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新「國十條」出台後 巨災保險保障體系如何提速

2024-10-21     中國青年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災害頻發,巨災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的程度不斷上升,給人民群眾造成了較大損失。做好巨災保險工作,對於完善和創新我國多層次國家風險治理和保險保障體系意義重大。

在近日舉辦的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推動巨災保險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發揮保險防災減災救災作用」平行論壇上,如何通過保險的力量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帶來的挑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多位專家從制度建設、相關政策、保險行業與多學科深度融合、巨災保險落地等角度出發,分享巨災風險管理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實踐經驗。

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推動巨災保險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發揮保險防災減災救災作用」平行論壇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今年上半年,我國自然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約932億元,明顯高於去年同期的382億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再保險監管司)副司長陸玉華在論壇上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也分享了一組數據:近年來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高達3300多億元。

而巨災保險是應對自然災害的重要市場化手段。

近年來,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的相關政策頻出。2016年,金融監管總局聯合財政部發布《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推動地震巨災保險在全國落地運行。今年2月,聯合發布《關於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範圍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對於城鄉居民住宅在現有的地震災因基礎上將洪水、暴雨、颱風等自然災害納入保障範圍,並提高基礎保障水平,實現了最低保額翻一番。

今年9月,國務院對外發布《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保險業新「國十條」,其中專門對巨災保險提出了新要求,並指出要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務防災減災救災。

「保險業在巨災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的損失補償作用,有助於減少巨災造成的風險。」陸玉華表示,巨災保險保障機制已初步確立。據統計,今年1-8月,巨災保險共同體為全國4283萬戶次居民提供了將近9萬億元的巨災風險保障。目前,保險業為「摩羯」颱風已經賠付和預賠付的保險款項達32.33億元,較好地發揮了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

但發展巨災保險依舊任重道遠。陸玉華指出,綜合來看,我國保險業在應對災害事故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但和全球的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今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大約是1200億美元,其中保險賠付大約600億美元,占比50%左右。我國的保險賠付占災害經濟損失約為10%,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方偉華結合中國多災種巨災風險特點,分析了目前財政與金融支撐巨災應對的特點和經驗。他指出,目前巨災保險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保費支出,希望未來各級政府根據事財權相匹配的原則,進一步釐清巨災保險的責任體系。

在袁佳雙看來,發展巨災保險氣象服務等是氣候服務保險高質量發展重點方向。她建議未來金融氣象服務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發展巨災保險氣象服務,特別是要面向中長期的極端天氣;豐富氣象保險的應用場景,逐步擴展到敏感行業;精細化農業保險的氣象服務,構建「格點預報—風險預估—智能預警—效益評估」一體化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體系;建立保險業風險減量氣象服務體系,做到更好的保障。

巨災保險共同體主席、人保財險執行董事、副總裁降彩石建議,巨災保險保障體系建設工作需持續加強產品服務創新、技術研究和跨行業協作。

宏觀層面上,要加快推動巨災保險的立法,加強財政支持和相關配套政策,完善多層次的風險分散體系建設,建立全國或區域的巨災保險基金。中觀層面,建立巨災保險標準體系,更好融入國家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跨行業協同,統籌加強巨災保險的標準建設,制定巨災保險的規範。微觀層面上,需要豐富多災因巨災產品供給,並完善運營保障,提高巨災保障覆蓋。

「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立足我國基本國情,不斷總結巨災保險發展經驗,推動建立健全國家巨災保險保障體系。」陸玉華表示,要全面加強巨災保險前沿研究,總結國際經驗,梳理各地試點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巨災保險理論;穩步推進地方試點,不斷完善居民住宅巨災保險,支持有意願地方政府通過巨災保險共同體開展巨災保險試點;不斷豐富風險分散渠道,鼓勵國內再保險公司加大對巨災風險支持力度,利用全球再保險市場分散風險,探索新型巨災風險分散方式;夯實行業發展基礎,推動行業建立風險資料庫,開發疊代適合中國國情的巨災風險模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da89358cfc39b23df42d2d95329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