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的辛酸與不易,只有自己才清楚。
文 | 華商韜略
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也是全球首個實現500萬輛的車企。
站在行業之巔,喊出成就中國人的世界級汽車品牌強音,「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8月9日,一路逆襲的比亞迪,又搞了個大的,「擠地鐵的首富」王傳福,更在現場哽咽,淚奔: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史上第一次!】
進入中國40年,跨國車企們還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張過。
以今年的上海車展為例,短短10天內,大眾、保時捷、法拉利、豐田等幾乎所有跨國車企總部的高管們都來了,不少企業更是包機參展,半個董事會都來了!
他們在中國車企的展台前長時間駐足,排隊圍觀、學習。有車企甚至拿著皮尺,跪在地上仔細研究起來。
在眾多被外企高管追捧的中國車企中,比亞迪無疑是最靚的仔。
上海車展的豪車館,歷來是賓利、法拉利、蘭博基尼等海外豪車的天下。但今年,它們的風頭被比亞迪仰望U8搶走。
從車展第一天開始,仰望U8的展台前,人山人海,以致需要排隊很久才能一睹芳容。
即便這樣,也阻擋不了蘭博基尼、法拉利的高管們,慕名前來。
讓這些燃油車時代的霸主們,低下身段,前來虛心學習的是比亞迪引領電動車時代的眾多黑科技:
易四方、雲輦、刀片電池……
技術曾是海外車企壟斷中國汽車市場的利器。但如今,電動車時代,國內車企成了掌握黑科技的人。
比技術,更讓海外車企恐懼的是,傳統燃油車在上海車展上,幾乎找不到任何的存在感。這預示著:
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車展之外,舊的格局正在崩塌,嶄新的世界與行業秩序正在建立。2023年第一季度,比亞迪成功超越大眾,登頂中國汽車銷量第一。
中國乘用車近40年的歷史上,這還是自主品牌第一次戰勝外資企業。
同樣是在一季度,中國以109萬輛的出口量,成功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打破了日本人自1980年以來,保持了43年之久的紀錄!
而這其中的帶頭大哥,也是曾經的小弟比亞迪。
第一個百萬輛用了13年,第二個百萬輛用了1年,第三個百萬輛用了半年,從三百萬輛到五百萬輛,也只用了一年。
中國汽車產業一舉翻身,憑藉的是電動車的崛起,中國最早、最執著也最敢投電動車的,則是比亞迪。
然而,僅僅十年前,作為中國電動車產業最大的推動者之一,比亞迪卻遭遇一場口誅筆伐,在某些人眼中甚至成了汽車產業的「罪人」。
【危險遊戲】
2011年,比亞迪遭遇創業以來最大一次挫敗。
那年9月,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上,它成了眾人炮轟的對象,有專家憤慨道:「政府對發展電動車這麼激進,比亞迪是有責任的!」
會場外,這家企業更是四面楚歌:銷量暴跌、股價暴跌、經銷商集體退網……很多人認為,比亞迪要完蛋了。
10年後再看,當初這些判斷,都成了笑話。
全球第三,超越大眾……對中國車企來講,這樣的成績幾乎是天方夜譚。但眼下,它正成為現實,而創造奇蹟的,正是比亞迪。
這個奇蹟的源頭,始於20年前。
2002年10月,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在深圳總部召開股東大會,議題只有一個:收購秦川,進軍汽車行業。
很多人聞言反對,但大部分人選擇了沉默,因為他們知道:不管怎樣反對,王傳福終究會按自己的意志做決定。
不但要造車,還要造電動汽車——這就是王傳福的意志,也是偉大夢想。
這個夢想嚇壞了香港資本市場,基金經理們威脅要拋光比亞迪的股票。王傳福卻嘲諷對方:目光短淺,一眼只能望兩三年。
儘管外表堅定,但王傳福的內心也有掙扎。
在收購協議簽字前幾天,他一字一頓地問身邊人,「我們有戲嗎?」得到的答覆是:
「這是一場危險的遊戲。」
王傳福的擔憂、身邊人的回覆,都不無道理。
20年前,中國汽車產業剛剛起步,別說電動車,連燃油車都還沒整明白。
放眼全球,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通用汽車,剛剛在電動車EV1上鎩羽而歸,特斯拉那時尚在襁褓中。
整個市場,無人看好電動車。
冰冷的現實,很快就重創了比亞迪。當他們試圖尋找零部件供應商時,對方要麼不合作,要麼乾脆報出天價。
既然沒人願意陪著冒險,比亞迪只好自己動手。最終,比亞迪煉成了垂直一體化大法——除了輪胎和玻璃,什麼都自己生產。
大法雖好,但怎麼活下去還成問題,只有活下去,才能實現偉大夢想。
在大洋彼岸,特斯拉的辦法是融資。20年36輪融資,先後燒掉了200多億美元。
王傳福的背後,沒有強大的資本市場,他活下去的辦法是向現實妥協,靠造燃油車來養活電動車。
即使造燃油車,比亞迪面臨的難度,也是地獄級的。2003年,比亞迪耗資過億,造出了第一款新車,內部代號316。
興奮的王傳福,邀請全國經銷商來參觀,換來的是一片搖頭。一怒之下,王傳福揮起了鐵錘。
那一天,天空飄著小雨,又陰又冷,所有人的心情都跌至了冰點。
但這個讀遍了汽車類書籍,聲稱造車就像造玩具的男人,並沒有放棄。
他很快吸取了教訓,在模仿豐田花冠的基礎上,造出了比亞迪F3。這款產品迅速席捲全國,成為一代神車,也造就了比亞迪的銷量冠軍。
【「要完蛋了」】
故事如果到此結束,那今天的國產車,也只不過多了一個燃油車巨頭。
暫時向現實妥協的王傳福,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偉大夢想。2007年,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儀式上,他語出驚人:
未來是混合動力、電動車的天下。
這是比亞迪首次明確自己的新能源戰略。但王傳福在電動車上的布局,早在造車之前就已經開始。
2004年,比亞迪微電子成立。兩年後,比亞迪電動汽車研究所成立。
這種按部就班的謀局布子,在2008年開始突然提速。那一年,比亞迪推出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F3DM。
第二年,比亞迪一口氣採購了200多噸磷酸鐵鋰,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買家。甚至,還布局鋰礦,殺進光伏產業。
在燃油車一統天下的年代,比亞迪在電動車鏈條上的布局,幾乎領先了一個時代。
也正是因為這種領先,讓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以IGBT晶片為例。2005年,比亞迪剛組建IGBT研發團隊時,整個車規級市場,幾乎看不到任何需求。
三年後,當它收購寧波中緯,準備自己生產晶片時,質疑聲排山倒海而來。在很多人看來,比亞迪接手了一個月虧5000萬的大窟窿,一個看不到任何盈利希望的爛攤子。
比這些質疑聲更可怕的,是來自行業和市場的否定。
2011年9月,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上,比亞迪遭到了眾人炮轟,一位專家憤慨道:「政府對發展電動車這麼激進,比亞迪是有責任的!」
言外之意,比亞迪將汽車行業引向了電動車的歧途。
在會場之外,比亞迪更是四面楚歌:多年的激進擴張,引發大量的質量投訴,最終導致銷量暴跌、股價暴跌,經銷商集體退網……很多人因此認為,比亞迪要完蛋了。
這些變故集中爆發,超出了王傳福的預期。更糟的是,他期盼的那個「電動車的天下」,沒有及時到來。
事實上,即便三年後的2014年,新能源汽車政策落地,電動車也沒有立刻爆發,反倒是燃油車不斷井噴。
在這個漫長的產業等待期里,王傳福只能一邊目送吉利、長安絕塵而去,一邊用燃油車賺來的錢,艱難地維繫著自己的電動汽車夢。
500萬輛新能源下線儀式上,他就專門回憶了這一歷程:
「從2011年到2022年,比亞迪每年的研發投入多次超過當年的凈利潤,特別是在2017年至2019年,比亞迪凈利潤持續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在研發投入上的費用也從未縮減。尤其是到 2019 年,凈利潤只有 16 個億。但是在研發上,那一年我們還是咬緊牙關投了 84 個億。」
王傳福說,當時,許多人都在笑比亞迪,說我們這是在燒錢,但我們深知要把車做好,要想發展新能源,沒有核心技術是不行的,技術的研發是科研製定至強的新長征,在這條長征路上,我們沒有猶豫,一直把技術研發作為我們堅定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也正是這種超級堅持與投入,也讓比亞迪煉出了刀片電池、DM-i混動等技術,最終在電動車時代到來時,全面爆發。
【「就這麼走」】
為了夢想,與現實妥協,在妥協中,又不忘堅持自己的夢想。
這樣的生存哲學,在過去20年,被王傳福和比亞迪演繹到了極致。
電池是電動車的核心技術。當年,通用汽車之所以放棄電動車,就是因為鋰電池技術還不夠成熟。
在鋰電池領域,一直存在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兩種技術路線之爭。
選哪條路,在比亞迪內部曾有過分歧。2005年,數名技術高管在董事長辦公室,與王傳福展開了激辯。
在他們看來,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高,更有前途。但王傳福認為,三元鋰電池用到大量鈷和鎳,都是中國稀缺的,將來大規模商用時,會被卡脖子。
從大學開始,王傳福與電池打了半輩子交道。他最後拍了板:「比亞迪只有做磷酸鐵鋰,在中國、在世界才有出路。」
但他的這個判斷,在現實中卻先後數次遭到打臉。
先是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向中國發起了磷酸鐵鋰專利戰。
緊接著,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納入能量密度指標,三元鋰電池開始井噴,而磷酸鐵鋰電池不斷被邊緣化。
受此影響,比亞迪將動力電池的王座拱手讓給了寧德時代。
在現實面前,比亞迪再次選擇了妥協,它沒有固執於磷酸鐵鋰,而是同時生產兩種電池。
但妥協的另一面,則是不忘堅守。即便被大多數車企拋棄,甚至只剩下自己孤軍奮戰,比亞迪也從未放棄對磷酸鐵鋰電池的再研發。
最終,憑藉2020年發布的刀片電池,比亞迪以一己之力,將磷酸鐵鋰電池拉了回來。
比亞迪的生存哲學,最極致地體現在它的外觀設計上。
一直以來,比亞迪的車型設計都被認為「土得掉渣」,尤其是那獨樹一幟的漢字按鍵。
但無論吐槽再多,王傳福依舊我行我素,「中國人要有骨氣和信心……為什麼不能用?我們就這麼走,錯就錯了。」
王傳福對漢字的情結,或許源自他早期的一次出國經歷。當時,他到國外出差,對方海關執意要看他的返程機票,生怕他賴在國外。
這讓他感覺受到了侮辱,事後,他撂下了一句狠話:「讓我留下我都不願意。」
但即便固執如此,該妥協的時候,王傳福卻絲毫不含糊。
2016年,王傳福從大眾挖來沃爾夫岡·艾格,擔任比亞迪全球設計總監,並在深圳打造了一座先進的全球設計中心——黑水晶。
艾格的加盟,為比亞迪帶來了全然不同的新設計語言。
從宋MAX開始,比亞迪漢、仰望U8……被人吐槽了很多年的比亞迪,突然脫胎換骨,發布了一系列令人尖叫的產品。
從技術到品牌,當比亞迪補上設計這塊最後的短板時,它的爆發也就水到渠成了。
【擠地鐵的首富】
技術創新,講究的是節奏。
任正非曾說過:領先半步是先進,領先三步成先烈。科技史上,因為布局太超前,死在半路上的企業不計其數。
比亞迪在電動車賽道上的布局,幾乎領先了一個時代,卻最終活了下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既懂堅持又懂妥協的生存哲學。
而這套哲學的精神之源,正是王傳福。
這個喜歡標榜自己「搞自然科學出身」的企業掌門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更像是一個技術控。
他喜歡讀書,辦公室的書架上,堆滿了技術類的書籍。
他的生活很單調,每天工作12個小時,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工廠、實驗室,和工人們一起抓研發進度。
王傳福很享受這種身份,不管什麼場合、見任何領導,都喜歡穿工服戴工牌。
對技術的痴狂,讓王傳福對自己的眼光和能力非常自信,有時甚至表現為是自負。
他曾經說過:「我不相信我們中國人造不出最好的汽車。」
他更蔑視西方的技術壁壘,在他看來,這就是對手給後來者營造的一種產業恐嚇,讓其知難而退。
當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斷言,大陸就是以舉國之力,也很難造出頂級晶片時,他回懟道:晶片又不是神造的,而是人造出來的!
這樣的自信,也讓王傳福在比亞迪內部,說一不二。
當年決定進軍汽車產業時,有記者曾問他,這是你個人的決定,還是集體討論的結果?王傳福答道:
「我的意見就是公司管理層的意見。」
自信的人,通常都很固執、不懂得妥協。但如果你據此認為,王傳福也是這樣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自信並沒有讓王傳福變得死板。只不過,他的妥協里總帶著幾分技術控的執拗。
據彭博社報道,王傳福早年曾去香港見投資人。
路上,這位董事長被下屬建議,捯飭一下自己的外表。而他的解決方案是:花幾美元,從路邊小販那裡買了一件新襯衫。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曾經這樣形容王傳福:
「這傢伙簡直是愛迪生和韋爾奇的混合體。他既能像愛迪生那樣解決技術問題,又能像韋爾奇那樣把要做的事情搞定。」
很多人光注意到前一點,卻忽視了後一點。
對企業家來講,光有夢想還不夠,還要能把事情搞定。為此,他必須知道哪些自己能做,哪些要求助於現實。
沒有這種妥協,比亞迪不可能熬過漫長的產業等待期。
2008年,王傳福曾吹過一個牛:比亞迪2025年要做到全球第一。因為這個牛,王傳福被嘲笑了很多年。
其實,早在2003年,在「忽悠」技術專家廉玉波加盟比亞迪時,王傳福就給他講過這個夢想。
十幾年前,在中國汽車產業敢吹這種牛的,王傳福恐怕是第一人。
彼時的王傳福,多少有些心虛。2010年,為了迎接巴菲特來訪,他組織了50多人的接機團,並親自給後者當司機。
到了上海車展,王傳福卻信心爆棚,他甚至不顧首富身份,自己擠地鐵去車展。
但擠地鐵的王傳福,顯然令對手更加害怕。
王傳福在第500萬輛車下線儀式上說:
「起初,研發新能源汽車,是讓人看不懂、看不上以及看不起的。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比亞迪仍然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發投入,只為完成一道『證明題』,證明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從2002年決定做車,到如今一鳴驚人,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冠軍,王傳福完成了這道題,交上了漂亮答卷——
「一個屬於中國汽車時代的真正來臨。」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