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贛南客家傳統民居的建築風貌與格局

2022-05-14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淺談贛南客家傳統民居的建築風貌與格局

歷史上,相較於陸路交通運輸,水運具備運輸成本低、運輸量大、快速便捷等獨特性優勢。水運對內可以加強河流沿岸的各府縣之間的聯絡,對外更成為溝通臨近水系及區域之間最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依託水運形成的經濟往來,往往伴隨文化的傳播,這可以從徽州民居文化對贛州城區民居的影響中得到佐證。

明代時期贛江及其主要支流,承載著其流域片區內的主要水上交通運輸。到了清代,贛江流域的驛道開發延續明代水運的格局,加以府縣之間驛道的發展,各流域內陸運水運交通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除贛江往北直通贛中、贛北外,贛南內部主要分布著五條水系,分別是梅江、貢江、章江、桃江、東江,五條水系哺育著贛南客家人。

贛南水運作用在各流域民居的特徵上,也各不相同,呈現出五大區域贛南民居建築風貌的分布規律與特徵差異。依據流域的分布情況,贛南全域大致上可形成五流域的格局:

寧都州,梅江流域:包括寧都、石城、瑞金三地,傳統建築風貌特徵可概括為:堂高多重檐,磚青常疊澀;脊緩馬頭牆,精雕闊門樓。該片區客家宗族文化較為濃厚,現存傳統民居、祠堂數量較多,在建築選址、建造上尤其注重風水講究。

片區內建築空間普遍較其他縣高大,建築建造工藝水平較高,民居正門入口多見門樓形式,完整的磚木結構建築較其他流域更多,屋脊中墩常見瑞獸等高級式樣;馬頭牆多見五疊翹脊形式,但翹脊起翹幅度不大,在寧都可見陡高翹角,翹角一般多平或稍出牆端,瑞金馬頭牆端下沿常見斜面收口做法;天井較贛南其他流域稍為寬大,偶見贛中地區典型的「天窗」形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均較為講究,尤以木雕工藝最為精湛,雕刻樣式較多;該流域梁枋、窗扇多有雕花,造型繁複,也與彩繪工藝一道,共同造就了其藻井、卷棚頂的精美。

贛州府,貢江流域:包括興國、於都、贛縣、章貢區(老城區除外)四縣區,傳統建築風貌特徵可概括為:青磚灰塑紅砂岩,鏤窗影壁罩門庭。

該片區水運交通相對發達,匠人、材料的流動性較靈活,使得該片區的傳統建築在形制規模、建築選材上都十分相似。對磚石的運用,使得該流域的建築獨具風貌,興國紅砂岩廣泛應用於建築外牆,如牆裙、門框、外牆轉角處、石砌花窗等,於都卵塊石常作牆體,贛縣青磚,其質地細膩,牆體砌築水平較他縣為高。屋脊中墩造型多樣,常見瑞獸、鏤空拼瓦等;馬頭牆翹脊翹幅大,山牆隨脊翹起,翹角一般平牆端或稍伸出,興國可常見翹角飛揚,伸出牆端亦多。

該流域窗花樣式豐富,用料較其他流域也更為多元,木材、紅砂岩、拼磚、拼瓦均可見。梁枋多有雕花,祠堂常見藻井、卷棚頂,工藝較好。該流域灰塑造型較為精美,常見門罩、門廊、脊翹等處,其中以贛縣灰塑最盛。

贛州府,東江流域:包括會昌、尋烏、安遠三縣,傳統建築風貌特徵可概括為:圍屋圍攏緊炮樓,磚雕磚土壘廳房。該區域民居以廳屋組合式為主,安遠現存少量方圍屋,尋烏現存少量圍攏屋和炮台民居,且建築分布較集中。

屋脊中墩常見野獸、葫蘆等;馬頭牆多見五疊翹脊形式,翹脊平緩,山牆隨脊翹,翹角多平牆端,翹起小;窗花石雕、門樓磚雕圖案多樣,常見人物故事、花卉蟲鳥;梁枋多無裝飾,少量精美木雕;藻井、卷棚頂多見於祠堂,形制樸素,百鳥木雕和百獸天棚甚為獨特。

贛州府,桃江流域:包括龍南、定南、全南、信豐四縣,傳統建築風貌特徵可概括為:樓高孔密望硬山,門少罩小入圍方。

該片區傳統民居以方圍屋最為典型,現存少量圍攏屋。廳屋民居於近代出現較多,層高空間較其他流域低矮,單獨的祠堂建築也較其他流域少見。「三南」地區常見硬山屋頂、人字山牆,多硬山疊澀,馬頭山牆僅信豐稍多,整體上數量較其他流域為少。該片區建築牆體常見「金包銀」做法,外牆防禦性槍眼、炮孔、望孔為該片區圍屋特有;「三南」地區和信豐北部地區外門、窗花、梁枋等部位裝飾較少,少見藻井、卷棚頂。信豐北部風貌多同贛縣、南康等地。

南安府,章江流域:包括大余、上猶、南康、崇義四縣區,傳統建築風貌特徵可概括為:門楣門簪門榜盛,石柱石礎石雕興。

該片區保留了較多的傳統民居和祠堂建築,盛行「門榜」文化,以上猶最為典型,外門處門楣、門簪相當講究,常用整料石材,並作石雕。該片區現存傳統建築裝飾較多,磚雕、灰塑工藝普遍較好,常見石窗、石門框、柱礎雕花精美者。該流域多見土木、磚木結構廳屋;馬頭牆常見三疊、五疊平脊形式,多數脊端加厚微翹,平牆端;梁枋少雕刻,少見藻井、卷棚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efa9214ba11a4a96ee0ca9ef67ae3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