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為什麼規則會被一次次無視?

2019-08-18     銅仁組工

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引發大家廣泛關註:一女子看病時,將自己的車違規停放在醫院的應急通道,隨後趕到的交警對該女士進行現場處罰。

現實中,像這樣無視規則、遺忘規則的現象還有不少,如「坐飛機時,往飛機發動機扔硬幣祈福」、「母親『堵機艙門』等逛街女兒」、「家長帶孩子飛機逃票」……

這些接二連三的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部分人對規則的漠視。不守規則是個老話題,但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後果,卻讓社會無法因「話題倦怠」而對此問題輕易迴避。

我們不禁反思:為什麼規則會被無視?

1

規則意識欠缺有哪些具體表現?

此前,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開展了關於「當前公眾規則意識」的大型調查。

調查發現,我國公眾對規則的認識和實踐上呈現「一高一低」現象,表現出一定的態度與行為相分離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定數量的受訪者對於規則的遵循呈現無視心態,尤其是當遵守規則涉及到個人的切身利益的時候,有超一半的公眾還是會在眼前利益和遵守規則之間選擇破壞規則。

其實,缺乏規則意識還有以下幾種具體表現:

一是為謀一己的便利而忽視規則

現實生活中,為避免等待而闖紅燈、公共場所插隊、隨處亂扔垃圾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都是個人只考慮自身便利性而忽視社會公共性的典型表現。

二是為謀一己之私利而尋求潛規則

現代社會很多時候仍保留著鄉土社會的血緣或地緣關係。在人際關係網中,人們往往根據關係親疏區別對待,遵循著從家人到熟人再到陌生人的交往路線。

個別人利用潛規則為親屬、為自己謀利,還有一些人遇到事情時傾向於托關係找有權者利用潛規則為自己解困或謀利。當然,潛規則也是一種遊戲規則,但它是擺不上檯面的、見不得陽光的。

三是讓自己成為「規則的例外者」

反規則者往往知法犯法、有法不遵、有紀不守、有規不循。這些人往往是位高權重者,他們本來應該是規則的最好守護者,卻因為私慾熾盛,成為啃噬規則的「碩鼠」和「蛀蟲」。

四是對規則持一種虛無主義態度

有些人可能在一些和生活相關的領域中受到過不公正對待,是社會生活中的失利者,他們往往以某種社會規則不合理為藉口而拒絕遵守社會規則。他們有時會以非法的手段或者非正常的手段來謀求自己看起來正當的利益,成為規則的「消極例外者」。

1

不守規則現象因何產生?

上述無論哪一種類型的人或現象,都是良好規則的破壞者。這些破壞規則的不良現象長久存在,並有肆無忌憚之勢,其原因又是什麼呢?

一是人們不斷膨脹的物質慾望。在我們大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邁進的同時,我們的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並沒有跟上前進的步伐,以至於人們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逐漸遺忘了對能夠體現社會規則的靈魂、道德、良知等應持有的敬畏之心。二是相關制度不健全,獎懲措施不到位。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的平衡器,它意味著社會鼓勵人們運用正當手段來實現正當的個人目的。一個社會的規則,制約著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各種類型的角色扮演者的「公正性期待」。公正性期待,意味著遵循規則的人受到獎勵,也意味著違反規則、破壞規則的人受到懲罰。然而現實中,許多規則的破壞者卻成了利益的獲得者。三是缺乏讓人遵循規則的有效途徑。有的時候表現為社會規則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建構,例如要人們遵守信用規則,那就要有配套的失信懲戒制度。

有的時候表現為那些和人們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規則雖然已經被制定出來,但是個體卻可能缺乏相應的遵循規則的有效途徑。

例如,垃圾分類處理被倡導多年,但是不少人反映即使自己在家裡作了分類,垃圾處理機構最終還是將其混同處理。這往往讓人們在生活中將規則視為無足輕重的存在。

1

規則的制定和實施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首先,應該遵循感性原則。所謂感性,就是可以感知的或者經驗的,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可以執行或操作的,是有溫度的。

遵循感性原則,要求我們在規則的制定和施行過程中不能僅僅考慮管理者的方便,而應該最大程度地考慮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多地關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或感性經驗。應該遵循「同理共情」的價值理念,將身比身、將心比心。

感性原則,還要求規則的遵循是可為的、可以操作的。一個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的規則,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比如,交通規則總是通過紅綠燈、斑馬線以及其它各種交通指示符號來呈現。紅綠燈、斑馬線等,使得交通規則成為一種感性的存在。

其次,應該遵循理性原則。這意味著規則的制定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分析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規則往往體現著各種利益之間的博弈和平衡。

因此,規則的制定和實施應該考慮到各方利益,應該確保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民主協商。規則制定過程中的民主協商,既保證了程序上的正當性,也強化了規則的合法性。

最後,還應該遵循靈性原則。一般來說,規則是利益的均衡器,但是僅僅停留在利益層面上的規則,也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

靈性原則,意味著一切戕害生命、降低生命質量的行為或現象,都應該被摒棄。例如,當人們認識到交通規則並不意味著要失去自由而是要守護生命時,一般就會欣然接受和遵守。

由此,規則的遵循不再是迫於外在的壓力,而是自己對生命意志的遵循,是自律而並非完全他律。當真正化為個體內在的道德律令時,規則就體現出其呵護生命的靈性意義,成為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必要保障。

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的時代,不守規則的「代價」被顯著提高了。無論是高鐵上霸座,還是景區里破壞公物,只要被曬上網,就不得不承受來自輿論的譴責和壓力。在不文明行為可能被隨時隨地「現場直播」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培養一點尊重規則、敬畏規則的「鏡頭感」。

來源:人民論壇

精彩推薦

貴州銅仁:黨建直播間《支書課堂》上線了!

貴州銅仁:7月宣傳工作情況

貴州銅仁:村社合一 強村富民

文偉紅:踐行入黨初心 勇擔時代使命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銅仁組工」微信號:trswzzb

審核:黃欣 編輯:覃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oC7smwBvvf6VcSZuu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