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

2023-12-07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

一、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引用古語「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著重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重視「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史書是用來宣明治理天下的原則與方法的。在上面一段,我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確立「歷史思維」。什麼是歷史思維?歷史思維就是將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貫通起來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和總體視野。歷史思維最典型的特徵是時間與變化,也就是在時間的流變之中來觀察各種事物、現象。可以說,歷史思維是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徵。同時,我們黨也非常重視用歷史思維來思考現實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論新階段》中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同志將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的重視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非常重視歷史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為歷史和考古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要敬畏歷史。

下面我們來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這句話的來源。「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出自《南齊書目錄序》。《南齊書》是記錄南朝蕭齊一代的正史作品,總編撰是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蕭子顯。這本書流傳到北宋的時候,曾鞏等人作了校訂工作,並作《南齊書目錄序》。

《南齊書》的總編撰蕭子顯,字景陽,是南朝梁代的史學家。蕭子顯雖然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但是他生活的時代發生了朝代更迭。梁朝的帝王並沒有因為蕭子顯是前朝的王孫就輕視他,反而授予了他非常高的職位。蕭子顯從小特別聰明,工於作文。梁朝建立後,降封寧都縣子,歷任太子中舍人、國子祭酒、侍中、吏部尚書、吳興太守。由於《南齊書》是南齊王孫蕭子顯編撰的,所以其歷史價值和歷史真實度還是非常高的。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南豐人,南豐曾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曾鞏特別聰明,記憶力超群,12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鞏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曾鞏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南齊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共23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曾鞏在《南齊書目錄序》寫道,「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則必得其所託,而後能傳於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託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而檮杌嵬瑣、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想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興亡治亂的原由作為鑑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種能夠託付的執筆人,然後才能夠傳播久遠。這是撰修史書的原因啊!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可託付的執筆人人選,就會失去歷史的原本意思,或者與史實不符,還會造成在剖析事理時不通達,或者遣詞不當。所以,即便有一些歷史事跡非常突出,也會因為記錄者的原因而幽暗不顯明,那些凶頑至極、狂險猥瑣、姦邪兇惡的事情,卻能僥倖被掩蓋住!

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我們一定要找到具備史學才能的歷史學家來記述歷史,這樣才能對歷史事實有很好的記錄和真實表達。

我們知道,「治天下之道」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我們在了解歷史的時候,必須對其有客觀的認知。歷史文獻是人類盛衰興旺、得失成敗的文獻記錄,其中充滿經驗教訓。我們在今天的工作與社會活動中,會碰到很多事情、很多難題、很多困惑,這時就可以從歷史之中得到啟發。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借鑑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豐厚歷史資源。同時,我們還必須把中國歷史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並好好運用。

學習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古人是怎麼避免「彎路」和「險灘」的。重要的是,廣大領導幹部還必須多讀中外優秀歷史,並在這個過程中汲取智慧和經驗,為現實中的決策部署提供有益的幫助。另外,廣大青少年也應該多學習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知識,這樣可以培養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尤其可以培養愛國主義思想。二、致廣大而盡精微

2021年12月31日,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致廣大而盡精微』」。習近平主席的這段話講得非常鼓舞人心。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充滿驚濤駭浪。這些艱難險阻包括國內與國際兩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按照自身的現實情況,扎紮實實地推進各項事業向前發展。

「致廣大而盡精微」出自《禮記·中庸》。《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認為「至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

到了宋代,一些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記載,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這句的意思是說,「偉大啊,聖人之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待聖人來實行」。

那麼,哪些人是聖人呢?我覺得是那些被稱為君子或者賢人的人。《中庸》中對君子有一個描述:「尊德性而道問學」。也就是說,君子既要尊重與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經由學習、存養發展善性。「致廣大而盡精微」是說君子除了能在大的事情上處理得很好,還能盡心於精細微妙之處。「極高明而道中庸」是說君子在為人處世上已經達到非常高明的境界,但他又非常遵循中庸之道。我想,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君子對人生的定位。

「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現代啟示:對國家治理來說,「致廣大」著眼於全局和大處,是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盡精微」著眼於小處和細節,強調埋頭實幹。我們要將兩者結合起來,使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避免把「致廣大」與「盡精微」割裂開。比如,有些人擅長「致廣大」,但細的東西做不了;還有些人只注重小的東西,不太注重大的東西,這類似於「盲人摸象」,只得局部,不見整體。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要把「致廣大」與「盡精微」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取得好的效果。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2022年6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時指出,「中國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些年,我走遍中國城鎮鄉村,也訪問過不少國家。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習近平主席的這段重要講話,表達了他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視。

《管子》中有這樣一句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管晏列傳》時,把《管子》里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句話進行了小的調整,變成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將「則」字變成了「而」字。《史記·管晏列傳》中的「管晏」是管子和晏嬰。該列傳著重選取了管鮑之交、晏嬰推薦越石父的故事,天然成趣,字裡行間體現著作者的愛憎。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寫道,「(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司馬遷說,在管仲出任齊國的相國後,利用齊國在海濱這裡的自然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齊國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在《管子》中記載,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豐衣足食了,百姓才能有榮辱觀;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臣下才會依附。如果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要順著百姓的心意流。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東西,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事情,就廢除。

可以說,這一段司馬遷寫得非常到位,非常中肯,同時,還揭示了一個治國理政的道理,「順應民心」。首先讓老百姓豐衣足食,然後老百姓才能知禮節、知榮辱。如果老百姓總是處於饑寒交迫中,他們就會在道德、禮法上出現負面情況。當然,管仲在當時能看到這一點,說明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相國。

我們來了解一下管仲這個人。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相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在管仲的輔佐下,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為「仲父」。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是司馬談之子。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民間傳說。這為他後來寫《史記》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獲得了大批的民間一手材料。司馬遷在28歲的時候擔任過太史令,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受了宮刑之後,他覺得非常屈辱,在這種屈辱心理的影響下,發憤著書,完成了《史記》這部千古名著。

司馬遷為什麼要寫這部書?他想要通過這部書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要研究人和自然間的關係,了解貫通歷史的變化,最終形成他獨到的言說。

管仲和司馬遷都是我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人物。可以說,無論是《管子》里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還是《史記·管晏列傳》里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都體現了一個治國道理,也就是只有讓老百姓的生活先有保障,才能更好地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來看,古人的治國理政理念是非常符合社會心理的演進規律的。同時,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古人的治國理政理念還強調了物質對精神層面的重大影響力。

那麼,從現實角度來看,我們該如何理解「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呢?習近平主席在《構建高質量夥伴關係 共創全球發展新時代》的講話中指出,「只有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我們要把發展置於國際議程中心位置,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打造人人重視發展、各國共謀合作的政治共識」。

在上面這段話里,習近平主席強調了發展的重要性。可以說,發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世界各國都要共謀發展。只有世界各國都發展起來了,人類的「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習近平主席的這段講話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其實,無論對於中國人民還是對於世界人民,富裕的生活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人類其他層面文明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可以說「倉廩實」與「衣食足」的任務已經完成。下一步,我們要加強在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也就是在「知禮節」和「知榮辱」上下功夫。最終,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四、心合意同,謀無不成

2022年6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並發表題為《構建高質量夥伴關係 共創全球發展新時代》的重要講話。在這個重要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讓我們堅定信心,朝著構建高質量夥伴關係的正確方向攜手奮進,共創繁榮發展新時代!」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一語出自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東方朔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文學家。他博學廣識,能言善辯,善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和方式,陳說國政大事。

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既可以講清非常複雜的道理,也可以描述各種各樣的景致。在《非有先生論》這篇賦里,非有先生與吳王是虛構的兩個人物,東方朔借非有先生回答吳王的問題,引經據典,借古諷今,以汪洋之勢陳述了他的施政方略。在這篇賦的後面,吳王聽了非有先生的施政方略後,「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頤」。這句的意思是,吳王低著頭沉思,突然仰起臉,淚水一直往下淌,表明了吳王接受了非有先生的諫言,並且觸動到了內心。在吳王接受了「舉賢才,布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諫言後的三年,國家實現了「海內晏然,天下大治」的盛世之景。

我們知道,《非有先生論》寫在漢武帝的執政後期,當時的朝政已經出現了許多問題。實際上,東方朔就是想用這篇賦表達自己對朝政的關注以及自身的政治抱負。在這篇賦里,他特彆強調了「心合意同,謀無不成」。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君臣心意相通,所謀劃的事情就沒有不成功的。

簡單介紹一下東方朔。東方朔是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辭賦家。古籍記載,漢武帝即位,徵辟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拜為郎,後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職。另外,東方朔性格詼諧,言詞敏捷,常在漢武帝面前談笑取樂,曾言政治得失。但是,漢武帝始終將東方朔所說的話視為俳優之言,不以採用。也就是說,漢武帝只把東方朔當成一個談友,並不採用他的政治主張。

在文學方面,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這些文章詼諧風趣,義理精闢,言辭才辯,獨樹一幟。

我們來看一下《非有先生論》里的這段話,「故伊尹蒙耽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干湯;太公釣於渭之陽,以見文王。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誠得其君也」。在這段話中,東方朔說,伊尹背負鼎俎,從烹飪調和滋味入手,向商湯諫言治國的道理。之後說,姜太公在渭水的南邊釣魚,並通過釣魚見到了周文王。再之後,又講到,因為商湯、伊尹與周文王、姜太公這兩對君臣心意相通,所以他們謀劃的事情都成功了。

習近平主席引用「心合意同,謀無不成」這句話時,其意義更加豐富。「心合意同,謀無不成」除了表達上下級的心意相通外,還可以指國與國的關係。也就是說,在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如果國與國之間能夠團結起來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就能順利推動人類社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受阻,最終受到傷害的是整個國際社會。尤其是在一些全球性的問題面前,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們呼籲各國加強交流,加強溝通,提升友誼,這樣才能讓人類社會朝著光明的方向前進。五、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

2022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進步,是青年最寶貴的特質,也是黨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出自元朝詩人范梈的《王氏能遠樓》。范梈在這首詩里寫道:「游莫羨天池鵬,歸莫問遼東鶴。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請君得酒勿少留,為我痛酌王家能遠之高樓。醉捧勾吳匣中劍,斫斷千秋萬古愁。滄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虛窗面。崑崙池上碧桃花,舞盡東風千萬片。千萬片,落誰家?願傾海水溢流霞。寄謝尊前望鄉客,底須惆悵惜天涯。」此詩立意高遠,氣勢酣暢,抒發了詩人對人生變幻的感慨,並表達了一種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范梈(公元1272年—公元1330年),字亨父,一字德機,人稱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省樟樹)人,與虞集、楊載、揭傒斯並稱為「元詩四大家」。他出身貧寒,自幼喪父。在小時候,他的母親教他讀書認字。范梈天資聰明,喜歡讀書,並且用功數十倍於人。范梈在36歲那年被朝中大臣推薦為翰林院編修。後來,他升任海北海南道廉訪司照磨,所到之處,興辦學校,教育民眾;且不畏艱難險阻,巡查遍及海南各個偏遠地方,親自審查案件,洗刷了許多沉積多年的冤假錯案。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范梈的母親病重,他回到家鄉照顧母親。但遺憾的是,這一年,范母病亡,范梈抑鬱成疾,於次年病逝。范梈一生恪盡職守,清正廉潔,生活樸素,有君子之風。另外,他在詩歌和書法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我們從范梈的為人、為官能看出,他的道德品行良好,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這句詩。范梈說,人的一生,不論大事小事都應該自己去努力實踐,方能有所作為。當然,在現實中,我們做的許多事情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積跬步才能至千里,只有經過長久積累,才能達到非常高的層次,進入一個寬廣的世界。

這句詩給了我們三點啟示:一是在人生中,我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事情,尤其是年輕人更要依靠自己,要有自己的主見。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地做事,並且要不斷超越自我,開拓人生新境界。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一部分人可以踏踏實實一段時間,但時間長了,就不能堅持了。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還要有韌性和常性。三是只要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踏踏實實,並持之以恆地做事,就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新時代是一個努力奮鬥的時代,是一個值得勤勤懇懇工作實現自己願望的時代。年輕人只要以積極正確的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六、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021年10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讓我們攜起手來,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實現世界永續和平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鬥」。

上面這句話說明,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無論是應對眼下的危機,還是共創美好的未來,人類都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合作。「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的意思是說,人類要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搞割裂和「脫鉤」是歷史退步的表現。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這首詩。全詩共四句:「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公元698年至公元757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盛唐邊塞詩人,被譽為「七絕聖手」。七絕就是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七絕全詩四句,每句七個字,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王昌齡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進士及第,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以博學宏詞登科,改任汜水縣尉。41歲時,因事被貶嶺南。翌年遇赦重返長安,改授江寧丞。公元756年,安史之亂起,已近六十歲的王昌齡離開龍標(今湖南省懷化洪江市黔城鎮),抱定回鄉歸隱的打算,但在路經亳州時,卻不幸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可以說,王昌齡的一生比較坎坷,擔任的官職也不是特別重要,但是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另外,王昌齡與當時許多著名詩人都有交往,像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

從《送柴侍御》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大約是王昌齡送別柴侍御從龍標前往武岡(今湖南省邵陽市西部中心)時所寫。柴侍御可能是他的一位友人,但是關於柴侍御的情況,在現存的古籍資料里並不多。

我們知道,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而詩人通過「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兩句對自然景色描寫的詩句,營造了雖然他們身處兩地,但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的意象。這種意象不但拉近了兩個友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一種化遠為近、化異為同的效果,也就是「兩鄉」變成了「一鄉」。可以說,中國古代詩詞特別重視意象的營造。因為,意象的營造可以將詩人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詩中。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雖然是古詩句,但也能帶給我們現代啟示:第一,珍惜友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人不僅重視親情,也非常重視友情。第二,中華民族既珍惜個體和個體之間的友誼,也珍惜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友誼。互相尊重是人類和平的情感基礎。第三,只有將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建設好,並長期保持,才能更好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七、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並發表主旨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引用了「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句古語,闡釋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表達了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

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同樣引用過「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句古語。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這說明,中國人自古就認識到人類與大自然是一個整體,自然界的變化會影響人類,人類的行為也會影響自然界。

習近平主席為什麼兩次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上引用「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句古語?我們知道,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都是前所未有。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後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習近平主席對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的表述,強調了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並且呼籲整個人類社會都要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出自《荀子·天論》。荀子在《天論》中批判了宗教神學的世界觀,將宗教之天、道德之天撥正為自然之天,系統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觀點。文中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荀子一開始描寫的是宏觀的自然界的變化,也就是天上眾星相互伴隨而旋轉,日月相互交替照耀,四季輪流控制著節氣,陰陽二氣周流變化,風雨博施於天地間。在這個宏觀的自然環境里,萬物在適合的養料和環境下,就能發展起來。緊接著,荀子進一步講到,「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這就是說,我們看不到大自然是如何運作生成萬物的,只能看到它的功績,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處。荀子說的「神」是自然界運行的規律。然後荀子又說,「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這是說,我們知道自然界能推動萬事萬物生長,但是這種力量是無形的,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的「各」,體現了萬物所需生長條件的差異性。從這裡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非常深刻。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稷下學宮」是一個開展研究和教育的機構。後來,荀子在齊國被人詆毀,於是他去了楚國,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令。春申君去世後,荀子被免職。

荀子主張禮、法並施,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他還反對迷信鬼神,提出「性惡論」,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並強調學以致用。《荀子·天論》中記述了一句名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用合理的做法回應它,就會有吉祥的結果;用不合理的做法回應它,就會產生災難。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現代啟示:在自然界,動物和植物、動物和動物、植物和植物都有相生相剋的關係。這些關係與人類組成了複雜的地球生態系統。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科技的進步,我們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其他生物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所以,我們要研究這些關係,把握其中的客觀規律。只有尊重這種規律,才能讓人與動物、植物和諧相處。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單位:劉東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