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後又一王姓的開國皇帝王建:流氓出身,如何逆襲成巴蜀霸主?

2022-07-1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王莽後又一王姓的開國皇帝王建:流氓出身,如何逆襲成巴蜀霸主?

說起歷史上出的名人,兩姓伯仲之間。但有一點,「王」姓遠遠不如「李」姓,「李」姓是古代稱帝王最多的姓氏,有66人之多,而「王」姓僅有幾人而已。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800多年後,王建不服後梁而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對於王建和前蜀,很多人知之甚少,其實王建的歷史地位很高的,他是五代時期的一位「明君」,十國皇帝中唯一被中原皇帝尊為 「兄」的敵國皇帝,而前蜀是唯一被中原政權視為同等地位敵國的國家。

無賴少年

公元847年,王建出生在河南舞陽。家裡世代是賣大餅的,因家境貧寒,他自小沒受過教育。小時候偷雞摸狗,大了就成了地痞流氓,盡幹些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的行當,因排行老八,人送外號「賊王八」。

後來,王建因販賣私鹽入獄,被獄吏偷偷放走,跑到武當山藏了起來。武當山高僧見他隆眉廣額,龍睛虎視,便對他說:「你骨法清奇,是大貴之人,適逢亂世,為何不投軍博取一世功名呢?」

忠武八都

經過高人指點,唐僖宗乾符元年(874), 27歲的王建到忠武軍(今河南淮陽區)從軍。他「機略拳勇,出於流輩」,第二年便因從征王仙芝有功,被提拔為列校(親兵校尉)。

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唐僖宗逃亡巴蜀。第二年,忠武軍監軍楊復光率八千兵馬進攻黃巢,他把隊伍分為「八都」,此時的王建已成為「忠武八都」都頭之一,躋身將領之列。「忠武八都」擊敗了朱溫,攻克鄧州。

中和三年(883)四月,黃巢兵敗,退出長安。七月,忠武軍統帥楊復光暴卒,「八都頭」之一的鹿晏弘便成了老大。

鹿晏弘率領八都前往巴蜀迎駕,沿途擴充兵力。第二年,他們到達漢中,驅逐山南西道節度使牛勗,鹿晏弘自稱留後(節度使缺位時代理職稱)。

鹿晏弘對 「忠武八都」其他人百般猜忌,不肯給他們地盤,只給了巡內刺史的虛銜。他知道王建不滿意,便常常召到內室,私下給些好處。

王建對享受同樣待遇的都頭韓建說:「僕射(鹿晏弘)言甘意厚,疑我也,禍將至矣!」

恰好大太監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收買他們,於是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四個都頭追隨王建,和鹿晏弘分道揚鑣,帶領隊伍入蜀,在利州(四川廣元)迎駕唐僖宗。

攀龍附鳳

流亡政府一下來了這麼一支有生力量,龍心大悅,唐僖宗將五人的部隊併入田令孜麾下,賜號「隨駕五都」,官拜衛將軍。王建等五人都被田令孜收為養子。

王建緣此歷史機緣和風雲際會,從此開始了攀龍附鳳、染指三川的藩鎮割據之路。

885年,唐僖宗返回長安,他命王建為禁軍神策軍將領,王建成為皇帝的親近侍衛。

挾天子自重的田令孜,引發了實力派軍閥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的不滿。王重榮以李克用沙陀兵為後盾,和田令孜兵戎相見。

同年十二月,李克用率領河東軍進犯長安。田令孜挾持唐僖宗逃往鳳翔,後又逃到興元。

王建一路上表現出了絕對的忠誠和勇敢。他被任命為清道使,帶領五百人披荊斬棘,讓唐僖宗的乘輿得以通過。

唐僖宗還讓王建把傳國玉璽背在身上,小心看護。逃亡途中,山中棧道被燒毀,王建拉著僖宗的馬,冒著煙火突圍而出。

當夜,風餐露宿,唐僖宗枕著王建的腿睡了過去。醒來後,唐僖宗熱淚盈眶,脫下龍袍賜給了王建。

這段佳話成了王建的政治宣傳資本,為此,他一直打著「尊王」的旗幟,直到唐朝亡於朱溫之手。

田令孜挾持皇帝的行為,讓國人公憤,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在皇帝身邊待下去,就推薦宦官楊復恭上位,自己外放西川監軍,投靠同母異父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去了。

楊復恭上台後,立即從皇帝身邊驅趕田令孜的黨羽,王建被外放為利州刺史。

三川霸主

利州,就是現在的四川廣元,當時是個大山區,雖荒僻貧窮,但王建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王建這隻雄鷹要展翅高飛了。

當時王建實力尚弱,但已被人視為「今之奸雄,狼顧久矣,必不為人下。」

王建的上司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對他十分忌憚,幾次召他赴會,王建知道是鴻門宴,每次都找理由婉拒。

為了擺脫楊守亮的控制而自全,王建聽從謀士周庠的建議,攻取了閬州(今四川閬中),自稱閬州防禦使。王建在閬州招兵買馬,擴張勢力,楊守亮奈何不得。

閬州靠近東川,王建和東川節度使顧彥朗曾同在神策軍中,關係很鐵。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害怕他倆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就問計于田令孜。

田令孜說:「王八,那是我的義子。他是被楊復恭排擠才到四川做賊的,我寫封信給他,他一定會來投奔咱們。」

田令孜這封信寫得文采斐然娓娓動聽,信中說「中原多故,惟三蜀可以偷安,陳公恢廓無疑,同建大事,吾父子輔之,無不可也。」

王建收信大喜,跑到梓州去見顧彥朗,對他說:「十軍阿父召我,我得去看望他,由此也能見到陳太師,求他讓我掌管一大州,我就心滿意足了。」

王建把家眷託付給顧彥朗,率領兩千精兵和幾個義子興沖沖奔向成都。不多日,就到了鹿頭關(今四川德陽東北)。

不想此時,陳敬瑄已然反悔。他的幕僚說:「王建,虎也,奈何延之入室!彼安肯為公下乎?」

陳敬瑄派人阻止王建前行,並加強了軍事防務。

王建大怒,當即攻破鹿頭關,一路攻取了綿竹、漢州、德陽,直逼成都。陳敬瑄沒想到王建兩千兵馬竟有如此能耐,只好派人去安撫他。

王建道:「父親召我前來,半路又命我回去,顧公一定會懷疑我,我已經沒有退路了。」

陳敬瑄又把田令孜請出來勸王建退兵,王建帶領手下將領,剃光了頭,圍拜在田令孜面前,說:「既然已經沒了退路,只好辭別阿父去做流賊了。」田令孜也無話可說。

王建雖攻不下成都,但幾乎把西川十二州擄掠了個遍,義子越收越多,隊伍也越來越壯大。陳敬瑄苦不堪言,告難於朝廷。顧彥朗則要求朝廷另派大臣擔任西川節度使,割裂西川設置永平軍。

剛即位的唐昭宗憤恨藩鎮跋扈,想以朝廷的威力進行彈壓。他任命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同時將西川的邛州、蜀州、黎州、雅州劃為永平軍,任命王建為永平軍節度使。王建有了地盤,也有了名分,收穫實在不小。

陳敬瑄、田令孜不肯奉詔,朝廷命令西川節度使韋昭度、東川節度使顧彥朗、永平軍節度使王建討伐。

陳敬瑄的軍隊兵敗如山倒,手下將領和刺史紛紛向王建投降,陳敬瑄龜縮在成都城內,動彈不得。

這場大戰鏖戰三年,眼看勝利在望,朝廷厭戰下詔罷兵。王建見到罷兵制書,嘆道:「大功垂成,奈何棄之!」

他對韋昭度道:「關東各藩鎮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您老還是回朝做宰相吧,這裡交給我就可以了。」

韋昭度猶豫不決。王建就派手下殺死韋昭度的親兵,割肉煮著吃。他不動聲色地對韋昭度說道:「士兵們餓了,要吃人肉!」

韋昭度文官出身,哪受得了這個,他將符節留給王建,任命其為知三使留後兼行營招討使,自己當天就返回京師。韋昭度走後,王建派兵扼守劍門,切斷了中原與兩川地區的聯繫。

成都城池堅固,王建久攻不下,就引誘將士說:「成都城中繁盛如花錦,一朝得之,金帛子女恣汝曹所取。節度使與汝曹迭日為之耳!」將士們攻城更加猛烈。

此時的成都已被包圍兩年多了,軍民的糧食難以為繼,餓殍狼藉。田令孜登上城樓向王建喊話:「我過去待你不薄,何必如此相逼呢?」王建道:「父子之恩,怎麼能忘!但我可是奉皇帝之命,討伐不聽詔令的人!」

田令孜無奈,當夜進入王建軍營,交出西川節度觀察牌印。王建流淚表示感謝,並表示父子和好如初。第二天,陳敬瑄開門投降。王建進入成都,自稱留後,並上書朝廷,治陳敬瑄、田令孜的罪。上邊不同意,過了幾個月,王建找了個罪名,把他們都處死了。

不久,朝廷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委任王建為西川節度使。

巴蜀三川的勢力集團,以西川最強,東川與山南為弱。王建得到西川後,擁有了二十萬的龐大兵力,開始覬覦東川和山南。

897年,王建發兵五萬進攻東川,同年十月,梓州城破,東川節度使顧彥暉(顧彥朗之弟)自殺。

王建吞併東川之後,得隴望蜀,趁岐鳳李茂貞與汴梁朱全忠兩大勢力集團鏖戰之際,鯨吞了李茂貞的山南屬地。

從此,三蜀大地兼并為一,王建成為三川霸主。

開國稱帝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王建三軍縞素 , 誓師雪恥 , 傳檄四方,但無人響應。

同年九月,王建召集將佐,商議稱帝之事,眾將都勸道:「大王雖然忠於唐朝,但是唐朝已經滅亡,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啊。」大夥都勸王建「行劉備故事」。

王建也自認為才略不在朱溫之下,不甘屈於其下。他就率領士民在唐皇靈前哭拜三日,於九月二十五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前蜀的疆域為今四川大部、陝西之南、甘肅之東南及湖北西境一隅之地,面積位居十國第三。

王建稱帝後,朱溫遣使修好,並奉王建為兄,梁、蜀互致敵國禮。前蜀也是十國中唯一被中原政權視為同等地位敵國的國家。

王建立國後,整肅吏治,倡導廉政,勵精圖治。他胸襟寬廣,善於納諫。他雖「目不知書」,但卻尊重人才,善待文士。像書生王先成、布衣李景、道士杜光庭、僧人貫休,文學家韋莊等都受到了他的禮遇。他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在王建的治理下,前蜀成為天下富國強國,社會安寧,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據統計,前蜀年均鑄錢三十三萬緡,超過了大唐鼎盛時期天寶年間三十二萬緡的最高記錄。

可惜的是,王建晚年沉迷於女色,最寵愛的是徐賢妃、徐淑妃姐妹二人。二人結交宦官唐文,互相利用,控制了「年老昏聵的」的王建。

王建在立嗣上重大失誤,誤立徐妃所生幼子王衍為太子,以致前蜀二世而亡。

918年,王建病故,終年七十二歲,廟號高祖,葬於永陵。

結語

王建從一個流氓兵痞成為開國之君,隻身入伍而能稱霸三川,這是一個多麼艱苦卓絕的奮鬥過程啊。王建除了驍勇和狠毒外,在很多地方的確有過人之處。

作為將領,他謀勇兼備,「御眾有術,臨事能斷」,故能籠絡大批文臣武將為之效命,成為亂世中的梟雄。王建統兵作戰,數十年大小戰上百戰,所向皆捷,堪稱一代名將。

在政治上,他高舉「尊王」的旗幟,取得了政治上的制高點和行動上的話語權,一則使自己不至於成為攻擊的目標,二則讓自己的擴張行動名正言順。

作為皇帝,蜀國百業興盛,民眾安居樂業,是亂世當中難得的一方富饒之地,他稱得上一代明君。

王建在《誡子文》中殷殷期望後代:

吾提三尺劍,化家為國,親決庶獄,人無枉濫,恭儉畏慎,勤勞慈惠,無一事縱情,無一言傷物,故百官吏民,愛朕如父母,敬朕如天地。汝襁褓富貴,不知創業之艱難……察聲色之禍,然後能保我社稷,君我臣民。吾早暮誡勖,恐汝遺忘。當置之几案,出入觀省。

可嘆的是耽於享樂的王衍葬送了兩朝基業,王建的後裔也消失在歷史的沙石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16da80551ec8346853da73ca9de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