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韓國大片,撲了……

2023-08-16     桃桃淘電影

原標題:又一部韓國大片,撲了……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是河正宇和朱智勛在喝酒,聊他們的新片《非官方行動》的票房,兩個人都覺得這片的質量還挺好的,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票房非常不理想。

朱智勛甚至爆料河正宇哭了。

但是吧,你要這麼看。這《非官方行動》雖然票房不理想,但起碼是觀眾人數在半個月內突破了百萬。

與之相比,同日上映的另一部韓國大片,才是真的慘。因為,它的觀眾人數甚至連50萬還沒到。

而本片保本的觀眾人數則需要達到600萬。

看起來,這個目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了。

虧,是一定要虧了。

這部大片,就是號稱韓國投資最高的科幻片《月球》。

影片號稱投資280億韓元,大概就是1.5億人民幣,兩千多萬美元。雖然,作為科幻片,這樣的投資,算不上特別高,但是,在韓國科幻片里,也算是下了大本錢的。

同時,陣容方面也有很多看點。比如,影片邀請人氣演員都暻秀主演,實力派薛景求與金喜愛擔綱配角。

而本片的導演,則是曾執導《國家代表》,並憑藉《與神同行》系列成為票房大導演的金容華。

陣容以及投資,其實都是很有看點的。

只可惜,影片選擇了一個非常有挑戰的類型:科幻

我們總說,韓國的類型片發展非常成熟。但其實,也主要是集中在某幾類:比如犯罪動作片、比如喜劇片、比如愛情片等等。

但科幻題材,一直是韓國電影人比較少去觸碰的一個題材。

即便,這幾年稍微有一些韓國科幻電影出來,反響其實也都不算特別好。

所以,這次的《月球》其實是背負了很多東西的。尤其是,還是大導演金容華來執導。要知道他當初在《與神同行》,也讓大家見識了他在電影特效方面的能力。

只可惜,最終還是撲了(而且是票房和評價雙輸的感覺)。

從情節上看,其實《月球》還是套用了一個災難片的劇情模式,只不過,把背景放置於太空以及月球上了。

其實這樣的劇情,也可以平移到地下、深海、深山等等很多地方,其實都是可以的。

《月球故事》設置為近未來的2030年,在5年前首次載人登月計劃失敗之後,韓國航天部門再次送了三名太空人上太空,實現他們國家的登月夢。

只可惜,受黑子的影響(太陽黑子),太陽風襲擊了他們的飛船,導致三名太空人兩名遇難,唯一的倖存者,也就是都暻秀飾演的善宇,將在地面指揮中心的幫助下,繼續完成月球探索任務。

以及,努力活著回來。

其實劇情本身就挺無趣的,要不是有個科幻背景,真的是非常俗套的劇情了。真的是太多災難片都以這樣的情節作為核心了。

即便是科幻片,同樣可以想到《火星救援》《地心引力》,甚至沈騰的那部《獨行月球》。

畢竟,太空旅行往往都會與孤獨聯繫在一起,所以,這種一個人在太空中孤獨求生的故事,也算不上很新鮮。

情節吸引力不夠的話,就只能靠觀眾的熱情來支撐了。

只是,韓國本身的航天航空業也不算非常發達,遠落後於中美俄、甚至於他的鄰居日本,而韓國觀眾對這種本土航天相關的科幻片,似乎興趣也沒那麼大。

可能,唯一可以與現實掛鉤的就是。韓國去年的時候,首個月球軌道探測器「賞月」號成功發射。

而韓國官方,也在之後制定了一系列航天計劃,包括2032年實現登月、2045年登陸火星等一系列計劃。

而影片也剛好把登月時間設定為2030年左右,倒算是緊跟時事了。

但韓國觀眾,似乎也沒有太被這個事情所影響。

就像上面說的,本片的觀眾數,簡直是慘不忍睹。都不要說達到600萬人次的止損線,現在觀影數能不能過百萬人次都不好說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諾蘭的《奧本海默》也在韓國上映了,而在影片距離上映還有一天的時候,它的預售額就達到了50萬人,而這,就已經超過《月球》上映兩周的總觀影人次了(49.6萬),這你就知道《月球》這片有多慘了吧。

歸根到底,還是片子太老套了。

你別管是科幻片還是災難片,歸根到底,還是商業片,劇情的緊張、精彩與刺激,才是第一要務。

而《月球》終究還是套路套著套路,全片都是各種人為的困境。角色基本就像闖關一樣,遇到困難——很危險——解決困難——新的危險——再解決——再危險——最後勝利,大團圓。

這種反覆遇險的設定,即沒創意,也沒啥刺激,你會感覺,這就是創作者故意在給角色找麻煩。

雖然,影片在宣傳時候,反覆強調導演為了這部影片做了多少功課,包括去各種航空相關部門做調研,對於飛船和太空衣都是實際考察之後設計和製作的。

而我們,也確實能感受到影片努力想打造更真實的太空災難片的實感,也確實是用了心的。

所以,看的時候,會稍微想起那部《地心引力》。只是,如何在這個設定基礎上,把故事講得更精彩,影片還是有些差得遠。

而最後莫名其妙就開始燃和煽情,也是看得人一頭霧水。

所以,無論是科幻還是探索月球,最終還是逃不了韓片煽情組合拳。

你看,雖然我們對這部影片很多不滿。

但導演金容華,倒也挺不高興的,甚至還發生了類似吐槽觀眾的現象。

金容華在影片宣傳期表示:「我感覺到觀眾們對韓國科幻電影的距離感仍然很大。當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尊重科學技術時,我會帶著更棒的太空電影回來。」

言外之意就是,這片票房不好,不是片子不行,是你們韓國觀眾不尊重、也不關注科學技術。

當然,這樣的吐槽,也很快就被反噬了。

因為,前幾年有評論批評他的《與神同行》的時候,他曾經拿觀眾當擋箭牌,說過:「觀眾比導演聰明」。

而如今票房不好了,又開始吐槽國家不尊重科學了。

所以正反全憑導演一張嘴。

但是,他這個片子,真的很尊重科學麼?

也不好說。

比如,都暻秀出演的太空人男主角,在同伴遇險之後,突然變得非常慌亂,甚至在沒有穿任何防護裝備的前提下,就打算打開太空艙門。包括他之後的很多選擇,都讓人懷疑,這個角色是否真的是訓練有素的航天員。

即便我對航天業沒那麼懂。但是,應該也知道,所有國家的航天員都是萬里挑一,同時經過大量培訓的頂尖人員。無論是心理與身體素質,以及相關技能,都是最頂級的。

這樣的人員都會對各種極端情況有過心理和身體方面的準備,他卻要反覆犯些低級錯誤,這是讓人很難接受的。

這顯然不像尊重科學的行為(這裡沒有吐槽演員的意思,是創作者的鍋)。

而最終大家才明白,原來導演所謂的尊重科學,其實就是指《月球》裡面的那些特效部分。

畢竟,導演對這部耗資2000萬美金的科幻片的特效還是相當滿意的,他曾說,覺得相比好萊塢投資過億美金的《火星救援》或者我國投資幾千萬美金的《流浪地球2》,《月球》還是花小錢辦大事的。

雖然,大家也沒什麼可比性的。

包括最後主角的成功獲救,其實也是一個爭議點。

雖然最後狂打人道主義的牌,但還是被不少觀眾吐槽只是走後門和靠人際關係來解決問題,未免讓整個故事變得非常輕浮了。

其實這個設定還挺好笑的,韓國的首次登月最終遇險,而以自己的能力顯然無法解決問題。最終還是要求助於美國的NASA,而且,還是走了NASA裡面韓國職員的後門,以有些違規的方式,半要挾NASA,才獲得成功。

最終,韓國的航天人,還是要憑藉美國的力量,拯救了這次登月危機。

怎麼說呢,一個希望喚起民族自豪的航天類科幻片,最終還是需要靠別國解決問題,甘當小弟,也是很有意思的想法了。

當然,《月球》真正的問題,其實倒也跟是不是科幻片無關,最重要的,還是電影本身太無趣了。

無論影片背景在什麼年代,電影本身,其實是老套且過時的。

看得挺辛苦的。

如今看起來,韓國的科幻片,這路,還有點長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2dde599b6dfb5ed3283873273628433.html

















他將改變世界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