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付鼎臣 通訊員 雷雨霞
雨湖區蔬菜種植面積10.26萬畝,產量22.36萬噸;蔬菜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0億元,主導產業從業人數2436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2萬元,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從業人員超18000人;「兩品一標」農產品達71個,100畝以上的蔬菜規模生產基地實現「兩品一標」全覆蓋,生產基地標準化率達100%……這一組數字,生動展示了雨湖區蔬菜特色產業發展的成績。
作為我市兩個城市區之一,雨湖區立足於自身資源稟賦和地域優勢,將都市蔬菜作為「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通過黨建引領、穩定的政策支持、持續的經驗積累、完善的配套服務,打造 「雨·湖蔬鮮」區域公共品牌,推動蔬菜產業鏈條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現生態綠色發展,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聚力賦能。
雨湖區緊扣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以黨建引領做強做優都市蔬菜特色產業。他們積極開展村級組織夯實提升行動,推動黨員幹部和各類人才下沉鄉村,重點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為產業振興提供組織保障。與此同時,統籌各類資源要素,積極對接高校資源,深入開展校地企合作,與國家蔬菜工程技術中心、湖南農業大學、湘潭大學等合作建立農業產學研平台,充分利用人才、智力、科技資源優勢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此外,為解決小農戶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黨支部積極領辦合作社,通過組織統一流轉土地、村級產業扶持資金投資入股等方式把群眾組織起來,統一技術規程、農資供應、包裝加工、市場銷售等,實現小農戶生產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穩定的政策支持,是雨湖區特色蔬菜發展的重要保障。該區制定了《湘潭市雨湖區都市蔬菜產業示範片發展規劃(2018-2022年)》《湘潭市雨湖區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從主導產業發展、企業融合、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創新性強、實用管用的政策措施,同時積極開展爭資爭項,通過承擔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蔬菜)示範基地、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等項目資金,全方位立體化支持蔬菜產業發展。經過科學論證與市場調研,他們將湘潭矮腳白、九華紅菜薹、黑皮雞樅菌等商品率高、經濟效益好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產業發展作為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致富的突破口與著力點。得到市場認可後,雨湖區政府積極增強產業發展的協調功能,確保區域間專業分工、錯位發展。
在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雨湖區不斷進行信息學習與獲取,積累了豐富的政策經驗,有效提升了產業發展的韌性。在早期探索階段,他們積極落實財政獎勵政策、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和中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實現了初期產業規模效應。在規模發展階段,他們一方面加強標準化建設,編寫了《湘潭矮腳白栽培技術規程》《九華紅菜薹栽培技術規程》等湖南省地方標準,統一繁育、示範、推廣品質優良蔬菜;另一方面加快數字農業發展,實現了種苗、生產、加工、銷售、溯源及市場分析的全過程數字化管理。在品牌打造階段,他們打通了內外循環,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銷售模式和「『雨·湖蔬鮮』電商平台+兩個100合伙人體系」,打造了「本地化」產銷循環發展體系;他們對接珠三角、長三角等營銷渠道資源,打造「走出去」產銷循環發展體系。同時他們積極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以蔬菜產業的發展帶動生產、養殖、農資、分級、包裝、加工、貯藏、運輸以及旅遊休閒等關聯配套產業的發展,全面提升全產業鏈發展能力。
完善的配套服務,為雨湖區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該區積極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有效解決蔬菜產業發展的前期開發投入、基礎設施升級、數字化賦能等問題。如通過搭建「雨·湖蔬鮮」電商平台,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開通了統一的線上交易結算專戶,費率由原來的6‰降低到2‰,為農業企業減少了網上新零售2/3的支出,從而提升「雨·湖蔬鮮」市場競爭力。
如今,雨湖區通過發展都市蔬菜特色產業,推動了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實現了三產融合發展;品牌建設能力持續增強,品牌質量優勢得以鞏固;利益聯結機制更加深化,農民增收效益明顯;科技賦能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綠色發展得以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03a3443733516128bcbdfaf3e1cb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