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海洋:人走了,魚回來了 | 品牌新事

2022-09-02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全球疫情下的海洋:人走了,魚回來了 | 品牌新事

- 如何讓一滴水不幹涸?

- 讓它回到海洋。

文 / 杜衡

疫情第三年,對很多人來說,我們跟海洋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遙遠。潛水、衝浪、出海,跟普吉、薄荷、長灘、馬爾地夫等等海島的定位一起消失在朋友圈。

三年不見,大海還好嗎?

在菲律賓宿務從事自由潛水事業的Z教練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下水了「現在如果要找我學潛水必須提前預約,我把其他事情安排,才能帶學生去潛水

很難想像,三年前 Z教練經營著一家有十幾位教練的潛店,來自全球各地的客人絡繹不絕。「疫情前我的潛店非常大,是整個宿務地區最大的一家自由潛店,2019年的時候我們有十七八位教練,來自中國、歐美、韓國、日本等。疫情來了以後,他們陸續都回國了。」

如今,潛店的教練只剩下他和太太兩人,來學潛水的客人也基本以本地及周邊為主,近期旅遊恢復,陸續也能接到一些國際客人,「我們最近又要開始招聘新教練了。Z教練說。

Z教練曾經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並在大學裡教授建築學專業課程,因為熱愛潛水,索性辭了工作帶著家人來到菲律賓宿務島,從最初的學員,一路成長為教練,教練訓練官,在2019年的時候,出資買下了原法國人經營的自由潛店。

2020年疫情剛剛暴發時,菲律賓關閉國門和海岸線,給原本興旺的海洋旅遊業按下了暫停鍵。起初 Z教練還很樂觀,認為只是短期的緊急狀況,很快就會過去,想著潛店的生意一直不錯,正好藉機擴大潛店規模。

「那時候我還修了一個泳池,遊客回來的時候能夠升級一下服務結果到了第二年,眼看疫情結束依然遙遙無期。「原本是每天潛水,後來變成隔天一潛,再後來變成一星期兩潛,現在特別忙的時候一個月都不一定能潛一次 ,現在出海潛水已經變成一件忙裡偷閒的活動了

Z教練說,國際旅遊按下暫停鍵後,他迫於生計,一度又重回房地產行業,現在摸爬滾打兩年多,總算能從疫情帶來的虧損中恢復過來,並且近期還在籌劃再開一家新的潛店:「疫情帶來的變動也是一個市場重新洗牌的過程,倒閉了 很多老牌的潛店,然而自由潛水在中國是一項新興的運動,對於我們新入局的從業者來講,這也反倒是一個機會。

Z教練始終期盼這片海灘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熱鬧,他也可以重回深海。

疫情前,熱鬧的菲律賓海邊

Z教練遭遇類似的還有身在菲律賓薄荷島的 CK。CK是一名專業自由潛水運動員,成都人。疫情前他成都、薄荷兩頭跑,訓練、培訓學員開展一些海洋運動體驗「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我正在薄荷島上訓練,疫情一發,整個薄荷島都關閉了,我相當於被滯留在了島上。航班減少或者熔斷,原本便宜的機票非常非常貴,已經兩年多沒有回過家。

雖然沒有遊客也沒有了學員,好在作為專業運動員,CK還能繼續訓練。

「疫情剛開始有一段時間政府宣布封海,不讓我們下水。因為菲律賓海島國家,島和島之間通過航船流動。為了避免這種流動帶來病毒傳播,政府宣布封海。不只是我們不能出海,漁船也不能出海捕魚,大概有半年時間。後來慢慢有限打開,要提前申請、支付費用才能出海,到今年年初才完全放開。最初的一兩年是完全沒有遊客的。」CK說。

海灘上沒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近海海域也沒有了流動的船舶,曾經熱鬧非凡的海域,就這樣安靜了下來。

以海洋為業的人們備感壓力,全球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受到嚴重影響,沿海漁民收入大幅度減少。最嚴重時,作為全球最大的海鮮進口國和出口國之一,美國的捕魚量減少了40%,海鮮進出口分別減少了37%和43%。全球漁業和海產品出口量減少約1/3。

世界經濟論壇稱,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全球涉海旅遊業損失了74億美元。

海面下卻悄悄發生了一些變化。

「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魚變多了。現在不用潛到多麼深,就能見到很多魚,應該說更加密集了。另外,見到大型生物的機率增加了。比如之前很難得見到鯨鯊,最近潛水的時候經常能夠見到。」 Z教練說。

「最近沙丁魚風暴又回來了。」CK說潛水的時候一度無法看到沙丁魚風暴,最近它們又回來了。

沙丁魚風暴

菲律賓巴拉望的一處海灘,原本每年都吸引無數的遊客前來,因疫情海灘封閉期間,沒有人類活動,海洋里的野生動物反而活躍了起來。

一種粉紅色的水母聚集在這處海灘的淺水海域,遠遠看去海水變成了大片的粉紅色,蔚為壯觀。這種被稱為「海洋西紅柿」的水母曾經在菲律賓大量出現,隨著近若干年人類活動越來越頻繁而逐漸銷聲匿跡,疫情封海倒讓它們有了回到海邊的機會。

不僅是菲律賓,墨西哥不少海灘重新被野生海龜占領,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水質變得清澈,可觀察到的海洋生物種類及數量均有增加,巴西海洋生物學家在里約熱內盧附近的瓜納巴拉灣海底發現了很多幾十年未見的稀有海洋生物,都表明當地海洋生態系統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這讓人聯想到二次大戰期間,因為歐洲和北美的漁船被徵用以及海戰可能危及漁民的生命安全,導致北海大部分捕魚活動暫停,使得北海變成了「偶然的海洋保護區」,魚類捕獲量較戰前下降了60%~80%,原本被過度捕撈的鱈魚、黑線鱈等漁業資源得以補充。

但是,也並非都是好消息。據CK觀察:「這兩年珊瑚的狀態沒有變好,白化很嚴重,應該說越來越差了,我想還是跟當地漁民不友好的捕魚方式有關。」

雖然旅遊業帶來的影響減少了,但是生活在海邊的當地老百姓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收入來源,只能重拾祖輩的生活方式,靠出海捕魚維持生計。這種自發無序的捕魚行為,對薄荷島附近的珊瑚進一步造成了持續的破壞。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疫情導致的封鎖也使得許多需要實地採樣和調查的海洋保護項目被迫暫停,海洋保護的科研預算也被大大削減。

然而有一項已經持續了70年的海洋公益項目在過去兩年間從未停止,那就是寶珀「心系海洋」公益事業(Blancpain Ocean Commitment)。

這項公益事業的緣起也跟潛水有關。1950年代,熱愛潛水的寶珀品牌時任總裁費希特先生(Jean-Jacques Fiechter)根據自身潛水經驗和需求打造出一款腕錶並將其命名為「五十噚」。

1952年問世並於1953年投產上市的五十噚腕錶

1953年,兩位法國海軍軍官——上校羅伯特·鮑勃·馬盧比耶(Robert Bob Maloubier)和海軍中尉克勞德·里福特(Claude Riffaud)受命創建法國蛙人潛水突擊隊。在需要準備的軍事裝備中,專業潛水腕錶是必備的。經過嚴苛測試,Blancpain寶珀五十噚腕錶脫穎而出,並自此成為法國海軍的制式裝備,伴隨法國潛水突擊隊執行各種水下軍事作業。

此後,寶珀與關注海洋的探險家、攝影師、科學家和環境學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寶珀「心系海洋」公益事業應運而生,一直大力支持致力于海洋保護的重大活動和舉措,參與保護海洋總面積超過470萬平方公里,70年間從未停止,疫情期間亦然。

2020年,寶珀Blancpain宣布與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洋保護組織Oceana建立合作,成為其獨家腕錶合作夥伴。作為合作夥伴關係的一部分,寶珀和Oceana共同啟動了「蠍子礁探險研究」項目(Project Alacranes expedition),以考察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兩大區域的深度。探險隊在為期15天的行動中穿越蠍子礁(the Scorpion Reef)國家公園,以及一個名為「北部低地」(Bajos del Norte)的地區,記錄兩地的生物多樣性現狀,並探究由於遠離海岸而幾乎未遭人類活動影響的珊瑚礁的秘密。

寶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洋保護組織

Oceana獨家腕錶合作夥伴

在菲律賓區域,寶珀支持Sulubaaï環境基金會(Sulubaaï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推進在菲律賓潘加塔蘭島(Pangatalan)和魚翅灣(Shark Fin Bay)周邊建立海洋保護區的相關事宜。這一示範模型的管理和保護將由當地社區直接負責。從長遠角度來看,該模型有利於促進可持續管理的發展,並將對海洋環境及所在社區產生積極、直接的影響。

水下攝影在寶珀「心系海洋」公益事業中占據著特殊地位。由《海洋學》雜誌(Oceanographic Magazine)主辦的「年度海洋攝影師獎」(Ocean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awards)旨在展現海洋之美,並向公眾宣傳其所面臨的諸多危機。作為一個表達和交流的平台,這些賽事致力於向世界上最有才華、最敬業的海洋保護倡導者致敬。

今年是「五十噚」成為各國主流海軍制式裝備的70周年,寶珀也推出了一款BOC海洋錶帶——三種設計精美的迷彩錶帶「鯨鯊迷彩色」「腔棘魚迷彩色」「灰礁鯊迷彩色」,承載了寶珀與海洋之間的故事。

寶珀五十噚海洋迷彩錶帶

人類對海洋的眷戀從未停止,在「五十噚」誕生的年代,50噚大約是100米深,是當時人類能下潛到的極限深度。而現在,人類水肺潛水的世界紀錄深達332.35米,自由潛水紀錄也已至120米。

「五十噚」所代表的不僅是寶珀品牌對海洋始終不變的熱忱,正如人類樂於突破自身極限、走向更深邃的海洋,寶珀也在傳統制表領域不斷挑戰工藝的極致、永不停息地探索制表業更多的可能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d1fafa09ffeaa23c20ce5bce987a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