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琰琰
男孩子要堅強勇敢,女孩子要乖巧懂事?
男孩子喜歡手槍、汽車、變形金剛;女孩子喜歡洋娃娃、過家家、毛絨玩具?
男孩子要選擇理科專業,女孩子要選擇文科專業?
作為父母,你是不是也「遵守」著這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正確的理念」是真的適合你的孩子,還是僅僅是我們認為的適合。
事實上,這些社會默認以性別為標準的教育方式,已經不知不覺成為了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英國BBC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小男孩和小女孩互換衣服,男孩愛德華穿裙子,女孩瑪妮穿褲子,然後請一些志願者來照顧孩子。
屋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具,志願者通過衣服來辨別孩子的性別。
在陪伴過程中,志願者都憑藉自己的「常識」為孩子挑選了玩具。
被認作女孩子的愛德華在玩洋娃娃,被認作男孩子的瑪妮在玩機器人,孩子們都玩得很好。
當實驗結束後,將真相告知志願者時,他們都很驚訝地表示:
自己之前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甚至於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思想開放,公平的人。
心理學家James A.Doyle研究發現:
新生兒的父母受性別刻板觀念的制約,總是用「強壯、堅定、上進、勇敢」等與性別有關的詞來形容男孩,用「聰慧、乖巧、溫柔、細心」等詞來形容女孩。
實際上新生的嬰兒並未出現父母描述的特徵,反而是父母在用性別的刻板觀念去看待和教育孩子。
不是生理性別造成的差異,而是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改變了我們的孩子。
我們一遍一遍告訴我們的孩子,你是如何如何,你該如何如何,然後選擇了不同的培養方式,最後製造了和我們教育觀念契合的孩子。
這些基於性別的不同觀念塑造了我們的孩子,而不是我們的孩子佐證了這些觀念。
正如我們都以為女孩子喜歡粉紅色。
其實在孩子還沒有表現出對顏色的偏好時,我們便不停對她展示粉紅色,跟她說「你看這個顏色漂亮嗎?」「女孩子就該喜歡粉紅色」。
久而久之,女孩子就會開始喜歡粉紅色,所以,不是女孩子天生喜歡粉紅色,而是我們讓她選擇了粉紅色。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這個過程,只由這個結果得到這個結論:女孩子喜歡粉紅色。
不知道在看這篇文章的朋友,有多少和我有一樣的經歷。
我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可是我卻一直處於一種焦慮之中。
因為我的父母,周圍的親戚、朋友、老師,他們一直一直告訴我:
男孩子只是開竅晚,他們只要一努力,輕輕鬆鬆就可以超過女孩子。
男孩子理科好,等開始學習理科了,他們的成績就會突飛猛進。
所以即使我的成績很好,我也不敢懈怠。
我害怕他們說的會成為現實,我害怕他們跟我說,你看女孩子就是不行啊,就是比不上男孩子啊。
一直到我成年以後,讀過很多書,懂得很多道理之後,我才知道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天賦,努力程度,教育水平等諸多元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性別並不在其中。
對於人的性別差異性的相關研究是西方社會性別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範疇,研究表明:
男女在認知能力上沒有明顯的區別,差異主要表現在社會心理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自我期望與成敗歸因等方面。
美國學者費雪(Fisher)與西蒙(Simon)於1973年在全美範圍內對此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他們發現,男性與女性對於成功與成敗的歸因是不同的。
女性在更大程度上將成功歸因於自身運氣比較好,而將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的不足。
而男性則更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個人能力,而將失敗與任務難度等外部因素聯繫起來。
這種兩性之間的歸因,導致了男性與女性兒童之間自信心的差異,也無形中對男女孩學業成就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我無疑是幸運的,憑藉自己的努力,通過不斷地學習我意識到了這種觀點的荒謬,我慢慢地改變這種想法,漸漸減少它對我生活的影響。
但是這些觀點影響了多少女孩子,多少女孩子因為這個而焦慮,而失去信心,而放棄,甚至改變自己的一生?
那麼男孩子呢?刻板的性別印象對男孩子是不是就「百利而無一害」?
不是的,我們要知道其實男女不平等傷害的不僅僅是女性,同樣也有男性。
在女生被過度貶低的同時,男生也在被過度要求。
「你是男子漢不准哭!」這是很多男孩成長中都聽過的一句話。
但科學研究表明:
男孩大腦比女孩脆弱得多,男孩的大腦,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時候更容易緊張。
哭出來,才是最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我認識一個男孩子,他說如果可以選擇,他希望成為一個女生。
他不想再被父親辱罵和毆打,尤其不想在大庭廣眾之下。別人欺負他,開不得體的玩笑,他不能生氣,因為他們會說:「是不是男生,計較那麼多幹什麼!」
他必須喜歡體育運動,必須擅長體力勞動,必須出人頭地,必須承擔責任。他不能是弱者,也不會是受害者。
美國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男孩不該走的路》書中指出:
很多人對男性的刻板觀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
這種錯誤的情感教育,使男孩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被定義的男孩,不得不扛著更多壓力和責任去成長。
性別不是標籤,更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
男孩子可以喜歡芭比娃娃,女孩子也可以開挖掘機。
我們應該允許男孩子流淚,就像鼓勵女孩子勇攀高峰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可以定義別人的樣子。
別讓你的傳統觀念,剝奪了孩子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別讓本來可以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孩子,被困在定製的狹小籠子裡。
當你用超越性別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們,反而會看到很多之前忽視的東西。
孩子的人生是五彩斑斕的,應該由他們自己來定義。
性別不是邊界,偏見才是,與各位父母共勉!
—— End ——
作者:李琰琰,社會工作者二級,心理諮詢師三級。希望分享有趣、有內容、有溫度的教育理念。言傳又身教,教子亦教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