾百年間,依靠可操作性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門閥士族在各地都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於東晉王朝的建立都是由各個門閥士族所擁護起來的。
儘管門閥士族權力如何之大,但是以南北朝為起點,唐朝為終點,門閥士族終究還是走向了一條由盛轉衰,走向湮滅的道路。那為何權傾一時的門閥士族會走向湮滅呢?
一、從魏晉到隋唐發生的數次社會動盪,如農民起義,地方割據等,都打擊了門閥士族的勢力,致使門閥士族實力衰退
東漢之後的中國歷史可不平靜,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時期,同時也是最為動盪的時期之一,大大小小的戰爭每天都在上演,而持續不斷的戰爭也導致農民苦不堪言。因此,在這個時期農民們索性揭竿而起,發生過許多次農民起義,聲勢浩蕩的行動,都不同程度上嚴厲打擊了門閥士族的勢力。
圖丨魏晉時期頻發的農民起義
除了農民起義外,在這大分裂的亂世之中,自然有許多梟雄想要反抗,還這便是政權上的造反,比如侯景之亂等敵對勢力造反,都推動了門閥士族的衰退。
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動盪中,農民不種地不聽話導致門閥士族被削弱還是小事,更可怕的是當農民和敵對政權拿上武器後,自然會對代表中央的地方門閥士族發動進攻,被滅門的門閥士族都不少,更別提勢力被打擊的了。
二、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農民對土地的依附程度變低,同時門閥士族內部的血緣關係也減弱,使得門閥士族經濟地位不穩定
自從南北朝開始,民間貿易不斷多了起來,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商品便是土地。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的流轉也就越來越頻繁,從而使得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民不必一定要依附於某個門閥士族,如果不能霸占農民,那麼門閥士族獲得的利益自然也就減少了。
圖丨南北朝時期供喝茶住宿的茶寮
同時門閥士族也在此背景下進行分戶析產,也就是多個孩子分家產,原本一百畝地一代一代分自然就會少很多,並且大多分戶析產之後便會自立門戶,從而導致血緣關係淡化,原本是一個大家族壟斷,而後的家庭越分越多,越分越多。原本穩定的經濟便變得不穩定了,經濟地位不穩定,門閥士族的勢力自然就會削弱。
三、南北朝以來盛行的土地買賣使得土地依附關係鬆弛,門閥士族對土地和農民的控制能力遭到削弱
在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古代,土地自然是社會的根基,而門閥士族正是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農民才使得其擁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
但是自南北朝起,雖推行均田制,名義上歸國家所有,但實際在此時,土地買賣已十分盛行,北魏孝文帝還曾下令:
「諸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恆從見口。有盈者無受無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
意為如果土地多了或是少了,都可以用買賣的方式來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土地買賣甚是盛行。
圖丨南北朝磚畫中表現的土地農業
在唐朝,均田制早已名存實亡,大唐直接用法律規定,土地可以隨意買賣。《唐律疏議·戶婚》里便記載:
「諸賣口分田者,一畝答十,二十畝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還本主,財沒不追。即應合賣者,不用此律。」
意為非法的買賣土地便會行杖罰,而合法的買賣便不會有懲罰。這些法律都表示土地買賣是合法的。
在這種情況下,門閥士族對於土地的控制自然削弱,而且農民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門閥士族的依附也自然減弱。門閥士族對於農民和土地的控制減弱了,在以農為本的古代,影響力自然直線下降。
四、以才論人的科舉製取代了自上而下直接任命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使得門閥士族對地方官的壟斷被打破
門閥士族形成一個集中的政治集團的重要原因,便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種可操作性的選官制度的存在。
之前的察舉制即顧名思義考察之後推舉。原意是根據鄉鄰推薦,地方上的人再來選用,但是無法保證推薦的人和官員選用的人就一定是個有德行的人。曹丕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便採用了九品中正制,讓中央的中正來選官,起初是好的,但後期中正也逐漸變味。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尷尬局面。
圖丨可操作的九品中正制
因為德行無法被量化,造成了權力的濫用,州上郡上選的官員不一定要是德才之人,但一定是對擴大自己政治影響力的人,這便是門閥士族在自己地方上選人的標準,這就導致了選地方官的權利一直被當地的門閥士族所壟斷。
而自隋朝開啟的科舉制則打破了這個局面。不在使用那種虛無縹緲的德行來選人,而是通過可量化的考試成績來排名,來選人。選官的權利回收到了中央,這便是科舉的核心。
這之後寒門子弟有了往上流動的好機會,而士族之子大多都是紈絝子弟,不學無術之輩,因此的量寒門學子登上了政治舞台,而門閥士族的集團卻一點一點縮小,政治特權一點一點的被削弱,從而推動了門閥士族的衰敗。
五、中央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做大,也從各方面去打壓門閥士族的發展,通過擴大士族的範圍來降低士族地位
特權之所以能成為特權,自然是因為擁有了普通民眾所沒有擁有的權力。
而自南北朝開始,士族便不斷擴大,士族是越來越多了,可權力卻還是只有那麼一點權力,士族的地位自然也就下降了,畢竟有特權的人多了,自然不能稱其為特權了。
北魏孝文帝南遷時,就將「劉」、「陸」、「於」等八姓來與原本就在中原為豪族的范陽盧、清河崔等同,全編入士族。而後,又將地方上的豪族都編入其中。這樣,門閥士族的範圍便不僅僅是局限於其幾個大士族中間了。
圖丨描繪北魏孝文帝南遷的繪畫作品
唐朝對於門閥士族的打擊程度更為嚴厲,唐太宗修《氏族志》時便寫上:
「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
意為不論你的出身是什麼,只要你今天做了高官,都可以排列等級,皆入士族之流,即編入士族,成為門閥。這種擴大門閥士族範圍的做法,將權力分散,自然會削弱大的門閥士族的權力,其地位自然也就下降了。
門閥士族湮滅的原因多種多樣,都不同程度上地推動其湮滅。但最為重要的便是經濟上的原因。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其商品經濟的發展,才導致了土地的流轉,再加上國家法律添一把火,從而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便產生,因此,經濟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而門閥士族的湮滅在歷史進程中起了進步作用,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的穩定與經濟繁榮。觀其東周和大唐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地方權力過大,政治經濟等影響力都超過了中央時,便會造成混亂。東周的諸侯國是如此,大唐的藩鎮割據也是如此。
圖丨聲色犬馬的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雖不是名義之國,但是一個家族或者是一個集團,掌握了這裡的所有土地,掌握了這裡的所有人口,當老百姓把地方官當作是皇帝時,這個州郡離反叛的道路還遠嗎。
從古至今,中國在歷史上的大致趨向一直是中央集權制度,即中央大過地方,這種制度無疑能夠減少地方上的叛亂,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將中國的各個地方都團結起來,使得中國能夠在這泱泱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
門閥士族的湮滅,對於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於國家的穩定,都是有利的。即使在這之後,中國依舊發生過許多次地方叛亂,但中央都能及時解決。而且在這之後,中國地方再無貴族,再無門閥。但沒有門閥士族,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參考文獻:
《魏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