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公證檢驗的經濟價值

2024-01-21   天山植保

原標題:棉花公證檢驗的經濟價值

1 棉花公證檢驗概況

自1929年4月1日上海商品檢驗局成立,開始對棉花實施公檢以來,我國棉花公證檢驗實施已有90餘年了。新中國成立後棉花檢驗屬於事後抽查例行檢驗。1998年11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逐步推行棉花公證檢驗制度。1999年,國家委託專業纖檢機構對國家儲備棉入庫實行強制性檢驗,檢驗證書作為國家掌握儲備棉數量、質量的憑證和財政支付費用和利息的主要依據。同年開始經營性棉花公證檢驗試點。

2003年9月17日,國務院批准了《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啟動,開始推行棉花加工環節普遍性公證檢驗,即產地儀器化公證檢驗,由國家財政撥付檢驗費用,不向企業收取費用。這一改革將公證檢驗對棉花質量的事後監管變為事前監管,將沿襲了百年的感官檢驗變為用儀器檢驗,確立和增強了公證檢驗在國家宏觀調控中的位置和作用,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棉花質量保障體系。

棉花是我國重要戰略生活物資,近幾年全國棉花年產量穩定在580萬噸左右,新疆棉花產量約占全國90%,年產量約為53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約3000億元,占全疆GDP和農民收入的1/3,棉花產業已經成為新疆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棉花公證檢驗直接關係到棉花質量安全、棉花產業發展和棉花經營主體的切身利益。截止到2022年5月15日24點,2021棉花年度全國共有1071家棉花加工企業按照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並進行公證檢驗,檢驗數量24037636包,檢驗重量542.89萬噸。其中,新疆970家加工企業,檢驗數量23490956包,檢驗重量530.61萬噸;內地101家加工企業,檢驗數量546680包,檢驗重量12.27萬噸。

目前我國棉花公證檢驗內容豐富,按照公證檢驗對象和環節分類,棉花公證檢驗包括國家儲備棉輪入檢驗、國家儲備棉輪出檢驗、期貨棉公證檢驗、新疆監管棉公證檢驗、經營棉檢驗等;按照檢驗方式分類,棉花公證檢驗包括儀器化公證檢驗、手工公證檢驗;按照檢驗內容分類,棉花公證檢驗包括重量檢驗和質量檢驗。棉花公證檢驗的意義在業界已達成共識,例如,棉花公檢可以加強棉花質量監管、可以促進棉花產業發展等。關於棉花公證檢驗的經濟價值,目前沒有作出測量。將從加工價值、交易價值、產業價值等三個方面測量我國棉花公證檢驗的經濟價值。

2 棉花公證檢驗的理論依據

公證檢驗是國家實施的一項政策措施,特別是強制檢驗更體現了國家政策需要。探究公證檢驗存在的理論依據,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公證檢驗存在的必要性。

1.市場失靈理論

棉花作為重要戰略物資,也是重要稀缺資源之一。資源稀缺必然導致競爭,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解決競爭問題的機制不同。市場經濟下依靠市場機制解決資源稀缺導致的競爭問題。市場經濟充分發揮價格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資源需要價格機制指引,向更有效率的產業和主體流動。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三個主要功能。

第一,分配功能。資源稀缺需要有力的分配機制。分配機制有很多選擇,例如排隊、政府分配、價格等。其中價格機制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棉花作為原材料,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會較高,棉花會被配置給願意且能夠出高價的企業。出價較低的企業則無法購買到同等質量的棉花。

第二,信號功能。當價格較高時,向需求方發出減少需求的信號,向供給方發出增加供給的信號。需求方和供給方按照價格信號在市場中作出決策。如果價格信號出現偏差,不能反映供求實際情況,需求方和供給方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第三,激勵功能。價格機制有促進購買和銷售行為的作用,價格下降可以刺激需求,使購買行為增加;價格上升可以刺激供給,使銷售行為增加。這種激勵功能會加速資源的配置速度,也會影響資源配置的方向。如果產品質量信息有誤,價格機制的激勵功能會使市場供需情況更加偏離原均衡點。

市場價格機制發揮作用是以產品質量信息是完全信息為基礎的,即市場上所有的買者和所有的賣者都掌握產品質量信息。否則,市場會陷入失靈困境,產生相反的作用效果,不僅不能提升生產效率,還會導致低質、劣質產品占據優勢。

假冒偽劣產品會以次充好,擾亂價格機制、破壞價格機制,使整個市場陷入危機。例如,質量較差的棉花冒充新疆優質棉供給市場,造成市場上新疆優質棉供大於求,價格下跌。在價格下跌的信號指引下,新疆優質棉的供給方會遭受損失,從而產生減少供給的激勵;需求方會因價格下降而產生增加需求的激勵。這種情況下,新疆優質棉價格所傳遞的信息是虛假信息,無法真實有效反映新疆優質棉的價格,會將供需引入到正常軌道之外。真正的新疆優質棉產量會減少,「假冒棉」會增加,從長期看,「假冒棉」會驅逐新疆優質棉,棉花產業將陷入危機。

2.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在交易過程發生的除了產品自身價格以外的其他費用,即買方支付的總費用減去產品價格後的費用。交易費用包括搜尋費用、識別價格的費用、檢驗費用、談判費用等。交易費用長期被忽略,經濟模型以產品價格為唯一價格信息,未將交易費用納入模型中。實際生活中,交易費用不僅存在,而且對買方和賣方的經濟行為影響很大。人們往往考慮的是支付的總費用,而不僅僅是產品價格。居住在A地的甲幾乎不會到2000公里外的B地購買同樣價格、同樣質量的棉花,即使棉花價格相同、質量相同,原因是甲除了要支付棉花價格外,還要支付運輸等交易費用。棉花檢驗費用就屬於交易費用中的一種。

交易費用的存在會對市場配置資源產生扭曲性影響。例如,棉花價格為每斤10元,檢驗費用每斤1元,如果由買方承擔檢驗費用,則買方需要支付每斤11元費用,賣方實得10元;如果檢驗費用由賣方承擔,賣方每賣1斤棉花實得9元,買方支付10元。

交易費用的存在使買方支付的費用與賣方實得的費用出現了差額。交易費用越高,該差額越大。如果質量稍差一點的棉花價格每斤9元,不需要檢驗,那麼買方和賣方都更願意交易這種棉花,因為買方支付和賣方實得都是9元,而且省去了檢驗的麻煩。交易費用越高,越會刺激低質棉花暢銷市場。

交易費用會阻礙正常交易,當檢驗棉花質量的交易費用過高時,買方或賣方會選擇放棄交易。棉農和加工商對簡單的棉花檢驗技術較為熟悉,或根據傳統感官檢驗方式判斷可降低檢驗的交易費用,所以很少出現因棉花質量檢驗問題放棄交易的情況。當質量管控要求嚴格的採購商對棉花檢驗要求較高時,棉農不願負擔檢驗費用,可能會導致交易無法達成。買方無法採購到高質量棉花,棉農無法按照高質量棉花應有的價格出售。檢驗費用需要由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承擔才能將扭曲的市場交易糾正過來。

3.逆向選擇理論

消費者對棉花質量信息了解不完全,難以區分棉花等級和質量優劣。在購買棉織品時,消費者依靠售貨員介紹、標籤信息、網絡查詢等方式搜索信息,這些信息都缺少公信力,很難讓消費者完全相信。

在無法辨別質量等級的情形下,消費者的選擇有別於完全信息下的選擇。完全信息下,消費者可以綜合考慮產品質量和價格因素,衡量性價比,根據產品能夠帶給消費者的邊際效用作出選擇。

在信息不完全的狀態下,消費者無法以產品質量為依據來測量邊際效用,也就難以判斷價格的合理性。消費者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以產品價格倒推產品質量,不得不相信「一分錢一分貨」,認為價格高的質量應該會好一些,出現了「以價定質」的逆向選擇。這個逆向選擇行為是消費者的無奈之舉,也是消費者對質量的一種推測。

很多商家利用了消費者的逆向選擇思維,故意提高產品價格,以「一分錢一分貨」為賣點打動消費者。消費者為同樣質量的產品多支付了貨幣,這部分損失減少了消費者剩餘,侵蝕了消費者利益。造成棉花產品市場價格虛高不下,擾亂了市場秩序。消費者發現逆向選擇的危害時,會轉向其他纖維產品的消費,例如麻產品,長此以往,會造成棉花產業的衰敗。

3 棉花公證檢驗的加工價值

棉花剛收穫時的狀態為籽棉,在軋花去籽後為皮棉,國家儲備棉多為皮棉,皮棉是公證檢驗的主要對象。皮棉出售給棉紡企業進行加工製成棉紗布,最後以棉紗布製成服裝、玩具、布藝等製成品流入消費市場。在整個加工過程中皮棉的公證檢驗結果,對棉紡企業影響最直接。

目前給棉紡企業造成最大困擾的問題是「三絲」問題。「三絲」是混在棉花中的異性纖維,「三絲」多產生於棉花採摘、交售、加工環節,「三絲」一直是困擾整個棉花產業的大問題。混有「三絲」的棉花在加工成棉紗後,會導致棉紗強力下降、斷頭率增加、印染效果差,所以「三絲」會給棉紡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公證檢驗機構出具「三絲」含量的檢驗報告,可以成為打包棉加價或降價的依據,為後續加工環節節省加工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企業效益。中型棉紡企業每年要為篩查「三絲」多支付200多萬元成本,每噸棉花在購入價格基礎上增加500元左右成本。按照公證檢驗為棉紡企業節省的成本來計算,每噸棉花節約500元左右,580萬噸棉花就是29億元。

4 棉花公證檢驗的交易價值

棉花公證檢驗的交易價值體現在公證檢驗為不同等級的棉花產品提供了價格依據,實現高質高價、低質低價,不會造成質量難以識別、支付高價買次品的現象。價格機制之所以可以產生作用,在於價格可以引導資源流向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優質產品和效率較高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競爭優勢,通過銷售量、銷售額、凈利潤等指標體現出來,這些經濟成果又驅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源,包括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等。

於是整個棉花市場進入良性競爭。這個理想狀態實現的前提是我國目前棉花標準級為328B,相鄰等級為229、429。價格差在每噸500元至800元。相鄰等級間的產品是最容易混淆的,以次充好會導致價格機制失靈,釋放錯誤的價格信號,導致資源錯配,不利於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公證檢驗將棉花等級界定清晰後,避免此種現象發生,給市場挽回損失,直接損失是買家多支付的資本,按每噸差價500元至800元計算,580萬噸就是 29億元到46.4億元。

5 棉花公證檢驗的產業升級價值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提質增效階段,謀求產業高質量發展。棉花產業目前亟待提升的部分是種子技術、種植技術、採摘技術、加工技術等。棉農選種更多選擇產量高的種子,將顏色、纖維長度等質量指標放在次要位置。棉花種植中需要大量勞動投入,人工成本上升,當棉花種植收益下降時,棉農不願意多投入,導致棉花質量下降,棉農收入減少,棉農繼續減少投入,棉花質量繼續下降,如此低質重複,棉花產業就陷入了高質量發展困境。

棉花產業升級是個系統工程,涉及產業結構的改善,產業素質、產業效率和產業質量的提高。單純一個環節質量提升不是產業升級,每個環節的質量提升才能促成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前提,以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為基礎。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不能充分得以發揮,棉花產業升級缺少市場動能。

公證檢驗的作用體現在為市場發揮作用提供保障和基礎。公證檢驗鑑別棉花質量,為市場交易提供真實的質量和數量數據,價格的信號功能、激勵功能才能發揮作用。消費者對高質量棉花製品產生高需求,企業有更大激勵生產高質量棉花製品,高價採購棉花半成品,加工企業採購高質量棉花。從終端零售企業到農戶,受到價格信號的激勵,按照市場需求供給更多高質量棉花及其產品,棉花產業處於螺旋上升狀態。如果棉花質量不能得到良好鑑別,消費者對高質量棉花製品需求減少,或者市場對以次充好的企業提供了激勵,這兩個因素混合在一起導致棉花產業處於「劣幣驅逐良幣」的低水平發展狀態。

在計算公證檢驗對產業升級的經濟價值中,為避免重複計算,以製成品為計算依據。以棉絮(被芯)為例,6斤2×1.5m棉絮,以新疆棉為原料製成,成本在140元左右,以普通棉製成,成本在70元左右。如果利潤同樣為30元,那麼新疆棉棉絮的銷售價為170元,普通棉棉絮售價為100元。

市場上一些商家打著新疆棉的旗號,低價銷售,對新疆棉棉絮每斤造成11元的差價損失。如此一來,將對真正的新疆棉產品造成巨大衝擊和損失。我國每年棉絮需求約700萬噸,按照20%以次充好發生率來計算, 140萬噸以次充好的棉絮會給整個棉花產業造成308億元的損失。308億元資本會導致多少資源錯配?會導致棉花產業怎樣的扭曲?

6 結論

棉花產業發展不能排斥市場價格機制,但是不能完全依靠價格機制。市場價格機制發揮配置、信號、激勵三大功能是有前提條件的,例如,信息完全對稱、交易費用為零等。當出現信息不對稱、交易費用較高時,市場價格機制就會失靈,要麼是部分失靈,要麼是完全失靈。市場價格機制不能傳遞正確信號,不能激勵市場主體提供高質量產品,不能將資源有效配置給效率高的企業。公證檢驗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市場缺陷,為棉花產業每年創造360億元以上的價值。

棉花產業各主體可以在公證檢驗基礎上加強合作,創造合作經濟價值,通過建立長期合作信任機制,規避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帶來的扭曲影響。盧梭「狩獵模型」揭示了合作共贏的深刻含義,在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下,農戶、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提升棉花產業價值鏈是必然選擇。

作者:董曉波、郭莎莎(安徽財經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圖文編輯:天山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