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岳飛後代給毛主席寫信,請求安排工作,毛主席回了5個字

2023-11-09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52年,岳飛後代給毛主席寫信,請求安排工作,毛主席回了5個字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2年,毛主席收到了從浙江省桐鄉縣寄來的兩份信件。

來信人是岳飛的後人岳昌烈,他言辭懇切,希望主席能幫自己安排一份工作,以解決生計溫飽問題。

看完兩封信之後,毛主席感慨良多,思量一番後他提筆批覆了五個字:「應酌予救濟。」

精忠報國的抗金英雄岳飛,他的後人為何會窘迫到如此地步?

而一向鐵面無私,最討厭有人搞特殊的毛主席,又為何會答應他的請求?

岳飛後人

1890年,岳昌烈出生於浙江省嘉興桐鄉市濮院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他出身名門,家世顯赫,是岳飛的第二十七代世孫。

他自幼聰穎好學,讀書也刻苦認真,12歲時就在嘉興府考取了秀才的功名。

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又到杭州求學,繼續讀書深造。

民國成立後,秀才的名頭就沒有半點用處了,可是岳昌烈不僅精通古文經典,還精通英、日兩國的外語。

因此當時的他順利進入了嘉興的學校任教,也在一些大戶人家的私塾里教書。

在封建牢籠里長大的岳昌烈,深受封建思想影響,可以說是晚清時保守派、頑固派文人的縮影。

然而在那個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不能接受思想進步,不肯面對時代變遷的人,自然也會被時代拋棄。

作為追趕不上時代步伐的一員,岳昌烈既讓人痛惜可憐,又讓人覺得無奈可氣。

不論走到哪裡,他總帶著封建時代的那股酸腐味,也始終改不掉自己一身的舊文人習氣。

性格執拗、脾氣古怪、恃才傲物、自命清高,因此走到哪裡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學校任教時,他目空一切,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看不上同僚,又看不慣校長,時常與學校的其他老師起衝突。

他人緣很差,不討人喜歡,很難與他人相處,最終被辭退。

在岳昌烈被辭退之後,幾乎沒有其他學堂願意聘用他。

由於失去了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岳昌烈在外面混不下去,便回到了家鄉濮院鎮。

可是家業傳到他這裡時,就已經破敗了。

親人接連去世,很快就只剩下岳昌烈一人,守著僅剩的一點祖產過日子。

他家道中落,又性情古怪,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因此年紀很大了仍然沒有娶妻成家。

少年時代的岳昌烈,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只管專心苦讀聖賢書,從沒有為生計發過愁操過心。

可如今家中就只有他一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酸腐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顯然是干不來重活的。

家中還留有些家當,做個小本買賣倒也是個不錯的營生。

可是像他這種思想迂腐、刻板守舊的讀書人,斷然是不會去經商的,更沒有做生意的頭腦。

就這樣,除了讀書一無是處又不善營生的岳昌烈,整日除了四處閒逛消磨時光,就是像老學究一樣鑽營文字,舞文弄墨做學問。

變賣祖產,難維生計

岳昌烈家中原本是有幾間房子,和一座小院的。

可是完全不懂得操持家務的岳昌烈,房子漏雨也不知該如何修理,就繼續住著潮濕的屋子蓋著發霉的被子,房倒屋塌也熟視無睹。

直到實在無處棲身了,就只能住在弄堂里。

沒錢他就變賣家產,直到家裡的古董字畫甚至一些布料舊衣都被賣光了,家徒四壁,他也沒找到維持生計的辦法。

後來實在沒有飯吃了,他就上街乞討要飯,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時間久了,鎮上的人都叫他「呆秀才」。

酸腐文人、民國巨嬰的故事,說起來可憐又可恨。

但在岳昌烈的身上,依然可見岳飛後人精忠愛國的精神,以及不媚權不媚俗的文人風骨。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為了更快實現其侵略野心,就在浙江開辦了許多學校,企圖通過這種方式在文化上滲透中國下一代。

日本人開始在當地招募會講英語或日語中國人,而精通中英日三國語言的岳昌烈,自然也成為了他們的「邀請」對象。

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時代里,許多文人雖然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卻也不會丟下自己的風度與骨氣。

更何況作為民族英雄岳飛的後人,愛國精神應當是刻在骨子裡,凝在血液中的。

雖然當時已經一貧如洗的岳昌烈,的確很需要這份工作。

可是到日本人的學校里教書,給日本人工作,那就是漢奸行徑。

岳昌烈深知這一點,他不想辱沒了自己的姓氏,也不願背叛自己的國家。

於是他斷然拒絕,然後東躲西藏逃到了別處。

可是這樣一路逃亡,讓原本就艱難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了。

岳昌烈又過了幾年窮困潦倒的日子,直到抗日戰爭勝利,生活才總算安穩了下來。

岳昌烈打算再找一份老師的工作。

他自知除了讀書一無是處,除了去學校里教書,也很難找到他可以勝任的工作。

可是當時的學校幾乎都是公立學校,所有師資安排全在國民黨政府的掌控之下。

也因此,那時學校里的腐敗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沒有人脈、不送禮,就不要想能進學校工作。

實際上,岳昌烈在嘉興的學校里任教時,就曾發現學校里校長老師的腐敗現象。

他是個刻板且講原則的人,眼裡揉不得沙子,因此堅決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校長多次找他談話,他也始終堅持原則,最終也因此被學校開除了。

而到了如今,岳昌烈也依然保持著文人風骨,不謀私利,不媚強權。

上書中央,懇求救濟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處都是煥然一新的面貌,社會風氣也開始轉變。

那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很多領域都缺乏知識分子,教育領域也急需人才。

可是當時的學校,一般都會優先聘用思想先進的黨員,還有從部隊退役下來的教員。

然而岳昌烈既不是黨員,又已是年過半百,快要退休的年紀了。

再加上他一說話就是滿口的之乎者也,在很多人眼裡,他就是一個精神不太正常的書呆子,成日裡瘋瘋癲癲的。

沒能如願找到工作,岳昌烈仍像從前一樣過著窮苦的日子。

直到1951年,生機勃勃的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

岳昌烈不願再忍受這樣的生活,於是他以岳飛後人的身份,給中央寫了一封信。

信中他描述了自己的窘境,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幫助,並附《和毛主席<長征>詩》三首。

中央收到了來信後,便將書信轉至浙江嘉興桐鄉縣,要求當地政府的同志親自去了解情況,以便領導研究。

桐鄉縣人民政府秘書室的戴大銑秘書,很快就前往了濮院鎮,找到了岳昌烈的家。

他仍然住在濮院鎮大街21號的那條弄堂里,家徒四壁,除了一張用磚頭壘的床外,一無所有。

戴秘書只能與岳昌烈到一家茶館裡細談,了解了他的經歷和如今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希望得到政府救濟的願望。

回到縣裡後,戴秘書就將岳昌烈的情況整理成了書面材料,向省委上報。

然而那時的中國剛結束戰爭不久,正處在一個經濟恢復時期,還無暇顧及、也沒有能力解決許多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

因此,岳昌烈的請求就被暫時擱置,首次信訪沒有得到回覆。

1952年3月,岳昌烈又一次上書毛主席,並步《長征》一詩的原韻,又和詩一首,來訴說自己的困境與請求。

詩中寫道:「雲衢空矚辰星遠,玉楮徒慚家世寒。果許江紅河潤及,斗金先惠與配顏。」

大概意思是說,如今家業落敗,我自感慚愧,如能念及先祖岳飛的功績,使我得到一些恩惠,將不勝感激。

毛主席收到信後,十分重視,他仔細閱讀了兩封信件和詩文,感慨良多。

思索一番後,便在信紙上用鉛筆批覆了幾個字——「應酌予救濟」。

偉人破例

實際上,毛主席最討厭搞特殊化。不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家人,亦或是我黨的領導幹部,他都是這樣要求的。

而如今,他同意對岳昌烈予以照顧和救濟,並非是因一時憐憫破例,而是斟酌良久後的決定。

岳昌烈雖然有些迂腐,但也算是文采斐然,甚至還會幾門外語。

他性情倔強古怪,可始終不棄文人風骨,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也不肯賣國求榮給日本人工作。

他生在了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在封建時代下接受教育,學有所成後卻遇到了新思想的衝擊。以至於這樣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只能在時代的夾縫中生存,連工作都找不到。

因此可以說,造成他如今窘境的並不全是他自己,也與時代的動盪變遷有關係。

所以對於像岳昌烈一樣生活有困難的群眾,政府也應該給予一定的補助,以保證他們可以維持溫飽。

除此之外,岳昌烈還是民族英雄岳飛的後人。

抗金名將岳飛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毛主席在讀書時就十分敬佩他。

毛主席不僅對岳飛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很是欽佩,也十分欣賞他的軍事才能和詩詞作品。

1910年毛主席離家求學,臨行前賦詩一首,以表志向: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而這首詩的後兩句,正是受到了岳飛墓聯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啟發。

據毛主席的警衛員陳昌奉回憶,1933年毛主席在瑞金觀看京劇《岳母刺字》後,就教導眾人:「岳飛是個民族英雄,他精忠報國,全心為民,抵抗外敵入侵,我們要向他學習。」

1952年,毛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特地前往岳飛的故鄉湯陰參觀岳飛廟。

在岳飛廟,縣長向毛主席介紹自抗戰以來,岳將軍的後代沒有一個人當過漢奸。

毛主席聽後很是激動,嘆道:「果然是滿門忠烈!」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西湖漫步,問隨行的王芳,這西湖附近有多少墳墓?

這地方是風水寶地,王芳雖不清楚具體數字,但也知道這裡的墓少不了。

毛主席聽到後,便下令把這附近的墓都遷走,以保護西湖周邊的良好環境。

但是岳飛墓得以保留。

毛主席還特意囑咐王芳,等到清明節時,請他替自己到岳飛墓前獻上花圈。

1975年,毛主席因為嚴重的白內障,一年多來已無法看清東西了。

當時,醫生唐由之前往中南海,準備為82歲高齡的毛主席進行白內障手術。

張玉鳳秘書和唐由之醫生,攙扶著主席上手術台,他卻突然問道:「你們準備了音樂嗎?」

毛主席點名要求播放《滿江紅·寫懷》這首曲子。

這是當時文化部組織了班子,專門為毛主席錄製的。

出自岳飛之手的《滿江紅》,一直都是毛主席最鍾愛,並常常吟誦的作品。

手術室里,迴蕩著岳飛《滿江紅》的慷慨豪壯旋律。

最終手術非常成功,儘管這是毛主席生平首次接受手術,但在音樂的陪伴下,他仿佛忘卻了一切。

1952年,毛主席批覆了岳昌烈求助的信件後,消息很快就轉到了濮院鎮政府。

政府的工作人員當即決定從社會互濟款中撥款救濟,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

可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徹底解決岳昌烈生活上的困難,縣政府聯繫到了省文史館。

在得到了批准後,岳昌烈從1954年年初開始,就成為了省文史館的一員。

岳昌烈只需待在家中,按照省文史館的要求編寫歷史資料或回憶錄,就可以領到工資。

文史館每月給他提供35元的津貼,以及2元的糧食補貼。

這一安排使得岳昌烈解決了他的溫飽和生活,幫助他度過了晚年。

參考資料

[1]窮秀才上書毛主席[J].戴大銑.嘉興日報桐鄉新聞.2015-08-31

[2]毛澤東為多讀書和人捉迷藏 手術前點播《滿江紅》[J].蒲波.長沙晚報.2010-03-26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fc3635740cf613eb426cb962eb068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