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牌了!白茶受潮發霉的5大元兇,看看你踩過哪個「坑」?

2023-07-27     小陳茶事

原標題:攤牌了!白茶受潮發霉的5大元兇,看看你踩過哪個「坑」?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收到朋友的結婚請帖,日期在下下個月。

心中感慨,終於修成正果了。

村姑陳的這位朋友,就稱她為Miss王吧,她和男朋友戀愛長跑了十一年。

從大學到社會,從白手起家到小有成就。

見面的時候,經常給我和其他單身朋友喂「狗糧」,感情甜得很穩定。

如今這個時代,這種慢節奏的戀愛方式,屬實不多了。

請帖被李麻花拿過去看,然後壞笑著問我:「怎麼啦?你也想結婚了?」

給了她一個大白眼,喝茶去了。

想起錢老《圍城》里的那句話: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

因為沒有嘗試過,總覺得遠處的風景更美。

婚姻的確是一段新的旅程,新的開始,但未來究竟會如何,有多少苦難需要一起面對,就又是後話了。

這個理論,套用在白茶保存上面,也很合適。

把茶葉買回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結束,也是開始。

未來的存茶之路,需要更加費心費力。

比如,以下這5個不起眼的細節,或許就是白茶受潮發霉的真正「元兇」。

《2》

第一,用密封效果差勁的容器

市面上,關於存茶的容器,五花八門。

不懂保存茶葉的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與家裡風格的統一協調性來挑選。

例如,喜歡古樸質感的朋友,就會買紫砂罐回來存白茶。

不得不說,一隻名貴的紫砂罐,擺在家裡,那是極有逼格的。

但紫砂這種材質,本身比較特殊,是雙氣孔結構,內部有著肉眼不可見的毛孔。

這就意味著,它不夠密封,不能讓白茶得到良好地轉化。

眾所周知,白茶儲存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密封。

蓋因白茶是一種喜干怕濕的茶類,外界的水汽、高溫、異味等因素,都會影響白茶的正常陳化。

很顯然,紫砂罐並不是最佳選擇。

被保存在紫砂罐里的白茶,仿佛待在一間四處漏風還漏雨的破茅草屋,無法得到庇護。

外表漂亮,卻不夠實用,價格再貴也無濟於事。

還有的人,喜歡用鐵罐存茶。

實際上,比起紫砂罐,鐵罐的密度更高,密封效果更優秀,但依然無法滿足長期存茶的需求。

任何的罐子,包括紫砂罐、陶瓷罐、鐵罐、錫罐等等,都比不上三層包裝法來得嚴實。

一層鋁袋,一層食品級塑料袋,一層厚實的瓦楞紙箱,把白茶層層保護起來,周圍的縫隙用膠帶貼好。

確保萬無一失,白茶才能睡得安穩,轉化出優秀的品質。

《3》

第二,把白茶放在水汽充足的地方

普通人在家庭存茶的過程中,也要有選擇性地安頓好紙箱。

家裡水汽充足的地方,要儘量躲開,以免白茶受潮。

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有地下室、冰箱、廚房、客廳等等,具體還要看地區的氣候條件。

先前有一位茶友說,自己學著酒窖那樣,打造了一個地下的「茶窖」。

心裡還幻想著,三五年,或者十幾年後,擁有一批「窖藏老白茶」,獨一無二,絕對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村姑陳雖不忍心打破茶友的美夢,但只能實話實說,讓對方及時止損。

因為,地下室的環境,並不適合存白茶。

一是因為太潮濕,水汽充足,濕度爆表,白茶很容易受潮變質。

二是因為地下室太悶了,還經常瀰漫著一股沉悶的氣味,這是許久不通風的後果。

所以,盲目地把白茶放在地下室里,必然逃不過發霉的結局。

不僅沒辦法陳化出高品質的老白茶,還會影響自身純正的香氣和滋味。

其實存茶最好的地方,是家裡的書房,或者空閒出來的房間,做好乾燥、陰涼、無異味等要求。

偶爾還可以把窗戶打開一個小口,讓新鮮的空氣換進來,把渾濁的空氣排出去。

(ps:儘量挑選晴天,避免雨天,防止過多濕氣進入房間)

《4》

第三,沒有離牆離地

很多人不理解,我已經三層包裝好了,為什麼還要離牆離地?

如果你是南方人,如果你所生活的城市濕氣很重,如果你一年當中要經歷回南天和梅雨季節……

那麼,不用解釋,自然就能理解。

在某些特殊的天氣里,空氣中的濕度,接近飽和。

身體的感受是,黏黏膩膩,不舒服。

並且,水汽會凝結在牆壁和地板的表面,乍一看,就像從里往外滲水。

可想而知,如果把紙箱直接貼近牆壁和地面儲存,再厚實的紙箱,也有被攻破的一天。

而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離牆離地,很有必要。

只要把紙箱放在架子上,或者用椅子墊高,與牆壁和地板保持一定距離即可。

《5》

第四,頻繁開箱

理論上來說,把白茶密封在紙箱裡,不應該頻繁地去打擾它。

平時要喝的白茶,可以提前用馬口鐵罐或者密封鋁袋,分裝出來。

差不多是1個月左右的量,也便於日常取茶、喝茶。

可偏偏有一些茶友,不嫌麻煩。

每次喝茶之前,都要打開紙箱,再一層一層地解開三層包裝法。

最終,見到自己心愛的白茶。

美其名曰:天天見面,關心它們的陳化狀態。

殊不知,這樣反而會打擾白茶的陳化,甚至會變質變味。

試想,如果喝茶的頻率是一天一次,那一個月平均開箱的次數是30次。

在這一開一合間,很容易讓空氣中的水汽,進入箱子中。

原本白茶中的芳香物質,無法聚集,香氣會變弱,也就是「跑氣」。

漸漸地,香氣越來越淡,層次越來越單一,最後甚至消失了。

泡出來的白茶,不再香氣四溢,反而是寡淡無味。

更嚴重的情況是,茶葉強大的吸附力,會吸收來自外界的氣味,生成雜味怪味。

整箱白茶,就白白浪費了。

因此,倘若你有長期儲存白茶的打算,就要合理控制開箱的頻率。

特別是在雨季,頻繁開箱取茶,取完茶後又沒有及時密封回去。

久而久之,白茶就會受潮發酵,生出各種你不喜歡的怪味,營養物質也揮發殆盡。

《6》

第五,濕手取茶

比起其他茶類,白茶的條形蓬鬆、自然,所以最方便的取茶方法,就是用手。

考慮到手上有細菌,很多人在喝茶之前,都有個習慣——洗手。

這個做法本身,沒有問題。

但問題在於,洗手之後沒有及時擦乾淨,就火急火燎地去抓茶葉了。

手上殘留的水分,雖然數量不多,可別小看了它們的威力。

白茶極乾燥,同時也具有強大的吸附力。

作為主人,應該把「防潮防濕」這個要義,謹記於心。

而且,白茶變質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可能一次兩次,抱有僥倖心理,濕手取茶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但次數多了,時間久了,白茶受潮的風險就會直線上升。

量變導致質變,自己的一個疏忽大意,就會讓白茶走向變質,失去品飲的價值。

《7》

買茶時,我們的要求往往很高。

但對於存茶,卻常常忽視。

恰恰白茶又是一種嬌貴的茶,不能受潮,不能受熱,不能見光,不能聞異味……

某個不起眼的細節,都會導致品質受到影響,一落千丈。

但話又說回來,存茶並不困難。

只要擁有一顆蕙質蘭心,願意學習,願意重視細節,存出優質老白茶,並不是夢。

它會變成現實,用一款色香味俱全的好茶,回饋用心的主人。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32d7b48ebb6c863363d54ad9d7d5a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