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韓國電影,為啥轉眼間都完犢子了!

2023-07-31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好萊塢電影、韓國電影,為啥轉眼間都完犢子了!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話說,今年好萊塢在中國的片子,基本上擺滿了一茶几的悲劇。

《碟中諜7》+《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閃電俠》+《奪寶奇兵5》《速度與激情10》+《銀河護衛隊3》+《蜘蛛俠:縱橫宇宙》+《瘋狂元素城》+《小美人魚》+......

漫威+DC+皮克斯+迪士尼+速激+變形金剛+碟中諜+奪寶奇兵,這是美國電影工業能拿出來的最強陣容了。

可是,可是,以上所有影片的票房加起來票房打不過《消失的她》。

暑假檔以來,中國電影還不僅僅有《消失的她》,還有《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每一部都來勢洶洶,化身為票房吞噬獸,打的好萊塢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當然,也有《超能一家人》這樣的超級爛片。)

想想看,去年微博還一堆人說好萊塢拯救中國電影。

你也不能說不對,《巨齒鯊2》是中美合拍的, 有吳京喲

相反,過去我們一直說中國電影不如韓國電影,因為韓國電影更深刻。

今年也就《犯罪都市3》《殺死福順》之類的少數還有人看。

但是,打開韓國票房排行榜:美國+日本。

不禁要問:韓國電影這是怎麼了? 《寄生蟲》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於與最佳導演等是2020年的事,這才過去不到3年,怎麼一下子就垮了?

原以為韓國電影會憑藉《寄生蟲》的威力,開始在國際上大行其道。再加上《魷魚遊戲》的大火,眼看著就要成真。畢竟奉俊昊、朴贊郁這一波導演正處於創造的高峰期。可是,轉瞬之間,從顛覆直接就跌倒了谷底,《寄生蟲》幾乎成了終結者。

盛極必衰?還是中了詛咒?

韓國電影巔峰時期,一年產電影373部。

今年上半年投資多少?

9部。

知道拍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麼麼?

首先,你得開工。

工都開不了,拍啥電影?

為啥韓國沒有新生一代了?

我只想說, 這是社會決定的。

前幾天韓國「房東門」和「幽靈嬰兒事件」知道不?

電影的基石在哪裡?在中產。

電影是個奇葩的產業。他必須有足夠大的基本盤,才能獲利。

李嘉誠看個電影,和群主看個電影,票價一樣是39.9。

就算李嘉誠再喜歡,看100遍。也就39.9x100=3990。並不多。

所以,電影最大的消費群體是中產階層。不是李嘉誠看100遍,他也看不了那麼多,而是需要幾十萬普通中產一個39.9又一個39.9累積起來的。

這個階層如果出了事,電影就沒有了造血渠道。

韓國最明顯,就是民眾沒錢消費電影了。房租都交不起,哪裡還有錢有閒去看電影?香港 也是如此。

而大陸是個奇葩的地方,全球都在冰箱裡,唯獨她在烤火。經濟的基本面還在,中產大宗消費消不起,但電影還是能夠看得起。

想像一下。在1999年,韓流最火的時候。結果大陸誕生了一個追星 劉德華追到父親死在深圳的粉絲,

那個很悲劇的,叫麗娟的女粉絲,還記得吧?

那時候,市面上有沒有小奶狗,我要賺工資養你,給你生猴子這種說法? 沒有吧?

現在為什麼有了?什麼人會這樣說?

是那群在都市裡,賺的工資足夠溫飽,不消費房產等大宗消費,忽然覺得閒錢多了,可以打賞主播,養小奶狗的這批人, 男女都有,男的打賞女主播,女的幻想養小奶狗,這幫人人口基數還不少。而且是1999年以後慢慢培養起來的。他們,就是當下的中產。

他們 存在,即合理。

他們,是市場的一部分。他們,也是小鮮肉渣演技存在的基礎。

他們,可以局部放大為電影的基本盤。確實特殊了點,但真的可以。

他們都能掀起示範效應,從而養活一個小鮮肉的市場。

問題就在於,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有,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在韓國和香港,他們被房產地產和消費陷阱把持了。從電影里強行撕裂走了,鮮血淋漓。

這就是我說的,中產的消失。韓國與香港都是如此。包括美國,為啥「黑名貴」會火,為啥拉丁裔演員突然多了起來?那是因為美國的人口基數被根本上改變了,黑人+拉丁裔,已經成為了美國人基數的多數群體,他們要消費,就必然要求自己群體的代言人出現。所以, 《小美人魚》變成了小黑魚。所以, 《白雪公主》變成了拉丁裔。

相對來說,大陸這邊還好點。因為這幫腦殘粉。他們的存在就表示了我們的市場還健康。

就像你臉上的粉刺,確實很難看,很醜。但是他的存在代表你還年輕。 等粉刺變成皺紋。丑依舊丑,可你再也找不回你逝去的青春了。

有些人還在大談特談小鮮肉是頑疾, 其實不是。

他們純粹是市場捧出來的。沒有有錢有閒還想養小奶狗的都市白領。哪來的他們?

這確實是病。卻也代表了一部分市場,一部分有特殊癖好,有消費能力的女性。

是病,絕不是頑疾。但也是病,粉刺級別的而已。

你只要分出一個細分市場,滿足她們就好。 就像台灣的偶像劇,個個劇情腦殘的要死,存在即合理。

如果他們不存在,反倒是不太合理了。必須搞清楚,他們為什麼消失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他們喪失了消費能力。

韓國就是這樣。香港也是。

一個租房合同,已經很多人跳樓了。 還有幽靈嬰兒。這都是市場層面消費端崩塌的縮影。

電影這一行太特殊了。100個李嘉誠這樣的富豪,也最多在生產線給點資金

消費端,毫無辦法。 票的是人,哪怕是李嘉誠自己,買張票也就39.9。

好萊塢也是一樣的。傳統市場發現消費端疲軟之後,他們開始在討好消費者方面發力,畢竟工業基礎雄厚。所以火了一部 《鋼鐵俠》,就瘋狂在超級英雄上面注資。

漫威+DC,包括孩之寶,狂拍了大十幾年。把其他電影擠的就剩下一口氣了,連老 馬丁·斯科塞斯都看不下去了。電影人哀嚎不斷。

可是,真正愛超級英雄的有幾個?

不過是一個爆款被吹成了一個大氣球,卻把其他的戰友都擠死了而已。

資方有錯麼?市場證明了超英是救命稻草,我難道還不抓麼?

你有本事,你拍個戰爭片也爆個看看,爆了我馬上跟投。

即便有 《1917》《鋼鋸嶺》等片,看似小小地爆發了一下。但實際上觀感和市場那是兩回事。

彼得·傑克遜的《金剛》好看吧?

觀感、口碑都很好,票房看數字也很好,但其實沒賺多少。

你沒發現麼?這部即巔峰。之後《變形金剛》也好, 《金剛大戰哥斯拉》也好,製作費都在1.5億到2億之間。 再也沒有彼得·傑克遜那會的豪氣了。

所以,拍出來都是屎。

一分錢一分貨。

好萊塢總結,彼得·傑克遜版《金剛》確實很好,但錢花得錢太多了。

《金剛》製作花了2.07億,宣發差不多兩億多,最終拿下5.5億。

不賺不賠,花錢白吆喝。這可不是投資商願意看到的。

結論是,如果只花1.5億製作,然後1億宣傳,還是可能賺的。但是花得太多了。

我的看法是,如果一個市場對於一種類型片瘋狂押注。瘋了一樣傾斜的話

就代表他的消費端出問題了。

香港就是如此。為啥沒有新人? 劉德華、劉青雲、梁家輝五六十歲了還要出生入死, 古天樂也不年輕了。

因為就是市場崩了,資本不敢用新人了。 不用 劉德華就沒人看。

同理。在大陸,那段時間,不用小鮮肉沒人看,老戲骨不值錢。

請問:哪個市場健康一點?

真正健康的巔峰市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比如,1980-1997的好萊塢。

香港的TVB就是個不健康的市場, 師奶橫行,所以一向很中年化。

台灣不也是偶像劇的天下,老戲骨說話都嗲嗲的。其實台灣人說話不是都這樣的,典型如 金士傑和表演工作坊的話劇,你看一下。

市場沒了,投資也就沒了。

之前我看到一個人在那兒吐槽,我忘了是哪兒看到了,好像是在B站,說了跟曾志偉一模一樣的話,當年 曾志偉在那個非典的時候,在電影金像獎那天他頒獎時說的。 說:我們現在還能辦香港電影金像獎,已經很不錯了,我們還有個獎辦。同時間的英國,年只開了7部戲。整個國家一年只開了7部戲,還怎麼頒獎啊,沒頒了。整個市場崩塌了,完犢子了。

上面,我們說了韓國電影今年上半年只開了九部戲,那不跟英國一樣了。原本,一年開拍300多部片,辦個獎綽綽有餘。現在呢,一年才開了10部戲不到,別說選擇了,連候選名單都填不滿,你還玩什麼呢?

所以,韓國電影不是 劉亞仁被抓了,才玩完了。劉亞仁之後韓國電影人沒有年輕人了。原因不在於劉亞仁啊,根源在市場不允許了。支撐不起來張亞仁、馬亞仁起來了。

香港也是,最年輕的是 謝霆鋒,也快50了。然後,沒人了,沒有然後了。靠從大陸吸血勉強支撐到現在,已經算很不容易了。沒有大陸市場,早就完犢子了。

不必哀嘆,就是社會畸形了。香港電影,靠大陸市場,原本還能再喘息幾年,但是自己瞎折騰,與大陸搞切割,結果反映到電影上,迅速耗乾了大陸觀眾對港片的好感度,《斷網》《風再起時》《掃毒3》《別叫我賭神》,有一部是一部,全撲了。

想奮起?難。這是社會的問題,僅靠電影,是無法改變的,也無力改變。

至於社會結構的調整,那是一個經濟話題了,就不說了。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號、頭條號、企鵝號、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27b946e2d9e23f9b5ff0cc18f6b3a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