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你也可以成為生活和工作上的能人

2019-10-04   慕妤說

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當你遇到問題時,你會選擇逃避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呢?真正厲害的人,從來都不會躲避問題,而是迎難而上,針對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思考。

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各種「能人」的基本處事特徵。

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法。但建立一個解決問題的路線圖,是直奔問題核心的重要步驟。而第一步,就是懂得建立「初始假設」。

「假設」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經常都會用到。

作為著名的美國諮詢公司麥肯錫,他們有一個工作核心,就是不斷證明或者推翻這些假設。

當他們收集相關的行業信息之後,就會快速做出初始假設,然後繼續收集大量事實資料,證明或者推翻自己的初始假設。

養成假設的習慣,這是培養我們獲得解決問題思維框架的第一步。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首要任務就是學會怎麼對問題做出假設。

什麼是「初始假設」?

初始假設,是麥肯錫解決問題的基礎。這種方法,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隨時隨地都能夠應用到。

如果你去應聘工作,你能夠預先假設面試官會對你提出什麼問題,你就能夠針對這些假設做出相應的準備;如果你跟心儀的對象去約會,你能夠提前假設彼此相處時會出現什麼狀況,你就能夠事先想出解決方案。

有了這個「初始假設」,你為了證明它們的正確性,你就因此有了解決問題的明確方向。如果這些假設證明是錯誤的,你的思路也會因此被打開,從而在錯誤的過程中,收集到一些正確答案所需要的信息。

總之,善於做出假設的人,就是善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人。

一般來說,初始假設可以分為三個操作步驟:

第一,定義初始假設;

所謂定義初始假設,就是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先找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既然是假設,也就是假設不一定就是問題的答案,僅僅是一個有待證明的設想。但這個設想,正正就是工作啟動之前,逐漸形成的解決方案雛形。

有了這個初始假設,我們也因此有了通向構建問題解決方案的路線圖。

第二,生成初始假設;

初始假設產生於事實,以及通過事實解決問題的邏輯架構。生成初始假設的第一步,就是要從研究事實開始做起。

也就是說,要針對我們遇到的問題和外部條件進行全面的認識,並逐步熟悉。

生成初始假設時,不用掌握所有的事實,只需掌握這個問題背後所需要到的因素就行。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把這些事實按照一定的邏輯架構整理一下。

在確定問題後,先把問題拆分,找出關鍵驅動因素,接著針對每個關鍵驅動因素提出可行性的意見。

例如刑偵的過程,就是基於某些事實生成初始假設,然後根據這些事實,按照案情發生的時間邏輯架構去整理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後找出案情的關鍵之處。

第三,檢驗初始假設;

生成初始假設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去驗證了。

你可以針對這個假設,提出以下問題:

  • 這個初始假設,是否是你提出的最好假設呢?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 你是否考慮到跟假設有關的全部議題,以及議題的全部關鍵驅動因素呢?
  • 你針對假設所提出的建議,是否都是可行並且都是有效的?

發現自己假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觀點, 然後改進,這就是檢驗假設的有效做法。

總之,在分析問題時,要大膽假設,並小心求證。

運用相關的知識,然後在花時間搜集和分析事實之前,提出初始假設。記住,你對問題進行怎樣的拆分,會決定你提出什麼樣的假設。

你跟心儀的對象約會,想要提高約會的成功率,你必須懂得把這個問題拆分成不同的方面,聊什麼天,怎麼邀約去看電影,去哪裡吃飯會比較浪漫等,都會有不同的假設。

這才是靈活的處事方式。


建立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

有了假設,你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了。

而作為麥肯錫諮詢公司的顧問,他們都有一個解決問題的習慣,就是利用系統框架化,再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

可以說,構建思維框架,是為解決問題準備研究和分析的路線圖,這是思考與分析的重要因素。

所謂「思維框架」,就是解決問題的結構,諸如如何分析事物、界定問題,並且如何將它們進行細分等。

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需要藉助解決問題的框架,迅速地掌握問題的實質。而思維框架,就可以把思考的過程系統化、程式化,能夠支撐思考的結論。

當然,由於每個問題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思維框架並不是靈丹妙藥。

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麥肯錫的諮詢顧問都會注重在思維框架的基礎上,增加許多對現實的考量,根據現實情況對思維框架進行調整。

而構建思維框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確立中心思想;

2,增添邏輯結構;

3,掌握必要知識;

我用一個例子說明如何構建思維框架。

古典老師是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工作是職業生涯規劃師。

他在講述如何解決學習焦慮這個問題時,說到擴充學習資源,提到了一個方法叫:人、事、網、書,這是他提出來的思維框架。

跟人學: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跟事學: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跟網學: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

跟書學:以上內容做完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古典老師根據「擴充學習資源」這個觀點,增添了這樣一個「人、事、網、書」的邏輯結構。

有了這個結構,再掌握相應的知識,如跟什麼人學,如何搜索好的網站,看哪些書比較適合等,最終這個問題就得以解決了。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常用的思維框架呢?如我們熟知的5W2H框架。

5W2H分析法,也就是七何分析法。這個分析法,主要指示人們追求理想和目標的過程中,都要經過:選擇目標 (What)——選擇原因(Why)——什麼場合(Where)——什麼時間(When)——什麼人或組織(Who)——如何提高效率(How to do)——性價比如何(How much)七個方面。

所以5W2H分析法,也就是根據這七個方面,從提出問題並從中最優的方法和路徑,去實現預定目標的高效思維過程。

1,What(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做什麼工作?

2,Why(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麼?

3,Where(何處)——在哪裡做?從哪裡入手?

4,When(何時)——什麼時間完成?什麼時機最適宜?

5,Who(是誰)——由誰來承擔?誰來完成?誰負責?

6,How to do(如何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實施?方法怎樣?

7,How Much(做多少)——做到什麼程度?數量如何?質量水平如何?費用產出如何?

根據問題的中心思想,引入這個思維框架分析法,掌握每個問題的相關知識,接下來你就具備解決問題的方向,可以開始著手工作了。

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

如果想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要杜絕無用功的思考。麥肯錫式思考的框架型工具,對避免無用功的思考提供很大的幫助。

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會用到「空、雨、傘」這個思維框架,這是一種不錯的思考方法,可以讓我們混亂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先來一一解釋,什麼是「空、雨、傘」。根據字面,我們可以理解為:

要出門時,抬頭看「天」,發現烏雲密布,於是就做出「將要下雨」的判斷。根據這個判斷,最終你採取了「帶上雨傘」這個行動。

也就是說,根據這個框架,「空」意即「現在是什麼情況」、「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而「雨」意即「對情況進行假設或者解讀」;最後「傘」就是「按照這個假設採取相關的行動」。

這樣子,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就出來了。

掌握「空、雨、傘」這一思維框架的核心,就是需要我們努力掌握的思考方法。

而在這裡,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當我們發現問題之後,要懂得從敏銳的切入點提出問題,做出假設,並且排除那些不相關的因素,採用「沙盤推演」的思維模式,從推演的過程中找到關鍵的驅動信息,然後找到最終的答案。

一般來說,解決問題時,首先要圍繞問題進行各種思維形式的「沙盤推演」。每想到一個解決方法,就應該要馬上記錄下來,積累的數量越多越好。

在這個基礎上,去掉那些不可行或者花費代價太高的方法,再對剩下來的其他方式進行詳細分析、推演。

綜合衡量之後,通過試錯的方式去驗證方式的正確性。當然,如果實在不行,請教專家或者有類似經驗的人士幫助,也是不錯的做法。

總之,解決問題,不要死守一個方案,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

提升你思考力的三點建議

按照上述的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之後,相信你可以以此定製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想要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還需要懂得掌握一些基本技巧,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文章說到的方式。

其中,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基本技巧:

第一,不要被問題的表象所迷惑;

有時候我們遇到某個問題,看似是某個原因造成,其實深入了解才會發現,真正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卻藏在了表象的背後。

就好像我們發燒一樣,表面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退燒,所以就買一些退燒藥來吃。但其實核心的問題,說不定是我們的抵抗力變弱了,才導致發燒的出現。

所以,怎麼提高我們的抵抗力才是真正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懂得怎麼撥開雲霧看清問題的本質,才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用的解決問題的條件。

第二,不要浪費時間做無謂的思考;

很多問題,儘管表現的形式不同,但解決問題往往都有相通的地方。

為什麼具備解決問題的思路,比起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因為有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你才能更好地運用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否則,每遇到一個問題,你都「重新」去思考如何解決,而不懂得怎麼構建解決問題的框架,運用它們去提升自己的思考質量,你的時間就會因此而白白浪費。

有些經驗,可以重複運用;而有些問題,只要稍微調整一下這些重複的經驗,就可以成為新的解決問題方案。

這就是掌握思考框架的重要性。

第三,思考問題要做到透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各樣的資訊。看到這些資訊,我們要形成一種思考習慣,想一想這條信息對於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通過這條信息,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什麼,認知到什麼,獲得什麼樣的判斷等等。不要單純地去「接受」這個信息,這對於我們的思考毫無益處的。

例如你是銷售經理,看到公司某個商品的銷售額降低,如果只想到銷售額降低,然後就要增加促銷活動,這種思考就比較片面了。

思考問題時,一定要思考得透徹一些,要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弄明白問題的核心。

所以當你了解到這個商品在市場的份額逐漸降低,那麼你就可以把揉入在這個商品上的資源轉移到其他商品上,提高其他商品的銷售額。

由此可見,解決問題時,不能只關注眼前,還要考慮一下未來的走向。

這就回到的文章開頭所說的,通過思考框架「空」,進行相關假設,設想未來的走向,然後開始推演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行動方案。

這才是問題解決專家的基本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