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的心頭肉,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父母的疼愛和保護,但生活中,卻有一部分家長給予了孩子過分的寵溺,導致孩子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的甚至因此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最近刷到一條新聞,讓曦曦媽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很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探討探討。2019年10月17日,廣東佛山市實驗學校八年級的小楊,和室友小馮之間因為衣服亂放的問題,發生了一系列的誤會。室友小馮趁小楊離開後,在小楊還未喝完的酸奶瓶里,倒入了大量的洗衣液。
並不知情的小楊,回來之後毫無防備的喝了一大口,當時他就感覺到喉嚨和胃有一種強烈的刺痛感和辣勁兒。第二天凌晨小楊感覺到頭暈、反胃,並有不斷嘔吐的現象,下午被送往醫院後被診斷為急性中毒。
面對小馮的這種行為,其媽媽卻在電話里聲稱:「他還是孩子,都是未成年人,他沒有惡意,沒有社會上的不良習慣,我認為沒有嚴重到需要報警的程度。」
自己孩子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同學的健康,不僅讓同學急性中毒,還導致了同學可能患上嚴重的焦慮症和抑鬱症,在施害者媽媽眼中,似乎希望利用一句「他還是孩子,還是未成年」就推脫掉一切責任。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導師,我們不應該成為孩子背後的熊家長。教育無小事,曦曦媽希望每個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都能夠做好以下幾點,才是對孩子最明智的愛。
一、教會孩子與人和睦相處,如有不滿或誤會,應當妥善解決
在有的家庭,幾乎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是圍著孩子打轉,孩子要什麼買什麼,要幹什麼幹什麼,每個人都對孩子無比遷就。
當長期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突然融入到學校生活後,就會極度不舒適和痛快,比如:他不希望自己的小夥伴,有另外的好朋友;他受不了別人對他的一時冷落,更受不了別人對他的置之不理;他希望所有人都聽從自己的調遣,這樣他才會感覺心裡痛快和舒服……
事實證明,越是「矯情」越是「嬌縱」的孩子,在社交之中越是「白痴」。他不懂謙讓,不懂寬容,不懂和睦相處,而心中剩下的僅是抱怨、憤怒和不平。學校、班級,都相當於一個小社會,那裡聚集了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們接受著不同的教育,被不同的教育觀念所薰陶,所以他們的性格秉性等等都有差異。這其中,有跟自己合拍的,也有跟自己不是很合拍的,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妥善處理這種關係。
(1)學會接納別人的優點,也要學會接納別人的缺點。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思想並不成熟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發現孩子有一丁點思想扭曲的時候,就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而不是自己找藉口「他還小,長大就好了」。教會孩子接納別人優點的同時,也接納別人的缺點,這樣彼此之間的友誼才會更加持久。
(2)請用語言做溝通,而不是用行為做報復。
在各種校園暴力事件中也好,還是在各種校園投毒事件中也罷,我們發現其實造成這種後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心胸比較狹隘的孩子,還不願意用語言做溝通,跟同學一起把誤會解除。
平日裡,孩子不開心了,作為父母我們不要讓自己去猜孩子為什麼生氣,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把自己的不開心用語言表述出來,這樣有兩個好處,一來吐露心聲後,孩子心裡會更加痛快一點,二來也有利於家長幫助孩子解決心中的煩悶和痛苦。當然,在和同學之間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才願意勇敢的站出來和同學溝通解決。
二、不做毫無底線的庇護,不把溺愛當做愛
曦曦媽一直堅信,沒有天生的熊孩子,他們的出現不過是因為背後有熊家長不斷的推波助瀾。
我有個親戚,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平日裡對女兒不管不問,卻對兒子有求必應,不僅如此,只要兒子不開心了,她就把自己的手臂放到兒子嘴前,告訴兒子:「又不開心了呀?來,咬媽媽一口,心裡就痛快了。」這樣的後果就是,兒子不斷長大,下手越來越重,經常在他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就衝過來打他媽媽一拳,說著:「我不開心就打你。」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個是非不分的階段,孩子很有可能把錯誤當正確,把惡作劇當正能量。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會孩子——
(1)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把錯誤的行為當正確的行為來發揚。
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作為父母,我們要有陪孩子改正錯誤的耐心和胸襟。當孩子走斑馬線時不專心,當孩子故意在井蓋上蹦蹦跳跳……我們不能粗枝大葉的認為,孩子只要長大了就不會這樣調皮了。抓住每一個小細節,把教育落實到方方面面,落實到實處,讓孩子知道犯錯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於改正,照樣是父母最愛的孩子。
(2)把愛和溺愛區分開來,因為溺愛是害,不是愛。
隨著家裡的條件越來越好之後,很多家長不僅在孩子身上大量砸錢,更是對孩子有求必應。上學放學時,不僅要給孩子背書包,更要把孩子抱著,問他想吃什麼,想買什麼;吃飯時,孩子哭鬧著要看電視,家長妥協著,一邊開著電視讓孩子觀看,自己則不辭辛苦的喂食;起床時,孩子賴著不起來,家長拿著玩具、零食、零花錢,以及各種口頭承諾,連哄帶騙的求孩子起床……
不把孩子放在家庭地位的最高端,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獨立、自主、文明等好習慣,把溺愛控制起來,讓孩子在適當的愛里茁壯成長。
三、做好監護義務,更要承擔自己監護不力導致的一系列嚴重後果
在越來越多的案例中,我們會發現:越是對孩子溺愛,越是過分保護孩子的家長,越是喜歡用「他還小,還未成年」來作為固有的說辭。
孩子為什麼會犯大錯?那是因為孩子每犯一次小錯的時候,都沒能引起父母的重視,所以孩子就變本加厲,做事情越來越沒有分寸,越來越不考慮後果。也正是因為這樣,近年來網絡上就非常流行這樣一句話——「可悲的是,這個世上做父母不需要考試。」
很多人,習慣性把孩子當做自己生命的延續,但卻忽略了孩子教育的問題,非要等到孩子犯下不可饒恕的大錯後,才幡然醒悟,可往往這個時候已經毀了孩子一輩子。作為父母,曦曦媽希望各位家長就監護問題上,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
(1)不僅僅要做好孩子安全上的監護,更要做好孩子思想、行為上的監護
在部分家長心中,孩子按時回家吃飯,到點睡覺,這就是一個好孩子,因為沒有讓家長操心太多。而至於孩子在外面、在學校究竟乾了什麼,做了什麼壞事兒,很多家長漠不關心,心想著只要對方家長或者老師沒有找到我,那就證明我的孩子足夠優秀,聽話。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解決孩子溫飽的問題,更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性格,讓孩子不做別人眼中的熊孩子,不做讓人痛恨的施暴者和施害者。
(2)陪孩子理性的分析問題,勇敢的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
「他還小,還是孩子,還未成年……」這一系列理由,真的太爛了。這不禁讓我想起那個31歲酒駕的男人,在被警察抓住的時候,他媽媽急沖沖的跑到派出所,告訴警察:「我兒不懂事,還是個孩子,他才31歲……」
遇到事情,陪孩子客觀理性的分析問題,讓孩子看到自己所犯下這個錯誤的危害性,讓孩子學著道歉,學著改正,學著承擔一系列的後果。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長大,才不至於變成萬事靠父母來解決的巨嬰。
————————
陪伴一個孩子的成長,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有一些紛繁負責的小事情出現,作為父母我們首先應該端正三觀,這樣才能培養出道德優良、品行端正的好孩子!
您身邊有常常把「他孩子小,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家長嗎?面對這樣的家長,您想對他說什麼?快來和曦曦媽一起探討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