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在微短劇市場中,一批講述中老年群體故事的霸總劇獲得了市場熱捧。這類題材微短劇的爆火,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調侃「霸總愛上退休的我」內容獵奇,有人擔心付費陷阱導致「追一部劇刷爆子女銀行卡」。紛紛擾擾之下,微短劇究竟是好還是壞?
從人類踏足這個世界開始,娛樂休閒就是一種本能,並不因為年齡大小而有所改變。今天中國的50後、60後和部分70後,成長於物質匱乏的年代,也親歷了改革開放時期的高速發展,成長環境與當下年輕人並不一樣,自然一些娛樂需求也大有不同,會有很多情感中的空白渴望被填補。平心而論,由於媒介形態的局限、製作力量的短缺等種種原因,早先社會並沒有重視這些中老年人的需求。就像專家所言,「小朋友有迪士尼,年輕人有漫威和好萊塢,而老年人有什麼呢?」微短劇這種媒介形態的出現,以及其所帶來的影視市場變革,令製作方有能力看見「精英視角」的盲區,打破影視劇創作的「無人區」,滿足中老年人的影視需求。因此,老年微短劇本身並無「原罪」。
更進一步看,所謂「老年人沉迷微短劇」的論斷見仁見智。中老年爆款劇和多平台的用戶畫像數據顯示,中老年題材劇的主要觀眾是30-50歲的中年人,占比過半;超過50歲的用戶小於20%。如果說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太小涉世未深,導致分辨內容的能力較差所以需要予以保護,那麼中老年人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他們對劇情有自己的判斷力。今年6月,相關部門發布了微短劇備案新規,線上短劇在首集開頭均有「網微劇」備案標識,明確提示用戶這是網絡劇,不是真實發生的人和事,中老年人更不可能對那些「閃婚」「豪門」「50歲」「保姆」的劇情信以為真,只會把看短劇作為生活中的娛樂消遣。同時,一些老年人為愛好買單,他們可以與家人、朋友分享自己觀看短劇的感受和體會,這顯然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也是他們保持活力和幸福感的重要方式。這一權利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不能簡單地以「年齡」進行「一刀切」式的管理。
針對老年人製作霸總微短劇算不上「圍獵」,更稱不上「詐騙」,只能說是市場發現了老年人短劇消費的潛在需求。當然,在市場經濟之中,新事物在發展的早期難免伴隨著質量的參差不齊。一些微短劇在價值取向上缺乏向上引導,也是這類短劇誕生之初在創作上的一個遺憾。目前,微短劇已進入備案時代,未經審核且備案不得上網傳播。相關部門與平台也始終在加強打擊力度,一些內容低俗的劇目很快就遭到了下架。在重拳打擊的同時,良性引導也沒有缺位。比如,有平台已經推出免費的短劇平台,並在功能設計上積極進行「適老化」改造;再比如,有平台開啟微短劇精品化戰略,重視核心用戶的需求,製作出貼近用戶的作品……可以預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監督下,在微短劇這個新賽道中,能夠出現既滿足中老年人情感需求、又能讓人向上提升的精品佳作。
在「銀髮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老年人消費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其中一環。而在確保短劇定價合理的前提下,微短劇的確可以成為老年人消費生活的一部分。用好「夕陽紅」流量,為老年人呈現更多更高質量的作品,任何媒介內容都值得被鼓勵。(文/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