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照片里的運城鼓樓巷,漸漸遺失的記憶......

2019-07-26     運城之窗網

古時城池之內,多建有鍾、鼓二樓,正所謂「晨鐘暮鼓」,它們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州府、郡縣的標誌性建築。

作為有著700多年建城史的運城,其老城便是圍繞鍾、鼓樓而建。然令人嗟惜的是,始建於元代的鐘樓(又名譙樓)在1947年整體毀於戰火,創建於明代的鼓樓(又名觀學樓)也在同年解放運城的戰火中焚毀,僅存北半部基座的磚卷門洞一眼,即北門洞。

資料圖

位於老東街的運城鼓樓,見證了河東的風雲涌變,當穿過鼓樓四米寬的北門洞,走過布滿車輪碾壓痕跡的地條石,踏入地勢南高北低的巷內就是曾經久負盛名的「鼓樓巷」

鼓樓巷歷史上是一條長約三四百米的古老街巷,南至今天的南街菜市場。據考,早在明朝萬曆七年河東巡鹽御史房寰主持興修鼓樓時便已存在。作為由古建築冠名而來的小巷,鼓樓巷極具地方歷史文化的味道。與此同時,鼓樓巷還是運城的文脈所在,元代始這一帶即有文廟、河東運學、宏運書院等,民國時則有省立運城師範學校與運師附小兩所名校,乃至新中國後成為運城中學(西校)以及七十年代時運城地區文工團的所在地。

資料圖

而鼓樓巷在運城尤為遐邇,又因這裡的人文氣息也非常厚重,如1934年8月國畫大師齊白石和1937年10月著名作家丁玲,均先後在老運師內授課演講過,蒲劇泰斗閻逢春亦在巷內居住多年。這些文化名人更讓鼓樓這座文化地標光彩熠熠。

時序進入2009年冬,隨著舊城改造(解放南路拓寬改造工程)大幕的拉開,不久,鼓樓巷和同樣以古建命名的鐘樓巷一起就在新版鹽湖區地圖上消失了...

資料圖

而今,復建後的鼓樓光彩重現,只是沒有了「鼓樓巷」這個歷史產物的支撐,多多少少有了些河東歷史文化記憶的斷層。

在城市建設「吐故納新」的進程中,地名(街巷名)的更迭或消失,其實也是一種歷史的常態化。但運城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對於一些曾經耳熟能詳的、比較重要的歷史名稱,今後我們是不是應當盡力保護呢?

而今天,對於老運城人,尤其是那些生於鼓樓巷,長於鼓樓巷的老住戶來說,也許以下幾幅舊照會讓「鼓樓巷」的記憶遺失的再慢些吧...

段亨星攝於2009年9月

段亨星攝於2009年9月

段亨星攝於2009年9月

段亨星攝於2009年9月

段亨星攝於2009年9月

段亨星攝於2009年9月

段亨星攝於2009年9月

註:鼓樓巷照片為版權作品,未經原作者段亨星授權許可,不得複製引用。

(文/馬國青)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本頭條號。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uks2mwBJleJMoPMZU5j.html



拌菜的味道

2020-04-15






運城櫻花開了

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