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衛士丨南通海門民警李家騏:為生者維權,為逝者「發聲」

2024-10-12     上游新聞

電視劇《法醫秦明》,首次將法醫這個「冷門」職業介紹給人們,展示了法醫的艱辛與不易,激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在南通也有一位「秦明」,他就是海門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十中隊指導員李家騏。

今年51歲的李家騏,是安徽阜陽人,於1995年從皖南醫學院法醫專業畢業後,就進入海門區公安局從事法醫工作,這一干就是29年。29年來,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磨鍊成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老「騏」。

「走現場,求真相,不出真相絕不放棄。」李家騏說,早在大三的時候,他就參加實習,與辦案民警一起深入案發現場。那時候,每隔兩三天他就要去一次命案現場,參與解剖工作。

「我接觸的第一起案件,至今還記憶猶新。」據李家騏回憶,當時有一起命案中,兇手將受害者的屍體拋在了蘆葦盪里,來到了現場後,他發現屍體已經高度腐敗。儘管那時的解剖條件較差,但他還是克服了困難,完成了解剖工作,明確了死者死因。

1998年,李家騏被派去上海參加進修,自此,他的業務能力有了質的飛躍。「進修了三個月,在80多天的時間裡解剖了300多具屍體,最多的時候一天解剖了13具。」李家騏說,那時候幾乎每天上午9點出門,到次日凌晨兩點才回去,基本上每天都要到現場,系統學習了現場分析與還原。

「老『騏』素質過硬,業務能力強,我們一時無法判斷的案情,他基本上都能準確定性。」刑警大隊十中隊民警王飛飛說。

前年,海門區某街道的一位老人被人發現死在家中,現場老人身旁有一把剪刀,屋子裡滿是血跡。就在大家一時無法確定案件性質的時候,在場的李家騏給出了自殺的「答案」。

原來,李家騏根據死者頸部傷口的位置、深淺、走向,憑著多年的經驗精準定性,為案件調查、屍體解剖、家屬思想工作、現場血跡分析等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去年,海門開發區發生一起傷人案件,嫌疑人將受害者刺傷,但由於刀尖所傷的位置無法確定是胸腔還是心膜,導致傷情屬於輕傷還是重傷始終沒有定論。

在案情分析會上,多數人傾向於定性為輕傷,但李家騏認為就這樣定性難免有些草率。他決定探清最重要的一點:刀尖是否刺破心膜。連續兩個月,李家騏奔波於好幾個醫院,直至最終正確的檢查結果出來,證實受害者心膜破裂,大家一致認定重傷。

「李指導的堅持、執著,為受害者贏得了最公平的對待。」王飛飛說。

「其實,我也沒有同事們說的那麼『神』。」李家騏謙虛地說,那都是29年日積月累的經驗,才讓自己顯得遊刃有餘。談及自己這麼多年的工作,他調侃地總結為:環境髒一點、味道重一點、幹活累一點,頭髮掉得快一點。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各類命案高發,接觸高度腐爛的屍體,是家常便飯。在屍檢時,李家騏要一塊一塊骨頭摸過去,儘管腐敗的屍體皮膚像肥皂一樣打滑,但他不放過每一寸皮膚。由於屍體內會產生有毒氣體硫化氫,甚至從屍體流出的血水都是有毒的,稍不注意,就會中毒,因而李家騏步步小心。

而讓李家騏最為記憶猶新的是,幾年前的一個冬天發生一宗命案後,他整整站了9個多小時,解剖了兩具屍體,連警服被一旁照明的碘鎢燈烤了個洞,他都渾然不知。

1995年至今,李家騏出具了上萬份刑事鑑定書,案件記錄本疊起來已有近1.5米的厚度,平均每年檢驗200餘具屍體。他說,「不出錯」就是他獲得的最高「榮譽」。

古語有云:「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如今,隨著社會文明程度提高,治安環境的改善,破案打擊手段的升級,命案的發案率已大大降低,不需要像以前那樣高強度地連軸工作,但李家騏表示,不能忘記初心,要繼續在法醫的崗位上守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文/仁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cf213d9a1e732382eedd1110b9ef3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