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的《阿詩瑪》:楊麗坤的最後一部電影,曾經被禁15年

2023-04-20     電影聚焦

原標題:59年前的《阿詩瑪》:楊麗坤的最後一部電影,曾經被禁15年

前不久,在電影《劉三姐》中飾演劉三姐的黃婉秋去世,引發了老一代觀眾的集體緬懷。

嘹亮的歌喉,清秀爽朗的形象,黃婉秋的扮相一經亮相便征服觀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一股「劉三姐熱」。

其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像《劉三姐》這樣用歌舞片的形式講述民族傳說的影片並不少見,都得到觀眾的喜歡和認可。

比如1964年的《阿詩瑪》,正是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將雲南彝族的民間傳說加以演繹,讓這段浪漫動人的愛情傳說被當代人所熟知。

美麗善良的阿詩瑪與英俊帥氣的阿黑情深意篤,卻遭到首領之子阿支的妒忌,他想盡各種詭計企圖破壞兩人的愛情,也遭到了兩位有情人的頑強抗爭……

作為彝族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阿詩瑪》的故事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到關注,被相關研究者整理成漢語故事並出版,在全國一時掀起「阿詩瑪」的暢銷熱潮。

阿詩瑪的故事被改編成电影後,無數觀眾被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吸引,在電影院裡被感動的泣不成聲。

即便多年過去,片中「馬鈴響來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的旋律,仍在不少觀眾心中迴蕩。

01、歷經六年完成拍攝,得到電影局長高度評價

和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樣,《阿詩瑪》這部電影的問世也經歷了極其曲折的命運。

1957年,上海海燕電影廠籌備拍攝新片,當時的廠長、同樣也是資深導演的沈浮被《阿詩瑪》深深吸引,決定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但由於時代環境的局限,這個劇本寫完後一直未能拍成,就這樣擱置了四年。

直到1961年,周總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文藝創作要堅持百花齊放,這給廣大的文藝創作者很大的鼓舞,也讓《阿詩瑪》等影片的拍攝正式提上日程。

不久後,海燕電影廠定下由執導過《51號兵站》《喬老爺上轎》等片的劉瓊擔任本片的導演。

由於《阿詩瑪》全片只有寥寥幾句對白,其他都是用唱歌的方式進行對話和表達,所以劉瓊從一開始便明確了劇組首先要做的事,那就是錄歌。

早在影片開拍的幾年前,《阿詩瑪》的音樂創作其實就已經在著手準備。

為了契合影片濃郁的民族特色,擔任本片編劇兼作曲的葛炎帶著團隊先後七次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收集民歌。

他們仔細聆聽當地人如何用唱歌的方式表達愛情,並將這些民歌彙集改編,最終成為片中阿詩瑪與阿黑哥之間情意綿綿的對唱。

很多觀眾或許還記得,阿詩瑪唱著對阿黑哥的思念,腳下的小溪轉變流向,將寄託思念的花朵送到阿黑哥的手裡,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話橋段也成為對這段愛情最美好的註腳。

1964年影片完成拍攝,當時的電影局局長陳荒煤看完本片後給予了高度評價。

他非常興奮地說,到下一屆百花獎,我要投《阿詩瑪》一票!

02、楊麗坤二度出演女主角,得到周總理親自關懷

對於女主角阿詩瑪的人選,劉瓊導演一開始便定下了楊麗坤。

當時楊麗坤雖然只有二十歲出頭,但已經憑藉電影《五朵金花》紅遍全國,成為新中國影壇的新星。

《五朵金花》上映時可以說全國矚目,首映時甚至連周總理也到場觀看,楊麗坤自然淳樸的表演也得到了總理的表揚。

得知楊麗坤出演《阿詩瑪》的消息後,周總理還給楊麗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一定把普通話練好。

因為當時拍《五朵金花》時,楊麗坤因為口音問題只能選擇配音,這也成為她的遺憾。

因此在拍攝《阿詩瑪》時,楊麗坤把總理的話謹記在心,花了幾個月時間下功夫練習普通話的咬字發音。

儘管片中的台詞不多,但楊麗坤沒有絲毫鬆懈最終完成了所有的台詞,比如那句「水啊,你為什麼不往高處流呀」就是她的原音。

特別是在扮相上,楊麗坤穿著民族服飾,和其他人一起跳舞唱歌,那副甜美的笑容和純真的眼神,完全還原了人們對阿詩瑪的想像。

相比於大眾熟知的楊麗坤,很多人對飾演阿黑哥的包斯爾並不熟悉。

包斯爾原本是內蒙古歌舞團的一名演員,當時他正隨團進京演出,恰好碰上劉瓊正為《阿詩瑪》找不到合適的男主角發愁。

在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的引薦下,包斯爾和劉瓊見了面,劉瓊對這個濃眉大眼、魁梧高大的小伙子非常滿意,隨即定下由他擔任男主角。

雖然是第一次拍戲,但在劇團摸爬滾打多年的包斯爾並不怯場,再加上唱歌又是他的強項,所以表演起來也是得心應手,圓滿完成了表演任務。

03、15年後重見天日,男女主角都已去世

儘管得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但這部講愛情的電影在那個「談愛色變」的年代顯得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1964年影片完成後因為種種原因遲遲未能大範圍公映(曾在小範圍放過),讓為了本片付出大量心血的主創們遺憾不已。

直到1978年,陳荒煤遊覽昆明的石林,當地人向他介紹形似阿詩瑪的石像時,陳荒煤不禁感慨落淚。

緊接著,他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阿詩瑪,你在哪裡》的文章,呼籲為這部經典的愛情片「正名」。

不久後,「壓箱底」多年的《阿詩瑪》終於重見天日,中美建交時還播放了這部電影。

1979年,《阿詩瑪》在拍完15年後終於在全國上映,引發了全國範圍的轟動效應,一時間觀眾如潮,算是為影片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

時過境遷,影片的導演和演員們都走向了迥異的人生。

劉瓊導演在拍完本片後陷入長達十二年的「停業」狀態,70年代末,他在導演了《李慧娘》《沙漠駝鈴》等幾部电影後,重回演員的老本行。

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無疑是他在《牧馬人》中和朱時茂飾演父子倆,精神矍鑠的他把一個複雜的歸國華僑形象演繹的非常生動。

包斯爾和劉瓊一樣,拍完本片後也有多年「待業」的消極狀態,人到中年時才重返影壇,出演了《兩個小八路》《關東大俠》《濟南戰役》等片。

2002年,64歲的包斯爾因胃癌去世,而在此之前楊麗坤也已經離開了人世。

楊麗坤的遭遇是幾個人中最讓人唏噓的,因為種種原因她受到身邊人錯誤的對待,也失去了演員的工作。

生活和事業的雙重打擊讓楊麗坤在精神上受到巨大刺激,之後她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儘管有了好轉但有時仍會反覆。

70年代中期,楊麗坤和一個普通人結婚生子過上了平常人家的生活,再也沒能回到舞台,直到2000年去世。

將近60年過去了,放眼國內電影市場,民族歌舞類的電影幾乎已經絕跡,再也不復往日的熱鬧。

衷心希望像《阿詩瑪》這樣的電影不要被埋沒,希望這一類電影能夠重拾傳統繼續發揚下去!(撰文:皮皮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f99ce689ed7c3136a1ae69499b165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