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作品是去年華月秀在縣婦聯手工藝展演賽時候出的樣子,我照著樣子剪出來再給學員教。」11月20日,今年66歲的剪紙非遺傳承人馬志琴在靖邊縣張家畔街道辦林蔭路社區剪紙手工藝工作室,一邊向眾人介紹她的剪紙作品,一邊誇讚社區給了她們老年人一個發揮餘熱的好去處。
林蔭路社區內
據了解,自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開展以來,林蔭路社區為服務轄區居民,活躍百姓文化生活,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定期在社區舉辦剪紙學習班和藝術交流講座,這在引領社區文化藝術人才發揮作用的同時,也為豐富轄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更廣闊的平台。
林蔭路社區內
當天一大早,林蔭路社區多功能音樂廳內,社區文藝專業老師就帶領轄區內的居民群眾跳起了韻律操,所有在場群眾跟著音樂的節拍,大汗淋漓。「社區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專業的場地,送完孩子以後再也不愁沒去處了,既鍛鍊了身體,培養了我們的藝術細胞,又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跳完韻律操的包包女士告訴記者。與此同時,多功能音樂廳內吹拉彈唱的聲音此起彼伏。
林蔭路社區內
據介紹,林蔭路社區利用多功能音樂工作室,廣泛吸納轄區文藝愛好者和文藝專業人士,以民間歌舞以及手工藝製作等形式,傳承地方民俗文化、發展社區主題文化,通過民間舞、廣場舞、秧歌、戲曲等日常藝術指導帶動居民生活,同時也開展各方面的技能培訓,讓社區居民更好的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利用社區多功能音樂廳,滿足社區黨員、幹部、職工、群眾等廣大文藝愛好者的需要文化娛樂等精神文明活動。
作者: 白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