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6天,票房破5億,《封神第一部》五大亮點,走上逆襲之路

2023-07-25     電影聚焦

原標題:上映6天,票房破5億,《封神第一部》五大亮點,走上逆襲之路

開心麻花+沈騰的《超能一家人》口碑不佳,已經完全掉隊。

《超能一家人》的落敗,明顯「利好」《封神第一部》,已經連續4天拿下日票房冠軍。

《封神三部曲》是一部野心之作,最初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特色的電影工業體系,拍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奇幻史詩大片。

30億的投資,三部連拍,9年時間籌備製作,這裡面包含了多少工作人員的心血,甚至有些人還未等到電影上映,就不在了。

這樣一部真誠和認真的作品,在點映期間,卻遭到了很多人吐槽:這是一部爛片。

他們甚至連電影都未看,只是拿網上預告片的幾張截圖,在那裡說魔改、姜子牙不合適、妲己選的不好、費翔和娜然的國籍等等。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看過電影就吐槽,實在有失公允。

大多看過電影的觀眾表示這是一部史詩、大氣、厚重、悲壯的作品,紛紛充當自來水推薦封神,幫片方宣發出謀劃策。

《封神第一部》上映6天,票房破5億,將用五大亮點,開啟逆襲之路。

第一,電影獨特的美學

9年磨一劍,真正拍攝時間只有1年半,其他時間都在打磨劇本和美術場景。

美術部門查閱了大量典籍,看了很多出土的文物,力求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做到和博物館藏品亂真。

服裝、首飾、禮器、內飾、桌椅、樂器、馬具、兵器、建築裝飾,這些都有考究,甚至是一閃而過的人物背景,也毫不敷衍。

比如殷壽身後的屏風,就暗藏了許多商朝的起源故事,這些看不見的細節,彰顯了劇組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之心。

市場上很多古裝劇、仙俠劇,多是架空時代背景,根本達不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而《封神第一部》可以讓我們去了解幾千年前的殷商歷史,感受一些那個時代的美學。

第二,性格豐滿的「反派」紂王

以前的「封神」題材作品,紂王的形象非常刻板、簡單,昏庸無能,貪戀女色,每天洗洗澡喝喝酒,然後把江山送掉了。

《封神第一部》另闢蹊徑,讓這個人物性格更加豐滿,一度有觀眾覺得紂王不是反派,被費翔的魅力所吸引。

編劇在設計殷壽這個人物的時候,參考了荀子和司馬遷的評價,他是一個高大、壯碩、高貴、漂亮的勇士。

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極有計謀和野心的人,懂得用什麼方式除掉對手,成為天下的王。

費翔除了台詞有些許問題,在儀態、眼神、動作等方面把握的非常好,將殷壽這個角色的陽剛與陰險、道貌岸然與自私荒淫詮釋得淋漓盡致。

據說第二部也會閃回一些殷壽不受寵的情節,他為什麼會殺害父兄,使得人物更加豐滿。

第三,妲己不再是「紅顏禍水」

無論是傅藝偉還是溫碧霞,她們塑造的妲己,皆是紅顏禍水,很多壞點子都是她們想出來的,她們是商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出於對女性的尊重和故事的合理性,《封神第一部》里的妲己,不再是「紅顏禍水」,她更像是一個打工人,幫助殷壽成為天下的王。

娜然飾演的妲己,本質上就是狐狸,眼睛裡很單純,漂亮且不艷麗,更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妖媚女子。

她待在殷壽身上有兩個目的,一是報恩,殷壽的血解開了她的封印,她要幫殷壽實現願望;二是她作為狐狸,在人世間是異類,她需要強者保護。

商朝滅亡的根源,其實是殷壽的殘暴與壓榨,妲己只是一個工具,她一個狐狸,要江山有何用?

娜然雖然是一位素人,但表演是合格的,日常觀看了許多狐狸有關的紀錄片,還到動物園親自觀察狐狸的行為,並且努力學習了中文、舞蹈、表演、演奏等,未來可期。

第四,姬發的自我覺醒

在《封神演義》里,姬發和殷壽是沒有見過面的,但在電影中,原創了「質子」的情節。

姬發在當質子期間,把殷壽看作精神上的父親,崇拜他的英明神武。

這個時期的姬發是一個年輕人處於迷茫時期的認知,他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被殷壽這個「PUA大師」欺騙。

後面隨著兄長伯邑考被殺、姜王后遇害、好兄弟殷郊被斬,殷壽的形象在他心中崩塌,他開始覺醒,從質子變成西岐之子,返回西岐,見到了自己的父親。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其實說的就是個人的選擇,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錯誤選擇,但通過認真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終究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五,李雪健的演技

李雪健老師雖然聲音受損,但情緒釋放是對的,是真的,每一場戲都貢獻了精彩的演出。

尤其是大牢里和殷壽的那場戲,當聽到殷壽說:你那麼愛你的兒子,你沒嘗出來他的味道嗎?

他先是沒有反應過來,愣了兩秒鐘,之後是聲嘶力竭的吶喊,不敢相信自己的兒子走了,演出了一個父親的悲痛,令人心疼。

除此之外,袁泉的姜王后、夏雨的申公豹、王洛勇的比干以及質子營的新演員,也都和角色比較貼切,演技在線。

當然了,《封神第一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雷震子的特效、饕餮的建模,都有點略顯粗糙,它們其實可以更好。

同時影片也有爭議的地方,比如文王食子這個情節,以往的版本中,姬昌都是事先算齣兒子伯邑考已死,在明知是兒子的情況下吃掉肉餅,逃回西岐。

電影中做了很大改動,姬昌事先不知情,吃掉了肉餅。為什麼這麼改,導演烏爾善給出了解釋。

第一,他覺得小說里的姬昌太狡猾,不太想用這種方式處理。

第二,電影中是通過兩個家庭來塑造整個故事,這樣處理更符合情感選擇。

姬昌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兒子伯邑考為了他可以去死,這使得殷壽非常嫉妒,畢竟他殺死了父兄,兒子也要殺他。

一開始姬昌不認罪,但為了剩下的一個兒子姬發,承認自己有罪。這個家庭是充滿愛的。

伯邑考是「白月光」的存在,他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代表,他一出現,就連電影畫面也明亮起來,照亮了所有人。

他的死是一個重要情節,為後續的武王伐紂做了情感鋪墊。

《封神第一部》是姬發的覺醒和回歸,第二部是守護西岐,保衛家園。

從結尾的彩蛋就知道,太師聞仲將會率領鄧嬋玉、魔家四將等殷商大軍兵臨西岐,這個彩蛋非常有衝擊力和畫面感,尤其是巨人化的魔家四將。

最後第三部則是主動出擊,姬發聯合各方勢力,一起對抗紂王,最終完成拯救蒼生的使命,成為天下共主。

導演烏爾善透露,後面兩部已經剪完,就等著做後期了。

《封神第一部》至關重要,如果回本的話,是可以加速推進後面兩部的。

雖然電影有瑕疵,但是值得看,而且值得一張IMAX。

因為烏爾善和他的團隊,尊重電影,尊重觀眾,所以值得我們尊重。(撰文:十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e66b3c261e46c6863c69c2376add8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