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覺醒的家庭:只改變自己,不改變孩子

2023-11-09     洞見

原標題:真正覺醒的家庭:只改變自己,不改變孩子

真正覺醒的家庭:只改變自己,不改變孩子

作者:洞見muye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抱著一隻雞來到武漢大學講堂,然後摁著雞腦袋讓它去吃地上的米。

雞一直在抗爭,死活不吃。

可當陶行知把手鬆開以後,那隻雞自覺地就去吃米了。

隨後,陶行知對著大家娓娓說道:

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強迫孩子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孩子,他是不情願學的。

但如果讓孩子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效果一定好得多。

一個家庭使足了力氣希望改變孩子,那就是一個蒙昧的家庭。

真正覺醒的家庭,是父母不要停止和放棄成長,孩子其實也跟著一起優秀。

01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志亮分享過一件趣事。

他的朋友有個4歲女兒,每日在家的時候,往沙發上一躺,拿著ipad就玩起來。

朋友一時很疑惑,不知女兒何時養成了這樣一個壞習慣。

思索之間,他突然想到自己每天下班回到家,也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發現問題所在後,他一邊笑女兒滑稽的模仿,一邊在心裡暗暗決定以後再也不那樣做了。

當他在家裡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以後,發現女兒也不怎麼使用了。

朋友感慨地說:「我是做教育的,知道孩子善於模仿父母,沒承想會到這種程度。有時候自己無意識的動作,都會被孩子學習去,以後更不敢大意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甚至決定孩子的一生。

父母想要糾正孩子身上的壞習慣,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說教,而是不斷完善自己。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兒子沉迷遊戲,與他討論,他卻說抽煙有害健康你還抽,該如何教育孩子?

上千條回答里,有位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

有個初二的孩子,語文和理科成績一塌糊塗,爸爸去請教老師該怎麼辦?

老師回答說:得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

爸爸馬上付諸行動,周末放棄加班,在學校旁邊的自習室陪著兒子一起學習。

爸爸讀建造師教材,兒子讀名著。

一年後,兒子的語文成績提高了,爸爸考完了二建。

接著兒子繼續學理科,如願考上了重點高中,爸爸也順利拿到了一級建造師證。

這位老師總結:如果你家孩子沒有動力,那麼你就自己上,比什麼都好使。

主持人楊瀾也說: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你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教育從來不是要求,而是影響。

如果你發現教育孩子很難很累,孩子也沒有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不妨收回一直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先做好自己。

教育孩子的同時,不要忘了自我成長,成為孩子可追隨、值得效仿的好榜樣,這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

02

曾被評為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賈容韜,在書中分享過一段經歷。

賈容韜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時,上高中的兒子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上網成癮、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群架、兩度被學校勸退。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兒子非但沒有收斂,反而開始徹夜不歸。

這時,賈容韜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吃驚的決定:

他把事業先放一放,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專職陪兒子念書。

兒子邋遢不講衛生,他就以身作則,每天將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

兒子不愛學習,他便每天堅持大量閱讀,營造讀書的學習氛圍……

在賈容韜的陪伴下,兒子戒掉了網癮,考上了國內一所重點大學。

教育孩子,其實就是一場自我修行,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會差。

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母越上進,孩子越優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陳杲(gǎo),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赴美攻讀博士,25歲就成為了博士生導師。

陳杲的父親陳錢林是一所學校的校長,也是著名的教育專家。

陳父在教育領域,已經算是成功人士,但他從未停止過學習。

他始終在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前沿的心理學知識。

陳父以身作則,為陳杲樹立榜樣,讓他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要孩子優秀,先得嚴於律己。

比起在孩子後面不斷鞭策、催促,父母更應該做的是,走在孩子前面,挺直腰杆,樹立榜樣。

因為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長方式,就是複製現在的你。

03

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許仙和白素貞大概是最幸福的父母。

孩子一出生,一個出家,一個進塔,不用管孩子,不用輔導作業,再見孩子時已經成了狀元。

可我們普通家長沒有那千年的道行,只能在教育孩子這條任重道遠的路上堅持、堅持、再堅持。

最高級的家庭教育,不是給孩子買學區房,而是家長從自己做起。

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在教育孩子時就是如此。

他熱愛讀書,每晚七點後就是他的讀書時間,誰都不許打擾。

他的這種「讀書無止境」的觀念,深深植入了孩子們心中。

待人接物方面,他也給孩子做了良好的示範。

錢家曾有一位廚師做得一手好菜,但目不識丁。

錢學森無論什麼時候,來到餐桌前都是衣著整潔,兩個人交流時也都是慢條斯理,表示了對廚師極大的尊重。

錢學森以身作則向兒子展示了何為尊重,從那以後,錢永剛不論對待誰,都會首先想到「尊重」二字。

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是模仿父母而成。

父母想向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首先向自己提要求,只有自己做得好才能讓孩子學得好。

楊絳先生也說過:榜樣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酷愛看書,經常在書海里沉醉,他把這份熱愛也傳遞到了楊絳身上。

楊絳在文章《回憶父親》里寫道:父親從沒讓我成才,一切全靠言傳身教。

楊絳和錢鍾書生了錢瑗以後,他們從不像常人那樣逼著孩子讀書學習,也是潛移默化的滲透。

兩人愛看書,錢瑗見了便照模照樣來讀。錢瑗也因此,從小就養成了好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

初中畢業,錢瑗以代數滿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貝滿女中。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經說過: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段春風化雨的過程。

走在前面的父母,只要自己努力進取、一言一行大方得當、積極樂觀過好每一天,你的孩子自會隨行。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亞說過:「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是樹根,孩子則是樹上的果實。

假如根基不厚,沒有足夠的養分,卻期盼樹幹茁壯、碩果纍纍,這很不現實。

育子先育己。

你往高處飛,孩子也緊隨其後。

點個贊吧 ,與所有父母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7e7706bcbac9872337af40c39c6e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