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個寶
數據寶
炒股少煩惱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資本市場助力科技創新披荊斬棘
「比亞迪和證券時報是同路人、同行者,一起紮根深圳,共同參與到時代發展浪潮中,推動並見證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11月27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參加證券時報創刊30周年座談會時如是說。
當前,汽車行業正經歷電動化、智能化深度變革,新能源汽車爆發出強勁的發展勢能,成為拉動消費、投資和出口的重要引擎,而比亞迪已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閃亮名片」。今年1月到10月,比亞迪已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238萬輛,同比增長70%,居全球第一。11月24日,比亞迪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為全球首個達成這一里程碑的車企。
銷量強勁增長的「成績單」背後,是比亞迪長期對科技研發的堅定投入。王傳福表示,比亞迪2002年開始在動力電池技術上大量投入,2003年開始了混動技術研發,至今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累計投入資金超過千億元。「最近12年,比亞迪有11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當年凈利潤,甚至很多時候是凈利潤的3倍到4倍。」他說。
比亞迪科技創新的披荊斬棘之路,也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王傳福說:「資本市場也可以看到,在2019年,比亞迪凈利潤只有16億元,但在研發上,我們還是咬牙投入了84個億。新能源汽車這條路雖然難走,但我們堅持走了20年,近年來站上『雙碳』風口,通過推出一系列顛覆性技術,實現了厚積薄發的大發展。在這條荊棘之路上,資本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產資源要素,一直高效賦能新能源汽車實體經濟,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作出了積極貢獻。」
30年風風雨雨,比亞迪與證券時報一起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經濟和產業轉型的滔滔浪潮。30年前,中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數量不足百家,如今已有5000多家,市值也實現了從零到80萬億元的巨大跨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
王傳福表示,證券時報從最初薄薄的一張報紙,成長為業內領先財經傳媒集團、人民日報社屬媒體排頭兵和國內財經媒體融合發展的領頭羊,是中國資本市場的見證者、守望者,更是建設者、推動者。
近年來,比亞迪不斷加強與資本市場溝通,力爭創造更好業績,持續傳遞企業價值理念。最近7年,比亞迪保持連續分紅,近3年累計分紅金額超過40億元,在回報投資者、助力金融市場穩健發展方面持續發力。在企業治理方面,比亞迪堅持高質量披露信息,已連續10年獲深交所信息披露最高評級的 A 級榮譽。
他表示,30年是一個新起點,比亞迪將和證券時報共同努力,一起講好中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故事,加快推進汽車強國夢,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城鎮化持續推進為房地產市場提供增長動力
「我是少數看過證券時報創刊號的人之一,當時我在萬科證券事務部,那時候上市公司還不多,我會把上市公司的半年報、年報從頭讀到尾,裡面往往一個信息就會決定明天市場是高開還是低走。可以說,我的個人成長與證券時報的幫助是分不開的。」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在11月27日舉辦的證券時報創刊30周年座談會上如是說。
據了解,萬科A於1991年在深交所上市,成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郁亮表示,萬科是證券時報的第一批客戶,因為上市比較早,股權分散,中間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也不少,而證券時報在推動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了主流媒體的積極作用。
「如果沒有資本市場,沒有深圳經濟特區,就沒有萬科。」郁亮說。
萬科也積極回報投資者,自上市以來已經連續31年進行現金分紅,累計分紅金額超1000億元,是歷年股權融資額的2.81倍。
郁亮引用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的話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只要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企業勇立潮頭,資本市場就能一直積極向上發展。
談到地產行業,郁亮對行業前景抱有信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6平方米。郁亮說,折算成使用面積,這一數據只相當於日本1983年左右的水平,人民群眾對居住方面的美好生活追求不會停留在40年前日本的水平上。
關於市場是否存在供給過剩的問題,郁亮認為,主要城市當前的住房條件「被平均」了,小城市被鄉鎮平均了,大城市被小城市平均了。住房市場需求已經從「有沒有」的階段,走向「好不好」的階段。
中國城市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也將為房地產市場提供增長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個百分點。郁亮認為,我國城鎮化率和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幾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並不小」,將會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他表示,伴隨REITs試點的逐步深入,REITs對於不動產經營業務的重要性,類似於按揭貸款之於住宅開發的重要性,能夠實現商業模式的閉環。一旦完成REITs的環節打通,萬科將有望真正從開發商轉變為不動產商。近期,萬科A發布公告,旗下商業板塊印力集團發起的中金印力消費REIT獲得中國證監會准予註冊的批覆,成為首批消費基礎設施REITs之一。
郁亮說,萬科登陸深交所已超30年,證券時報也迎來了創刊30周年。30年攜手共渡風雨,未來萬科仍將與證券時報一路同行,繼續共同見證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資本市場活力的迸發。
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謝永林:向世界傳遞中國經濟發展信心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傳媒之一,證券時報通過一篇篇翔實有力的新聞報道,充分發揮了主流財經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在助力金融機構健康成長和資本市場蓬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謝永林在證券時報創刊3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
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謝永林認為,金融機構參與建設金融強國,應有三個堅持:一是堅持金融服務實體,二是堅持金融為民,三是堅持金融向善。
對於金融服務實體,謝永林認為,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穩則經濟穩,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所有金融活動都應該緊密圍繞實體經濟。在融資端,要發揮金融機構的專業能力,摸清實體企業的真實融資需求和難點、痛點,整合金融資源,為客戶提供更多元化、更符合實際需求的綜合金融融資方案,將金融活水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而在投資端,平安集團在中央和金融監管指導下,遵循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不斷推動保險資金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的市場穩定器和經濟發展助推器作用。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謝永林認為,金融為民這一高屋建瓴的表述深刻闡釋了金融工作的核心價值。
謝永林表示,平安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金融為民的初心,在第四個十年,平安集團「綜合金融+醫療健康」雙輪並行戰略,通過「一個客戶、一個帳戶、多種產品、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為2.3億的個人客戶帶來「省心、省時、省錢」的金融服務體驗,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消費、保險保障、醫療健康和養老保障需求。
對於金融向善,謝永林認為,金融機構作為社會運行的組成要素之一,要通過踐行社會責任,驅動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平安集團在2018年啟動「三村工程」,通過產業、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公益活動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目前已累計投入鄉村產業幫扶資金超過1032億元,四次榮獲「中華慈善獎」。平安集團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將ESG核心理念和標準全面融入企業管理,構建科學、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並通過優化客戶體驗和業務流程、完善內部消保審查機制、開展消保宣傳教育等舉措,全力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
謝永林最後表示,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群眾、踐行社會責任,是平安集團作為金融機構的初心和使命。站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新征程起點上,平安集團願與證券時報、與所有金融機構一道,做好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向世界傳遞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與聲音,為建設金融強國、打造更具活力的中國資本市場,貢獻自身力量。
高朋雲集暢言市場發展 凝聚共識助力經濟前行
11月27日,以「活躍資本市場 提振投資者信心」為主題的證券時報創刊30周年座談會在深圳舉行。來自政府部門、監管機構、行業協會、金融機構、上市公司以及媒體的數十人齊聚一堂,圍繞資本市場熱點話題、聚焦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分享各自思考與洞見。
這場座談會既是證券時報30歲的「生日會」,也是一場業內人士的「腦力風暴」,各方積極建言獻策,凝聚共識,共同把脈當下資本市場。
一邊坐著來自上市公司的企業家,對面坐著來自金融機構的金融家。一位金融家笑言,只有切實服務好對面的企業家,讓實體企業做大做強,金融業的日子才會好過。一位企業家則表示,公司苦惱於「小作文」泛濫,希望主流媒體繼續發揮作用,激濁揚清。
通過輕鬆愉快的交流,這場「生日會」的共識逐漸達成,即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與時代共進,與中國資本市場同呼吸共成長,推動各方形成合力,加強資源互通、優勢互補,合理引導市場預期,持續增強市場信心,向世界傳遞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與強音。
來源:證券時報官微
聲明:數據寶所有資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編:何予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