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盡頭是普洱茶,泡茶的盡頭是紫砂壺,你認可嗎?

2023-07-24     小陳茶事

原標題:喝茶的盡頭是普洱茶,泡茶的盡頭是紫砂壺,你認可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網上有句名言,叫「宇宙的盡頭是編制」。

意思是,對找工作的人來說,最終會發現,體制內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村姑陳仔細回憶了一下大學臨近畢業時,大家臥談,談未來,談理想。

有人考研,有人考公,有人出國,有人找工作。

註定是要各奔東西的。

當時,自己的理想是,當一名律師,做一個女強人。

不管在什麼年代,年輕人始終對「保守」秉持著一種先天的抗拒。

不甘心聽從父母的安排,走一條穩當的路,更願意去北上廣漂。

體制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而村姑陳自然不願意當那個隨波逐流的人,毅然決然,拉上李麻花,決定創業。

最早,這家公司就是從一間只能放下兩張辦公桌的車庫開始的。

由車庫改造的茶室,不通風,還很悶熱。

不是科班出身,就得比別人付出十倍、百倍、千倍的努力。

現在雖然不算大有成就,但收穫了大票茶友的支持,還收穫了關於喝茶的心得。

再次證明,知識的深度,除了閱歷,更重要的是努力程度。

宇宙沒有盡頭,人生同樣沒有,一直走下去會到哪裡,可能永遠也不知道。

《2》

那麼,喝茶有盡頭嗎?

村姑陳個人感覺,沒有。

喝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認知。

所以,如果一直喝下去,就會一直走下去,沒有盡頭。

況且,茶圈的變化,難以捉摸,日新月異。

最典型的例子,不得不提鐵觀音。

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鐵觀音,當之無愧的,是茶界老大。

不管在哪裡,坐下來,都會招呼客人喝一杯鐵觀音。

福建人去外地,當地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哦,我知道那裡,產鐵觀音的地方。

在那個年代,鐵觀音成為了閩茶的代表,更成為了外省人給福建人打上的一個標籤。

想當初,它的風頭比現在當紅的福鼎白茶、武夷岩茶和桐木金駿眉,都要更盛。

比起傳統工藝的鐵觀音,清香型的鐵觀音,更加符合大眾的口味。

外形綠,茶湯綠,香氣高揚又淡雅。

(ps:現在還有很多人誤會鐵觀音是綠茶,其實它屬於烏龍茶)

除了福建以及其他南方城市,北方的茶客,也被鐵觀音深深吸引。

兼具綠茶之色與花茶之香,用現在的話來說,清香型的鐵觀音真真是「火出圈」了。

然而,盛極必衰。

如今大家發現,喝鐵觀音不再流行了。

有人說,是因為市場被做爛了,在鐵觀音的巔峰時期,有些茶商把外地的茶帶進來,到本地加工後,再以安溪鐵觀音的名義出售。

甚至可以做到9.9元包郵,品質參差不齊,劣質茶泛濫成災。

也有人說,是因為鐵觀音的工藝改良後,發酵太輕,加上有殺青,喝多了太傷胃。

久而久之,就在大眾心裡留下了「傷胃」的惡名。

還有人說,是因為其他茶類的衝擊太大。

從桐木金駿眉到武夷岩茶,再到福鼎白茶,閩茶已經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狀態。

沒有哪種茶是一家獨大,到了市場上,消費者自有選擇。

所以,鐵觀音的份額逐漸被其他茶類瓜分,曾經的一哥,風光不再。

與十幾年前相比,喝鐵觀音的人確實少了。

但依然有一部分忠實粉絲,在默默喜愛著它,而沒有隨波逐流。

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才是真愛。

所以你說喝茶有盡頭嗎?

茶圈不斷變化,沒有一款茶能永遠流行,也沒有哪一款茶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3》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種說法:

「喝茶的盡頭是普洱茶,泡茶的盡頭是紫砂壺」。

要知道,在當今的社交平台上,此話一出,必然會引發諸多爭議。

於是,眾人紛紛在下面留言。

「喝茶的盡頭是武夷岩茶,不懂別亂說」;

「喝茶哪裡有盡頭?你莫不是個賣茶的販子吧?」;

「同意!泡了十幾年茶,現在只用紫砂壺了,喝個自在吧」;

「紫砂壺用久了,還是喜歡蓋碗,大道至簡,但未來就說不準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應該是一位喝了很多年茶的朋友,以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總結說出來的一句話。

當然,也不排除是同行。

賣茶的人,通常都喜歡喝茶,做一行愛一行,產生這種想法也不奇怪。

不過,終究還是他/她個人的看法,僅此而已。

喝茶,是一件極其主觀的事情。

絕大多數人都會以自己的口味和喜好,來判斷一款茶的好壞。

例如,喜歡喝香氣的人,喝到一款高香的茶,必定會驚為天人。

重湯水的人,喝到一款醇和綿柔的茶湯,也必定會果斷掏錢,迫不及待把它請上自己的茶桌。

但是,身份互換,或許就無法達成共識了。

重香的人,沒有喝到張揚的香氣,縱使湯水錶現很好,通常也不會滿意。

反之同理。

你可以說某種茶是自己喝茶的盡頭,卻不能代表大眾,更不能代表整個圈子。

而且,消費者的喜好是變化的。

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跟風,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你經常會看到,某種茶火了,大家就一溜煙地跑去喝,後來又有另外一種茶火了,循環往復。

本質上講,六大茶類各有特點,受眾也不一樣。

只要按照相關標準去加工製作,品質優越,就是值得喝的好茶。

酒香不怕巷子深,究竟如何發展,就讓消費者和市場去抉擇吧。

《4》

最後再來說一說紫砂壺的問題。

老茶客都知道,村姑陳平時基本上不會用紫砂壺泡茶。

雖然前幾年的時候,忍不住剁手買了好幾隻造型別致的壺,但都擺在柜子里了,使用頻率極低極低。

你要問我為什麼?原因很簡單。

我們的日常,是試茶。

這就意味著,要嚴肅地、客觀地來審評一款茶的優劣,並具體地、細緻地記錄下它的香氣、滋味、湯感、韻致。

那麼,需要用一種絕對公平公正,能反映出茶葉原汁原味的茶具。

如此一來,才能保證感官的敏感性,並如實掌握其茶葉真實的表現。

因此,紫砂壺並不是試茶最標準的工具,白瓷蓋碗才是。

紫砂壺是雙氣孔結構,材質裡面有粗大的毛孔。

當這些毛孔遇到熱水後,就會受熱膨脹,吸走茶湯中大量的香氣和滋味,甚至還會釋放自己從上一泡茶里吸進來的物質。

導致泡出來的茶湯,不是純粹的,只屬於這款茶的味道。

融合了上一泡,上上一泡,上上上一泡的茶湯的風味。

這滋味,且不說好喝與否,必然不是原汁原味。

再加上,紫砂壺的蓋子,不方便像蓋碗那般揭蓋聞香,上面的蓋香也不夠清晰。

對於我們品鑑一款茶的真實品質與香氣滋味,並無幫助。

相比之下,白瓷蓋碗泥料細膩,不吸香也不吸味。

正是需要這種簡單的茶具,才能充分發揮茶葉最純正的風味,聞香、喝湯,樂趣無窮。

《5》

喝茶的盡頭在哪裡?泡茶的盡頭又在哪裡?

還是不要輕易下定論了。

這世間的事,最怕的是強求。

倘若說某種茶葉是盡頭,某種茶具是盡頭,大家全部都去買,最後發現自己不喜歡,豈不是招來禍事?

強扭的瓜不甜,自己喜歡的,才是最好的。

只有心甘情願,才能讓身體妥帖,甘之如飴。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149366c110e81e109846ec3d5d0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