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金融使命 與時代同行——上海農商銀行「睿變」系列之一

2019-08-29     中國金融信息網

1951年8月,上海在原西郊區的虹橋供銷社內部籌建了信用部,拉開了農村信用事業發展的帷幕。2005年8月25日,上海農商銀行成立,成為全國首家在農信社基礎上改製成立的省級股份制商業銀行。

從一支筆、一個印台、一個算盤,到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從走街串巷的「農金員」到員工逾6000人、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近80%的專業隊伍;從234家信用合作社,到近380家網點、覆蓋上海所有行政區域並輻射周邊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縱覽上海農商銀行的前世今生,仿佛看到昨天與今天的應答,歷史與現實的交響。

「我是農民出身,農民淳樸、老實,農商行最貼近農民,我最願意和他們打交道」。老農信人篤定、樸實的話語拂走時光的印記,開啟了回憶的閘門。

1951年-1996年:憶往昔農信歲月

陸錦明,這位在農信社奉獻了32年青春的老農信人一直保存著一枚銀質紀念章,紀念章的正面寫著「1951-1996 獻給為農村信用合作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上海農商銀行的前身是上海市農村信用合作社,1951年秋市郊土地改革後,上海在原西郊區的虹橋供銷社內部籌建了信用部,拉開了農村信用事業發展的帷幕。在此後的45年間,那些為「農村信用合作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成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

1973年,28歲的陸錦明進入青浦商榻鄉農信社(現為上海農商銀行商榻支行)擔任農金員。農金員是農村金融工作員的簡稱,只有負責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的、擔任指導各鄉鎮農村信用合作社工作的人,才稱為農金員。「農金員除了自身工作,還要負責大隊、生產隊的財務監管和業務輔導,時間一長,家家戶戶都熟悉得很。」

當時,農村生活艱苦,除了購買農資,農民貸款最多的,就是治病和買糧。「那時候農信社的業務也只有存款和貸款,都是公益性,也不追求利潤,主要是為村裡、生產隊和鄉親們服務。」據陸錦明回憶,當時整個商榻鄉農信社的農金員不超過10個人,憑藉著一支筆、一個印台和一個算盤,他們承擔起所在片區金融服務農村、農業生產和農戶的工作任務。

基層農信社的工作並不輕鬆。陸錦明介紹,農信社的內勤人員「早開門、晚關門、中午吃飯人換人」,負責信貸的外勤人員則是「分片包隊,走村串戶,登門服務」。尤其是到了年底,農村家家戶戶拿到分紅後,農金員更是忙碌。他們兩兩一組,挨家挨戶上門辦理農戶的儲蓄業務。考慮到隊里的鄉親們白天要到地里勞作,陸錦明和他的同事們特意選擇傍晚以後上門。在農戶家裡收到儲蓄後,手工點鈔、書寫憑證、撥打算盤……核實無誤後,陸錦明將當場開出的存單遞給對方,一面小心翼翼地將錢款放入隨身背著的書包,書包上「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赫然鮮艷。

農信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在服務對象、內容和形式上,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而不斷變化。「開始時,主要是化肥、農具等生產資料的貸款,用於購買耕牛的貸款已經算是大額貸款了。」據陸錦明介紹,當時絕大部分貸款都是信用貸款,必須符合「確有物資,物資適用」的原則。「農村集體經濟和絕大部分農民都是非常講信用的,壞帳、呆帳基本沒有。」後來,手扶拖拉機代替了耕牛,成為農信社大額貸款的主要內容。

再後來,鄉鎮企業逐步發展起來,信貸內容也隨之豐富起來。環城是青浦有名的「白鴨之鄉」,凍鴨是出口創匯產品,鴨毛可加工成羽絨製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浦大力發展副業生產,養鴨列為致富重點項目。環城禽牧聯合公司成立時,只有鄉政府的1500元財政撥款,僅夠購買一些辦公桌等基本的辦公用品。當時鄉黨委書記找到了在環城信用社任職的陸錦明,希望能通過農信社的貸款來發展公司。在與負責人商議後,環城信用社決定採用「一條龍貸款服務方案」,在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提供貸款支持。有了資金,公司正式開張了,全鄉養鴨戶積極性空前高漲,公司一邊收購鴨子,一邊還辦起了屠宰場、冷凍庫。速凍鴨銷售到上海各菜場,效益很好。「後來,又打開了銷路,白鴨遠銷南寧、廣州,信貸資金成功回籠。」

靠養鴨,環城鄉一夕之間出現了上百個「萬元戶」,當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白鴨之鄉」環城名噪一時,各地來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據《青浦縣誌》記載,截至1987年11月22日,青浦各鄉信用合作社八年內發放農貸3500餘萬元,支持鄉村發展集體經濟。

1996年-2001年:「行社脫鉤」潮起潮落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信社的管理體制、機構設置等已遠遠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關管理體制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

1996年8月,國務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小組發布《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告農信社與農行脫鉤。從9月開始,全國5萬多個農信社和2400多個縣聯社逐步與農行順利脫鉤。上海市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農金改辦)成立,負責對全市農村信用社和區縣聯社的行業管理。

「行社脫鉤」後,農村信用社走上獨立發展之路,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在基層,當時負責上海市青浦區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現為上海農商銀行青浦支行)內勤工作的張關鍾感受到明顯的變化:「分家後,農信社相關票據可以直接進入人民銀行的結算體系,支票等都可以用了,業務規模增長很快。原來有限制的業務農信社也能做了,員工工作積極性可高了。」

曾在松江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社(現為上海農商銀行松江支行)工作的徐文榮回憶,1997年,農信社進行了勞動人事體制改革,通過「培訓-考試-競爭上崗」對原有農信社員工進行了合理分流。曾任上海農商銀行松江支行副行長的范志華不無驕傲地提到,「原來還沒有計算機的時候,松江縣珠算協會、工會等機構組織的珠心算等競賽活動,我們信用社的員工去參加,幾乎每次都是拿『第一』回來。」原先的「農金員」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一批批業務能力更專業,工作效率更高的出納員、會計員、信貸員取而代之。

「行社脫鉤」後,無論是信用社的辦公環境、器材等硬體設施還是員工專業素質、管理模式、人文氛圍等「軟體」都發生了巨變,但農信人的責任心在變革的大潮中未折損分毫。1996年底,一直在長興信用社(現為上海農商銀行長興支行)工作的張學禮被寶山信用合作社聯社聘用為副經理,專門負責清理回收脫鉤遺留下的不良貸款,開始了跨地域的追帳之路。兩年後,因為工作調動,同事鮑湘洋接手了這項任務,繼續和欠帳企業「軟磨硬泡」。從1997年到2002年,兩位老農信人用5年時間,收回了不良貸款三千多萬元,展現了驚人的意志力和責任心。

2001年-2005年:開創農商新時代

2001年3月23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上海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正式開業。進入21世紀,農村信用合作社金融產品進一步豐富,開始在農村推廣農戶小額信貸並推廣「信用村」建設,在服務「三農」上進一步拓展經營思路,同時還參與如園區開發、撤村建社區等滬郊重大建設項目。

2000年,松江區農村信用合作社聯社全年累計發放農戶、農業貸款22036萬元,支持現代農業園區五厙示範區的特色瓜果基地、倉橋優質水晶梨基地、新橋花卉苗木基地、葉榭時令蔬菜基地等。2001年,崇明農村信用社開發出「個人商鋪按揭貸款業務」「農戶聯保貸款業務」等新產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羞於貸款、不敢貸款的現象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信用村」應運而生。松江金家村的種田大戶郁一明就是當時「信用村」試點的一名受益者。2002年3月,他向松江葉榭信用社(現為上海農商銀行葉榭支行)申請貸款10萬元,利用承包的農田低洼地開挖蝦塘70餘畝,養殖白對蝦,5月放苗,9月底出塘後,銷售白對蝦3萬多斤,收入28萬元,扣去成本、還清貸款,淨餘3萬多元。到2002年末,葉榭信用社累計發放信用村農戶貸款89戶,金額448萬元,發放信用村企業貸款21戶,金額1902萬元,促進了信用村村民和企業的經濟發展。

試點經驗很快在上海進行了推廣。2003年,寶山聯社與區農委聯合成立創建「信用村」工作領導小組,選擇8個行政村為試點村,在為試點村農戶建立個人經濟檔案的基礎上,共投放「三農」貸款6410萬元。當時在寶山區吳淞農村信用合作社(現為上海農商銀行吳淞支行)擔任主任工作的楊興華回憶,「『信用村』里農業、農戶享有農信社貸款資金的優先支持,利率也有一定優惠。」年末經市、區兩級驗收,長興鄉先進村、羅涇鎮合眾村被評為市級信用村,月浦鎮勤豐村等3個試點村被評為區級信用村,未發生不良貸款。「信用村」的創建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農信社敏銳地捕捉到農民的金融新需求,以「集體信用」防範「個體信用」風險,實現金融單位與農村經濟組織和個人良性互動。

隨著改革成效的不斷顯現,全國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農村信用社的整體實力也不斷增強,逐漸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如何在服務「三農」的基礎上將農村信用社做大做強,成為改革的新課題,而對農村信用社進行產權改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作為新一輪改革的先行者,2005年8月25日,上海農村商業銀行成立。作為全國首家在農信社基礎上改製成立的省級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此後的十餘年裡,上海農商銀行堅持「定位向下、服務向細」,形成了服務「三農」、服務小微、服務科創、服務社區的特色業務體系。

從農信社到農商行,歷經風雲變化,為民服務的初心一脈相承,老農信人務實、奉獻、執著、堅守的精神在時代的一次次交棒中歷久彌新。在中國波瀾壯闊的金融史中,上海農商銀行與時代同行,是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一代代為「農村信用合作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則用拼搏奮鬥的「筆力」,書寫出金融事業的精彩篇章!(楊子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vTf4GwBJleJMoPMFI8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