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益生菌益處

2019-10-18     達醫曉護

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2035 篇文章

一、益生菌功效

近年來,從80年代至今已經有超過2萬多篇論文闡述益生菌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觀測腸道微生態菌群的丰度、變化及與疾病的關係的研究。通過觀察疾病人群和健康人群,除腸道疾病外,還發現在許多疾病中存在著腸道菌群的改變,許多常見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抑鬱症等。

絕大多數論文都證明腸道微生態系統對於健康的影響非常大,並肯定了益生菌的治療效果。如JAMA綜合分析了39項臨床試驗(近1萬例患者),發現使用益生菌可降低使用抗生素患者的艱難梭菌感染。

二、腸道微生態的重要性堪比環境保護

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會越來越多的發現疾病和菌群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像重視保護宏觀生態環境一樣保護我們的腸道微生態。

有關腸道微生態與疾病的研究,近幾年處在爆炸式發展階段,腸道微生態菌群的改變和疾病的關係有了新的突破。比如發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脂肪肝等都與腸道微生態、腸道菌群和飲食密切相關;部分腫瘤也與飲食的變化引起的腸道微生態菌群的改變密切相關;還有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症、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過敏等都和腸道微生態有關。

基於現在的醫學技術,我們發現尿液、羊水,甚至母親的乳汁里都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微生態就是體內的微生物和人體形成的一個共生系統,微生態平衡時這個共生系統對人體有著巨大的生理作用,而微生態失衡時它對人體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三、腸道益生菌維持高水平也能發揮作用

益生菌發酵過程及生產過程中,很多方法會把黏附因子破壞,很大比例的益生菌不能夠定植了,但是很多益生菌產品,包括藥品,並不一定非要定植才能發揮作用。

教科書中有一個連續再演的概念,就是把益生菌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那麼即使他不在體內定植,也會促進我們體內其他菌群多樣性的增加,促進體內有益菌群增長。

一定條件下,益生菌不在體內定植,也能發揮微生態調整作用,改善微生態失衡狀態。但需要維持一定的丰度和一段較長的時間。

四、個別研究報道不能否定益生菌作用

人體微生態系統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不同的種群、地域、飲食、環境、年齡等都會讓人體產生不同的微生態環境,菌群結構也有差異。即使是雙胞胎遺傳背景一樣,也可能因為飲食的不同而使菌群結構不同,因此我們需要針對個體進行精準治療。

治療前評價微生態失衡狀況、菌群結構、宿主狀況及環境,根據結果進行微生態調整,選擇菌種、製劑、環境條件及劑量。治療後觀察療效,評價宿主本身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微生物的多樣性改變及菌群是否恢復到原來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說明益生菌對機體的有益作用。

五、健康人群使用益生菌效果可能不明顯

正常人每克大便里有1萬億個細菌。健康人群補充市面上買到的益生菌,比如酸奶,每毫升含有不到1億個活菌,這個數量確實對人體影響不大。但是對於菌群紊亂,微生態多樣性下降,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加,嚴重微生態失衡的人群,給予他們使用一定數量的益生菌效果就很明顯。

人體就像一片廣袤的原始森林,我們在森林裡面再種一些樹木,這些樹木對於整個森林的生態影響很小,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樹木種植在荒漠上,植樹造林,那麼這些樹木對荒漠的環境影響很大。因此,以健康人群為觀察對象所得的研究結果不能說明益生菌的真實功效。

總之,「益生菌」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益生菌廣泛存在於我們的食品中,如酸奶、飲料、配方奶粉、豆製品等,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益生菌製劑。權威專家表示,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權威機構認可及科研成果證實。其已被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中國衛生健康委等權威機構認可為「公認為安全」及可應用於食品的菌種。

Nutra Ingredients表示,「許多研究都支持益生菌對特定適應證有益;使用益生菌還有助於減少醫療支出等。」只有我們正確認識「益生菌」的益處,根據不同的情況,合理且有針對性的應用就能科學地發揮其功效。

作者:普陀區人民醫院普外科

黃東平 主任醫師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rQr4W0BMH2_cNUgAp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