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黃雀市。
大橋突然垮塌。
巨大的聲響、散落的沙石、飛揚的塵土。
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更令人震驚的。
一場事故牽扯出一條命案。
破損的橋墩里竟裸露出一具白骨。
自殺?他殺?還是用活人祭橋?
老百姓們,眾說紛紜。
死者的女兒前來認屍。
掀開輕飄飄的白布,駭人的屍骨映入眼帘。
半跪的身形,微躬的體態,水泥灌滿全身。
四周充斥著的,是女兒的絕望,慌亂和無法相信。
想想都窒息。
自己怨恨了八年,那個不辭而別的親爹。
其實是被這冰冷的橋墩封住了生命?
這兇手到底是誰呀?
來,跟派爺一起看一看——
《斷·橋》
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講了一個女孩的復仇。
先看故事。
八年前。
大橋設計師聞亮(莫西子詩飾)失蹤。
坊間傳聞,他拋妻棄子與情人私奔。
聞曉雨(馬思純飾)的媽媽得知後果斷改嫁,連女兒也不要了。
於是,聞曉雨對父親的行為深惡痛絕。
朱方正作為聞亮的好兄弟,他成為了聞曉雨的養父。
並且,一照顧就照顧了八年。
八年後。
大橋坍塌聞亮的屍體被工人挖出。
聞曉雨幡然醒悟,原來當年是自己冤枉了親爹。
如今天人永隔,巨大的悲痛把聞曉雨吞噬。
而在這樣的至暗時刻,她還意外得知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
什麼消息?
是她的養父殺死了她的親爹。
帶來這個消息的是修車工孟超(王俊凱飾)。
八年前的一個雨夜,他看到聞亮一行人急吼吼的往橋墩上走。
結果第二天,聞亮就失蹤了。
而同行的人中就有朱方正(范偉飾),所以他的嫌疑非常大。
天吶。
這樣的「真相」對於聞曉雨來說,絕對是毀滅性的。
一邊是慘死的親爸,一邊是有養育之恩的乾爹。
此刻,這個真相對聞曉雨來說變得尤為的重要。
於是,在孟超的協助下,她踏上了艱難的取證之路。
更多的細節我不劇透。
派爺只能說,整個過程非常的緊張刺激,很多場面讓人大氣不敢喘。
所以兇手是朱方正嗎?
來,開門見山一點。
本案的兇手就是他。
你一定很奇怪。
犯罪懸疑犯罪懸疑,怎麼先給出真相了呢?
看之前,派爺和大家有著一樣的疑惑。
但影片結束後,我才猛然發現比起「尋找兇手是誰」,這部影片最想深挖的其實是:
滋生在黑暗處的「千人千面」。
如果你問我這世界上最深不可測的是什麼?
派爺認為一定是人性。
要再往深處想想呢。
那大概是生長在困境之中的人性掙扎。
非常榮幸,在首映結束後派爺採訪到了《斷·橋》的編劇兼製片人方勵老師。
談及「人性」這個話題,他表示:「我們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困境,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電影中的角色,人人都是被推到萬劫不復的深淵邊上,最後人人又都進入了深淵。」
仔細一想確實是這樣。
比如,聞曉雨和孟超這兩個角色。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身陷泥潭。
短短几日,還沒從父親去世的悲痛中緩過神來。
聞曉雨就已經被多方的消息轟炸與折磨,變得疲憊不堪。
在她這裡,和大橋一起坍塌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試想一下。
陪伴照顧自己八年的養父,竟如此暴戾恣睢。
他一邊殺害她的至親,一邊又構陷詆毀害她怨恨父親整整八年。
加之親眼目睹朱方正再次行兇,無情地奪走無辜人的生命。
此時,對聞曉雨而言,殺心是一點一點疊加,在心裡慢慢燒起來的。
這份惡,未必可取但又好像在情理之中。
而孟超,是一名在逃殺人犯。
他的姐姐被村長強姦。
情急之下,為救姐姐他將村長殺害,但不幸的是姐姐依然失去了鮮活的生命。
自此孟超就像一縷遊魂,開始四處逃竄,隱入黑暗。
他警惕孤獨,在精神緊繃的重壓之下,身上一點人氣兒沒有。
可於孟超而言,他的惡何嘗不是莽撞被動又別無選擇?
那他們的不同點是什麼?
是聞曉雨還有掙脫黑暗的可能。
更關鍵的一點。
面對這種掙扎孟超算是半個過來人。
你看就是這樣自顧不暇的兩個人。
被迫站在深淵之中,卻仍然心存善念。
相處中,孟超感受到了聞曉雨情緒的變化。
為了不讓她重蹈自己的覆轍,他願意犧牲自己把聞曉雨推進安全地帶。
只因他深知這黑暗日子的苦澀難熬,是條死人走的路。
換個角度,救聞曉雨就好像也是救了自己。
再看聞曉雨。
從她身上投射出來的也是一種「善」。
她不願看到孟超為自己犯險而失去自由的人生。
於是倆人開始了一段撕扯。
她張口訓斥,罵不醒他;動手阻攔,力氣還沒人家大。
怎麼辦呢?
情急之下,她衝上去就是一吻。
突兀嗎?
有點。
可再看兩眼又覺得這確實是聰明的一招。
提及這段吻戲,方勵老師表示這樣設計的靈感其實來自真實事件。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2011年,曾經有過這樣一則社會新聞:「16歲小伙欲輕生,19歲女孩一吻救人。」
這位19歲的女孩叫劉文秀。
她在吃遍了生活的苦後,曾自覺前途渺茫也走上過自殺這條道路。
醒來後,對上親人關切焦急的目光。讓她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傻。
所以遇到同樣境況的人,她想著能幫一把就幫一把。
而在那樣緊張的狀況之下,用一個吻讓失去希望的男孩感受到愛的美好冷靜下來,就是她唯一想到的辦法。
方勵老師認為,這種現實中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往往就是最細膩的。
因為真實的生活總是最精彩的。
結合電影本身來看。
這兩個被苦難包圍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挽救彼此的生命,堅定又果敢的達成互相救贖。
這何嘗不是一種站在黑暗裡仍然想照亮身邊人的善意?
與他們完全相反的是一念成魔的朱方正。
這裡請讓派爺我大喊一句:范偉老師,yyds!
毫不誇張。
范偉老師把朱方正的每一面都刻畫的入木三分。
正面:偽善。
大橋坍塌,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前來討說法的家屬們。
他作為身居高位者體恤家屬時是這樣的:
動作上,連連鞠躬表示理解和歉意。
表情上,垂著眼,抿著嘴,慈祥中帶著疲憊表達自己的盡忠職守。
言語上,字字樸實,句句哽咽,訴盡滿腹悲傷。
等這些家屬們一走?
反面:狠毒。
你瞧頃刻之間,完成大小號互切。
剛剛柔和的臉龐立刻換上了不屑與冰冷。
是的,一個惡人形象飽滿的上線了。
更重要的。
這種惡讓人看著心生寒意。
為什麼?
因為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你會深刻的感受到這種惡勢力的張狂和沒有邊界。
比如,命案被翻出塵封的回憶被開啟。
范偉老師真就把朱方正的「一念成魔」給演活了。
好兄弟聞亮死活不聽勸,不拿錢不念舊情,一心拿著舉報信要舉報他們偷工減料。
雙方爭論中,聞亮不小心掉入橋墩。
看此刻的朱方正,滿臉驚恐、目光呆滯,渾身僵硬。
短暫的靜止與思考,救還是不救?
你可能還沒緩過神來。
他卻主動出擊了。
表情不變,手上猛地一拉,水泥如瀑布傾瀉而下。
看得人冷汗直冒,高呼瘮人。
再來!
談及哪一場戲是電影的靈魂。
方勵老師認為應該是聞曉雨刺殺朱方正。
在他心裡,這是最複雜也最扣題的一場戲,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演員對角色的揣摩和戲的層次來。
派爺認為這裡把人心中「善」與「惡」的拉扯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昏暗房間內,黃色的暖光掩蓋不住快要溢出螢幕的冰冷。
兩個人相對而戰,都心懷鬼胎。
他們一個帶了刀,一個準備了毒酒杯。
但又念及八年親情,不斷地真心實意的拋出自己人性中的「善念」,試圖為善惡的碰撞找一個合適的出口。
這種掙扎,通過演員的表演一點一點加壓。
不到最後一秒,你真不知道誰能站到最後。
而在整個訪談中,派爺注意到方勵老師不停的提到「生長」兩個字。
生長出來的是什麼?
首先,可以是人物。
比如,孟超。
方勵老師透露,這個角色是導演和編劇堪景時自己跳入腦海的,換句話說是突然在景別中生長出來的。
他用「闖入者」來形容孟超這個角色。
這裡的闖入是沒有侵略性的,而是讓孟超從男性的角度去看待一位女性在泥潭中的痛苦掙扎。
和李玉導演合作多年,方勵老師認為他們善於為彼此提供新的視角和想法。
所以每一次對人物細節的拿捏,都是從心裡長出來的。
而在派爺看來,這種來自於男性和女性編劇雙視角的作品,確實讓每個角色都變得完整且立體了。
值得一提的是。
在聊到王俊凱對孟超這個角色的詮釋。
編劇方勵讚嘆道:「他的表演幾乎像一個素人,我基本看不到表演的痕跡。這太棒了,因為我是一個四川人,不管是他講四川話時那種接地氣的質感、語氣眼神,包括語言里說話的傳神,太精彩了。」
其次,也可以是戲和台詞。
比如,整部影片的最後一場戲。
方勵老師說,最後冷卻塔里的戲,劇本上最初只有幾個簡單的符號。
他認為想要打動觀眾就一定要拍得生動。
所以他們需要留給演員時間,讓他們先成為角色。
而入戲越深,情緒越強烈,從中生長出來的反應也就越真實。
說句心裡話。
《斷·橋》中有太多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比如真實可感的偷拍鏡頭。
這是導演李玉非常善用的表現方式,透過這樣的畫面。
我們可以更真實地看到太多的骯髒冷血和商場上的爾虞我詐。
再比如其中的耐人尋味隱喻和細節鋪設。
不斷出現的「魚」,送整條香煙開著的口兒.....
數不盡的小心思讓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說。
整部電影看完,後勁兒真的太大了。
而這,也是派爺想要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
《斷·橋》本身並不是懸疑電影,案件的偵查也並不是電影的主體。
它的內核是想讓我們透過這個案件看到人性極致的惡與複雜。
借用方勵老師在採訪中說過的一句話:人經常一念之差,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