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葫蘆畫瓢的醫療,是對多少患者的不負責任?

2023-02-10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依葫蘆畫瓢的醫療,是對多少患者的不負責任?

許久沒有來到分院手術室了,而看到年輕醫生的麻醉後震驚不已。原來,最近新來的一批年輕醫生並未經過總院的培訓,直接上崗了。這樣一來,基礎薄弱的年輕醫生各自還是按照原來的習慣麻醉。

其中有一點,我覺得必須要立即糾正。那就是,年輕醫生的麻醉態度。我看到,很多麻醉醫生只是依葫蘆畫瓢麻醉,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用這個藥以及怎麼用這個藥。他們的信條是,只要和領導保持一個習慣就沒錯。殊不知,每一個患者都要個體化對待才能保證麻醉效果、保證麻醉安全。

但是,這事又不能急。既然年輕醫生認為這麼做是對的,說明他們已經接受了這麼做。如果突然之間就否定一切,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我覺得先給他們示範一下,然後再循序漸進教他們。

在一台甲狀腺麻醉誘導過程中,我故意沒有使用長效鎮痛藥。鎮痛方面,採用了輔以頸叢神經阻滯的辦法。

年輕醫生看到不用長效鎮痛藥,露出了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在他看來,就應該用長效鎮痛藥啊!大家都是這麼用的啊!

手術中,年輕醫生也謹慎起來:頻頻觀看監護儀上的生命體徵數據。雖然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盯著點兒還是會放心一些。

看到年輕醫生的責任心還可以,我心裡頓時覺得「還有救」。真的,就怕連責任心都沒有的醫生。把醫療流程當流水線,不僅是患者的災難,可能他在這個行業也不會太久。因為,這樣的人早晚出事啊。

隨著一聲「醒一醒」,患者睜開了眼睛。看到這樣的情景,年輕醫生立即露出了崇拜的表情。似乎在說,總院來的水平就是高啊!

趁熱打鐵,我給他講:其實,麻醉三要素中「鎮痛」、「鎮靜」以及「肌松」並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聯繫。就拿麻醉誘導來說,很多醫生都是「流水線」給藥。千篇一律的做法是:入室後,為患者連接各種監護措施;吸氧;幾分鐘後,鎮靜藥、抗膽鹼藥、少量肌松藥、靜脈全麻藥、鎮痛藥、多量肌松藥;幾分鐘後,插管。

這樣做,大多數情況確實不會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問過自己沒有:為什麼要用這個藥?這麼用對麼?

就拿術前用藥來說,麻醉前用藥的目的:主要是鎮靜、鎮痛、預防分泌物誤吸、降低病人代謝率和不良神經反射。

而具體到藥物,就拿咪達唑侖來說,其主要作用有三方面:第一,術前鎮靜、抗焦慮;第二,加強靜脈藥、鎮痛藥、甚至肌松藥效果;第三,遺忘作用。術前鎮靜、抗焦慮的給藥時機是,入室後連接好監護設備以及吸氧之後的第一時間,而不是把它摻雜在連續給藥的序列當中。如果把它排在序列當中,就失去了術前鎮靜和抗焦慮的意義。

可以說,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是盲目的、空洞的。對待每一個生命,都要有敬畏之心,切不可把他們當做「練手」的工具!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fede16bce4db196d931d7b4e26b48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