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滅蟑的壹讀君 丨 閆梓萌
傳說中國的南北差異,比歐美兩洲都大。
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進入「南北大PK」模式:豆腐腦要吃鹹的還是甜的;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粽子該是甜粽還是鹹肉粽……
南北差異不僅停留在認知層面,還上升到感知層面。
人們普遍認為「北大南小」,北方人骨架更大、個頭大,南方人往往骨架更小、個子小。這不是錯覺,在《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中顯示,在19-22歲的男女學生中,平均身高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黑龍江、遼寧、山東;排名倒數前三的為雲南、廣西、貴州。
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蟑螂——南方的蟑螂,可比北方更大更兇猛。對此網友辣評:
北方什麼都大,蟑螂卻那么小一隻;南方什麼都小,蟑螂不但大還能飛。
為什麼南方盛產大蟑螂?
有北方個頭兒的南方蟑螂
南北方蟑螂個頭兒差異如此之大,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個品種的蟑螂。
分布在南方的大蟑螂主要是「美洲大蠊」,屬於蜚蠊目蜚蠊科的大蠊屬。雖然叫「美洲大蠊」,但其實它們的老家在非洲。1625年被從非洲帶到美國,之後又跟著商業傳播散播到了全世界。如今在美國、加拿大、中國南方都已十分常見。
盤踞在北方的蟑螂則是「德國小蠊」,則是蜚蠊目姬蠊科的小蠊屬,與「美洲大蠊」從身材、外貌到飲食喜好都不一樣。
論身體「高大強壯」美洲大蠊有絕對優勢:
美洲大蠊身長一般為27~40毫米,偶有個頭特別出眾的個體。成蟲體長几乎無性別差異,但雌蟲相對更寬;
德國小蠊體長在10~15毫米,雄成蟲的翅接近腹端, 雌蟲的翅超過腹端。
看「外貌印象」美洲大蠊也是艷壓德國小蠊:
美洲大蠊呈紅褐色,前胸背板(靠近頭部)有黑褐色「蝶狀斑」, 斑的中線向後延伸 成「小尾」,身體後緣呈灰黃色漸變;
德國小蠊大多是淺棕色或棕色,體色比美洲大蠊更淺、飽和度更低,成蟲前胸背板有兩條平行的黑色縱條。
熱愛美食的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雖食性廣泛,但更熱衷澱粉與糖,因此更喜歡出沒於餐館、食品加工廠、食品雜貨店及麵包房等場所;
德國小蠊也愛吃澱粉與糖,但對腐爛食物、人的痰也不反感……不挑食是一種生存優勢,能使它們無處不在。
有時你以為你抓住了整個夏天,其實你抓住的是整個美洲大蠊
那麼,美洲大蠊和德國小蠊誰更能 「害人」?
蟑螂的危害與體積成正比嗎?
別看南方的「美洲大蠊」嚇人,人家的危害和體積是不成正比的。
在購物平台搜索「德國小蠊」,出來的結果是一堆消滅蟑螂用的「武器」:
但是搜索「美洲大蠊」,出來的結果可是各種藥用美洲大蠊。
「將功補過」,美洲大蠊因具有藥用價值,對人類還有一些貢獻。
比如常見的藥品「康復新液」,就是由美洲大蠊的蟲體提取物製成,既能內服,治療胃部和肺部病症,還能外用,恢復潰瘍、燙傷等各種傷口。
另外,我們常說的「蟑螂粉」,也是用美洲大蠊製成的,官方名字為「美洲大蠊粉」,用溫水沖服,能夠解毒消腫,甚至能緩解蟲蛇咬傷。《神農本草經》里就曾記載,美洲大蠊入藥能「 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
由此可見,「美洲大蠊」雖是害蟲,但在某些領域,存在一定價值;而德國小蠊最大的危害,在於只有危害。
蟑螂普遍有污染食物、傳播病菌的害處,德國小蠊由於個頭兒小,便擅於鑽進各種犄角旮旯,進行更「深層次」的破壞。比如進到衣櫃里毀壞衣服,鑽到書柜上啃食書頁,甚至可以鑽到電腦、電視等精密設備中,不知不覺地創建自己的帝國。
別看德國小蠊身材小,人家的繁殖力卻很強,單次可繁殖37~44隻「小小蠊」。
相比之下,美洲大蠊單次只能繁殖14~16隻「小大蠊」……
生得多不算本事,子女生存能力差照樣不能實現種族興盛。德國「小小蠊」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比美洲大蠊更富含蛋白質,尤其是探索毒素等化學信號的「離子受體」更厲害,抗藥性方面也更加優秀,因此生存能力過硬。
而美洲「小大蠊」卻存在一種「基因缺陷」,時常因蛻皮失敗而「夭折」,活不到成年的美洲「小大蠊」就無法繁殖……
當然美洲大蠊也不白給,在移動速度方面,比德國小蠊更快,最快能達到每秒1.5米的速度,且擁有「飛行」技能,必要時還可以跳脫地面躲避人類的拖鞋襲擊。
但德國小蠊的數量優勢不可小覷,有研究發現它們正在向南方「進軍」:
在上世紀80年代,德國小蠊只侵占了國內11個城市;到了90年代,德國小蠊已侵占了全國20多個城市;到2012年,德國小蠊已在南方占比達到90%以上……
而水陸空全面發展的美洲大蠊正在走向沒落。
無論大小,是蟑螂就存在危害,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滅蟑,可以用一些蟑螂藥、蟑螂屋,並且放一些甜食在上面作為誘餌。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室內清潔,不給蟑螂藏身之地;遮擋盥洗室地漏、關好門窗,防止蟑螂進入。用蟑螂藥時要做好防誤食工作,尤其是有小朋友、毛孩子的家庭更需注意用藥安全。
天氣即將轉暖,蟑螂的季節又要到來,你更討厭德國小蠊?還是美洲大蠊呢?
參考資料:
Robinson, William H. Urban Insects and Arachnids: A Handbook of Urban Entom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April 2005: 45–46, 51–54 [2019-01-10].
Barbara, Kathryn A. (2005-11). American cockroach - 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
Alan Weaving; Mike Picker; Griffiths, Charles Llewellyn. Field Guide to Insects of South Africa. New Holland Publishers, Ltd. 2003.
Shukolyukov, S. A. (2001-09-27). Discover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merican Cockroach. University Science News.
Insider:10 ways to get rid of roaches and keep them out permanently
《昆蟲的多樣性—以蟑螂為例》,周延鑫
網易新聞:探秘全球最大蟑螂養殖基地 60億隻小強聚居
中國新聞網:章丘用蟑螂吃垃圾:每天吃掉15噸 衛生種群控制存疑
設置星標,我們永遠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知名男星爆上熱搜,我為什麼勸你「閉嘴」?
點擊圖片閱讀 |如何肉眼識別你身邊吸毒的人?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