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種兵旅遊到City walk,年輕人終究逃不掉「打卡」

2023-07-11     鋅刻度

原標題:從特種兵旅遊到City walk,年輕人終究逃不掉「打卡」

宇宙的盡頭仍是「打卡」

撰文/ 黎炫岐

編輯/ 文 婕

「一個人散步就是在和地球約會。」

關於時下正火的City walk,網際網路上有諸多浪漫文案,這僅是其中之一,「City walk,意思就是毫無目的地在城市漫步,和朋友一起走到一個路口就猜拳決定是往左還是往右,遇到綠燈就走,紅燈就拐彎,不用刻意做網紅地打卡,漫無目的地在街上穿梭,用腳步和鏡頭來記錄這座城市。」

幾乎是一夜之間,年輕人對特種兵式的旅遊模式「下頭了」,轉而愛上了看似更加悠閒、隨意的City walk,他們在網際網路找尋漫遊搭子,搜索路線攻略,再湧現城市的大街小巷。於是,一些餐廳、咖啡店也試圖蹭上這波熱度,更有「組團」的商機暗涌。

不過,曾幾何時,飛盤、陸沖和橄欖球也有如當下的City walk,吸引了諸多年輕人嘗試並為此花錢和打卡,但潮流總是來去如風,瞬息萬變,新業態還未來得及達到變現規模,年輕人們早已沖向下一項新項目。

約搭子、查攻略,「特種兵」變「漫步人」

「在成都讀大學、工作快8年了,我才發現原來這麼多地方我都沒去過。」26歲的Zoila和男友在上個周末剛剛結束共達十公里的City walk,「周六去了南邊,周日去了東邊,一天騎行一天步行,我們沒有按照網上比較火的路線走,主打一個隨意,走累了就隨機走進一家咖啡店,餓了就路邊小餐館拆『盲盒』。」

早在2022年,Zoila就曾從身處北京的朋友那裡聽聞了這個新名詞,當時朋友在朋友圈曬出自己在北京的City walk路線——以徒步加單車的形式,橫跨北京東西城,途經南鑼鼓巷、東交民巷等胡同,再路過東直門的「網紅樹」,耗時將近6小時,完成了近30公里的路線,用腳步「畫出」一個愛心。

這條朋友圈讓Zoila印象深刻。但真正讓Zoila行動起來的,還是近幾個月被City walk吸引的「隊友」。

「我男朋友本身很愛騎行,最近幾個月他們的騎行群里常常更新各種City walk路線,讓他也很心動。於是我們就從春天開始出發,幾乎每周末,如果沒有別的安排就一定會去City walk。」Zoila告訴鋅刻度,從最初的短距離散步,到如今每周提前做好路線規劃,一次5公里起步,最吸引她的是「路上總有新鮮的風景和好玩的小店,仿佛每一場出行都有驚喜在等待。」

更重要的是,Zoila每次結束City walk都會在社交平台更新自己的路線和沿途所見,並將它們命名為「沿途」,眼看著這個合集裡的記錄越來越多,她覺得很有成就感,「平凡的日子多了許多盼頭。」

如果在社交媒體平台找尋City walk流行起來的脈絡,則不難發現,早從2021年左右,就已經有年輕人開始City walk,但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到了2022年,小紅書發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趨勢》中,Citywalk就已位列第五,與之一起上榜的還有「隨手環保」「山系生活」等全新的生活風尚。

小紅書上各地的City walk筆記

而今年,在重慶「漫遊山城」,在北京「穿梭於胡同」,在西安「漫步古城」……當全國各地的城市都出現一大批「City walker」,他們要麼是期待新的旅行方式的外地遊客,要麼是想要探索所處城市的當地居民,亦或是對咖啡、歷史建築、傳統文化等細分愛好感興趣的人群。

City walk 自然也就成為了時下熱潮。

在小紅書上,關於「City walk」的筆記已經多達40萬餘篇,還衍生出了「City walk穿搭」、「City walk組團」和「City walk裝備」等一系列話題。其中,就有不少人開始在社交媒體平台組團、尋找「City walk搭子」。

「因為我自己平時就很喜歡散步,常常去周邊的公園走一走,或者無目的地穿街走巷,但是一個人閒逛還是會有些乏味,所以就在網上加了一些City walk的組團群,也自己發帖約過一些搭子。」剛剛大學畢業的金雅欣告訴鋅刻度,「最需要搭子的情況是自己獨自去外地旅遊時,因為不熟悉路線,所以如果和本地人一起,會更容易找到好玩的店或者值得一去的小眾地點。」

在此之前,金雅欣旅遊時往往是「特種兵式打卡」,「一天暴走無數個網紅景點」。而自從開始City walk,比起網紅景點的打卡數,自稱為「社牛」的金雅欣更喜歡這種形式提供的社交空間,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的新朋友,「City walk是一種開放的社交場域,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路線、交換攻略,沿途也可以聊到許多不同的話題。」

宇宙的盡頭仍是「打卡」

伴隨著City walk熱度飛漲,最初那種隨意出行,主要以探索當地文化底蘊、歷史和潮流為目的的氛圍發生改變。越來越多跟風而來的年輕人,更多是為了「打卡」。

正如小紅書上有網友評論道,「City walk=走或騎行+coffee+胡同+拍照+發小紅書,街溜子=窮走就完了。」

敏瑩曾在英國留學,留學期間第一次接觸到City walk,「不像國內剛剛起步,國外其實有專業的渠道,比如你可以類似於Freetour這樣的平台上預約,選擇不同時間、路線和嚮導。還有一些網站的嚮導都是免費志願者,他們會以本地人的視角帶你感受真實的當地生活。」但在敏瑩看來,「國內的City walk大部分還是有商業化的氣息,比如最常去的路線還是那些餐廳和網紅咖啡店。」

國外的City walk較為成熟

鋅刻度留意到,正如敏瑩所說,目前社交媒體平台上的City walk路線正趨於「網紅化」。

一方面,由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嘗試City walk卻無從入手,網上的攻略路線便成為了大部分人的跟風之選,「其實每個人都走一條路線的話,從某個角度而言也就失去了City walk的意義。」敏瑩如今在成都,發現大家十個人中有九個人在成都的City walk路線都是芳草街。

另一方面,當咖啡店或餐廳成為了City walk路線的主要目的地,打卡又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環。

「以前就是一下午探一家店,City walk就是順著一條線挨個兒打卡。」Zoila也覺得當參與的人越來越多,City walk有些變味了,「很多人本末倒置,不再關注沿途留下的腳步,而是留下的照片。」

此外,City walk也有了不少門檻,從穿搭來看,打開社交媒體平台,不乏「City walk如何穿出輕鬆自由感」、「City walk主打一個舒適感穿搭」和「多巴胺版本的City walk穿搭」等相關筆記,其中還有網友調侃道,「City walk時要穿始祖鳥和Lululemon,腳踩Salomon,錯過一個牌子都不小資了。」

再看拍照攻略,也有不少帖子分享「City walk拍照姿勢」、「City walk如何拍出氛圍感」和「邊走邊拍,如何提高出片率」等。

說到底,年輕人的旅遊形式從特種兵旅遊到City walk,看上去興趣偏好迅速變化,但事實上內核卻仍然離不開「打卡」二字。

流量光環更迭好幾輪,誰賺到了?

儘管City walk剛剛在國內迎來熱潮,已有許多人盯上了這其中的商機。

一方面,正如《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寫道,在攜程、同程、飛豬、馬蜂窩等旅遊平台上,探尋老城區、尋味特色小吃、尋訪民間文化、鑑賞藝術展覽是當下「City walk」的熱門主題。國內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City walk組織,比如長沙的久貳工作室深耕城市漫遊,基於長沙本地特色,推出了數十條City walk路線。

儘管鋅刻度留意到,目前大部分City walk組隊發起活動都是免費,但其中不少發起方為書店、露營公司和咖啡店等商業性組織。「現在剛起步不收費很正常,一旦越來越多人參與,活動路線逐漸成熟,肯定就會慢慢開始收費。」金雅欣推測。

目前國內City walk組織盈利性不強

正如金雅欣的推測,事實上已有組織方開始收費。其中,上海一家以組織讀書會、圓桌派等同城社交活動的平台,最近推出的City walk活動早鳥票為29.9元,全價票為39.9元。「收費主要是領隊費和組織運營費。」該活動組織方的工作人員告訴鋅刻度。

不過,回首這幾年來年輕人的各種潮流活動和運動,從騎行、槳板到飛盤、橄欖球,再到陸沖……這一系列社交性較強、門檻較低、集潮流與運動元素為一體的小眾運動,都曾在全國各個角落掀起熱潮。

但「上頭快,下頭更快」幾乎是走紅的小眾運動必須面對的共同命題。此前的飛盤也是以驚人的速度破圈,但當飛盤身上的「時尚」「潮流」和「社交」光環逐漸退卻,年輕人對這項運動的熱愛也逐漸被其他運動分散。

此外,由於這些小眾運動的相關市場還尚未成熟,無論是飛盤、橄欖球還是陸沖,相關的培訓市場和俱樂部機制也都還存在各種各樣的亂象,而這些亂象也會「勸退」不少愛好者。

而City walk顯然也有著「商業化」的困境,正如『』刺蝟公社」總結,目前City walk主要由一些小團體自主發起,盈利性不強,組織度較弱,並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當City walk的「打卡文化」越來越明顯,kol與咖啡店、餐廳商家合作——比如在博主的City walk筆記或視頻中植入相關餐廳,也成為了新的營銷引流路徑。

不過,從特種兵旅遊到City walk,流行風向的改變只在轉瞬之間,或許流量光環還未來得及實現商業性的轉換,風向早已又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12fbaee46b36a5c5cec358ca335f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