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聞太師的「第三隻眼」,烏爾善處理過,看懂後頭皮發麻

2023-08-13     置身事內

原標題:《封神》聞太師的「第三隻眼」,烏爾善處理過,看懂後頭皮發麻

烏爾善導演的電影《封神第一部》口碑炸裂,但票房卻相對疲軟,上映21天後票房只有18億,離30億的目標還相距甚遠。

這也要怪《封神》的宣發團隊實在拉胯,在營銷方面還是要學學暑期檔的「黑馬電影」《孤注一擲》。

其實《封神》中,有很多細節很有意思,值得拿出來說一說。

比如帝乙的託孤大臣、紂王的重臣聞仲聞太師,身上就藏著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聞太師的「第三隻眼」是橫著的,而楊戩的第三隻眼,卻是豎著的。

咱們古代神話中擁有第三隻眼的角色,第三隻眼都是豎著的,這是規矩和傳統。烏爾善導演為何要對聞太師的眼睛做處理呢?

據說劇組對此的解釋,是為了讓觀眾區分聞太師和楊戩,避免有些腦洞大開的網友臆測聞太師和楊戩有血緣關係。

如果有觀眾能把聞太師和楊戩當成親戚,那麼只區分兩個角色第三隻眼的橫豎就想打消此類觀眾的這個念頭,幾乎是徒勞的。

所以劇組的這個解釋有點牽強,也不嚴謹。

其實在小說和書籍中,楊戩是沒有第三隻眼的。

《封神演義》中全篇沒有提及楊戩有第三隻眼,《西遊記》中也沒說楊戩有三隻眼,甚至「二郎神」這個稱呼,是不是指代楊戩都要兩說。因為「楊二郎」的出現年代,要比楊戩的出現早幾年。

但民間傳說和《西遊記》的評書中,楊戩就是「二郎神」,他就有三隻眼。就算楊戩有「第三隻眼」,那也是「豎目」,因為這符合咱們傳統神話中的規矩。

電影《封神》中聞太師出現了「橫目」,在咱們的神話體系中,也算是獨此一家的存在。

導演烏爾善這樣「魔改」,肯定是有用意的。

但正確臆測別人的想法是一件難事,筆者只能用自己的理解,解讀聞太師為毛長了個「橫目」。

首先是陣營不同。

聞太師是紂王重臣,一邊承擔著殷壽老爹「帝乙」的重託,一邊還要面對殷壽昏庸無道的現實。「愚忠」是聞太師的性格,「悲涼」是聞太師的底色,失敗則是聞太師的必然。

殷商以宗主強國之力伐叛亂各邦國,此為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也」。而楊戩屬於西岐陣營,姬昌聯合各諸侯伐紂,是為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也」。

縱攻於勢,以求其時,是為闔,代表了楊戩陣營的不破不立。

橫攻於計,以求其利,是為捭,代表了聞太師陣營的負隅頑抗。

縱橫捭闔之間,誰是豎眼,誰是橫目,自然也就區分出來了。

還有「橫眼」往往在中國古代藝術中用來象徵異象、奇觀或者邪惡。

而「豎眼」常常被視為英勇、正直和英雄氣概的象徵。

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聞太師作為失敗的一方,自然用「橫目」比較合適。

其次是能力不同。

上古神話中,「四目為聖,三目為半聖」,所以楊戩、聞太師都是半人半神的厲害角色。

但即便聞太師是「半聖」,也是個文官,他的「第三隻眼」主要功能是辨別忠奸,講道理用的。楊戩則靠一身勇武闖天下,「第三隻眼」的功能是戰鬥用的。

聞太師的「橫目」經常不受自己控制,情緒激動時經常會突然開眼光芒四射嚇壞一眾朝臣,而楊戩的「豎眼」則能看透事物的本質,收放自如不說,還有強大的攻擊力。

在《封神演義》中,楊戩和聞太師曾「對過眼力」,以太師敗北為結局。

所以聞太師「橫目」,看起來就不如楊戩的「豎眼」那般有攻擊力,如果說楊戩的「豎眼」看起來讓人畏懼,那麼聞太師的「橫目」,只給人一種彆扭奇怪的感覺。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烏爾善深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

眾所周知,《封神》儘管講的是咱們的傳統神話故事,但烏爾善在開拍之前就表示,要將《封神》拍成中國版的《魔戒》,所以在音樂、建模上,都採用了好萊塢電影的那一套。

好萊塢電影中,也曾出現過「三隻眼」的角色,比如漫威中的「奇異博士」,他的第三隻眼,就是橫著長的。

而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文藝圈,也經常用「橫眼」來描繪有三隻眼的角色,比如漫畫《七龍珠》的「天津飯」,以及動畫片《三目童子》中的「寫樂保介」。

烏爾善的製作團隊,可能也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一不小心就將聞太師的「天眼」做成橫的了,結果忽略了上古神話中的規矩。

還有就是電影工業的發展,使得效果越來越逼真,以前「第三隻眼」就是往演員腦門上貼個不會眨巴的假道具,如今這麼干觀眾是不會買帳的,只能用電腦特技來實現。

但「豎眼」眨巴起來不但彆扭還滲人,而聞太師的「第三隻眼」經常是閉目狀態,經常要一開一合,索性弄成「橫目」,看起來不那麼瘮人,不至於嚇到小朋友。楊戩的「第三隻眼」常年睜著,不存在這種困擾。

綜上所述,聞太師的「豎目」,是不是就有點意思了?

最後想說的是,希望《封神第二部》的宣發工作,別像「第一部」那麼拉胯,電影都快下架了,各種熱搜話題才跟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bf9ea103ba5c095be22631c16e0e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