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第三屆「新時代最美鄉賢」揭曉

2023-11-06   蘭州日報

原標題:蘭州市第三屆「新時代最美鄉賢」揭曉

為進一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切實發揮新時代鄉賢群體在鄉風涵養、矛盾化解、推動鄉村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發掘鄉賢先進事跡,大力弘揚鄉賢文化,推動形成「立鄉賢、學鄉賢、做鄉賢」的濃厚氛圍,由市文明辦組織開展的蘭州市第三屆「新時代最美鄉賢」選樹活動,經在全市範圍內廣泛發動、深入挖掘、層層推薦、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候選人公示、評選委員會綜合評議,評選出蘭州市第三屆「新時代最美鄉賢」15名。他們分別是:王亞成、李正龍 白元鋒、李萬江、孫正傑 、陳作利、王洪賢、龍寶海、李爾梅、魏常明、魏孔玉、魏生恆、海秉良、於福文、張千忠。

王亞成

蘭州市城關區伏龍坪街道二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亞成,男,漢族,1977年8月生,中共黨員,蘭州市城關區伏龍坪街道二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2015年,在外創業發展近20年的王亞成決定返鄉創業,積極投身家鄉建設,用自己多年來的積蓄開辦農家樂,並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創業的經驗帶動周邊人共同致富。為人忠厚、樂於助人的他先後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王亞成在 崗位上兢兢業業、帶頭表率,不斷帶領村民步入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王亞成積極投身於本村特色產業的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以「黨支部+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堅持「精細一產、壯大二產、活躍三產」的發展思路,逐步完善從種植到加工再到服務的農業產業鏈,推動本村農業現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聯農帶農直接受益農戶20人。

一心為民的王亞成不僅是引領全村致富的「帶頭人」,還是村民安全、健康的「守護者」,是村民群眾的「辦事員」,是村民群眾的「貼心人」。他緊密聯繫群眾,解村民之所憂,想村民之所想,竭盡全力為老百姓服務。和村民的日常交談中了解到有些村民的孩子存在入學難、老人存在就醫難的問題,他積極協調,無私幫助村民解決難題。

李正龍

蘭州市七里河區金橋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李正龍,男,漢族,1979年11月生,中共黨員,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草源村古路坡村民,現任蘭州市七里河區金橋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落葉要歸根,我始終沒有忘記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和家鄉父老。儘管我的能力有限,但我要回報家鄉、回報社會。」這是李正龍經常說的一句話,多年來,鄉親們身背肩挑百合的畫面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腦海里,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幫助鄉親們擴大產業銷路。

工作後,李正龍在鄉鎮黨委和行業部門的指導幫扶下,成立了金橋百合專業合作社,帶動10名農戶就近就業。他始終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發展思路,通過推廣優良品種、邀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的方式,指導農戶種植百合。他積極向先進商戶學習銷售經驗,長期對中小種植戶的銷售技術「傳幫帶」,向村民教授直播銷售技巧,幫助小微經營群體在微信、淘寶等開展百合、中藥材等農產品在線展銷。積極對接省內外銷售渠道,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統一加工、集中銷售,為百合種植戶提供便捷的銷售方式,大幅提升了農戶收入。

白元鋒

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白家峴村村民

白元鋒,男,漢族,1958年11月生,中共黨員,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白家峴村民,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白元鋒不僅是七里河區白家峴村一位遠近聞名的農民書法家,還是一位熱心公益,樂於助人,努力傳遞愛心的人。

他在書法方面刻苦學習,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和藝術思想。每到年末,他會為全村群眾免費書寫春聯作為贈送,近年來累計為全村群眾免費書寫春聯、嫁娶聯、中堂、四條屏、橫幅、斗方等書法作品達300多幅。他還無償教授本村中小學 生和學齡前兒童學習書法和傳統文化,希望後代能傳承其文化精神。

白元鋒作為一名老黨員,積極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他經常參與當地慈善機構和志願服務組織的活動,並通過自己的書法作品籌集資金幫助有需要的人群,多年來累計為全國、省內部分災害地區捐贈書法作品12次,共計60幅,摺合人民幣30000餘元。

白元鋒是一名具有良好品德、高超技藝且充滿愛心的優秀文化傳承者,積極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為推動本土文化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李萬江

蘭州市七里河區阿干鎮深溝掌村村民

李萬江,男,漢族,1972年5月生,中共黨員,蘭州市七里河區阿干鎮深溝掌村村民。

作為人民調解員的李萬江在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從不推諉扯皮,從不東躲西藏,敢於直面百姓、直擊痛點。同時,他也善於捕捉被調解人的心理變化,可以做到精準施策、有的放矢。在他當調解員期間,共調解矛盾糾紛100餘次,他用誠心、耐心多次化解鄰里矛盾糾紛,村民們都稱他為「金牌調解師」。

2021年10月,正值百合收穫季節,深溝掌村的田間地頭前來收購百合的商販絡繹不絕。由於一些商販不能及時結清百合收購款,便與村民簽訂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的欠條。李萬江得知此事後,及時聯繫村委會與蘭州大學法學院的專業人士,起草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條模板,用於當地百合收購之用,從根本上杜絕「打白條」事件的再次發生。

用他的話說:「村內的矛盾多半是鄰里之間、家庭之間的矛盾,只要及時介入,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恰到好處掌握對方的心理變化,便能事半功倍。老百姓其實都很簡單,只要他們的訴求合理解決了也就沒什麼大事。」

孫正傑

蘭州市西固區新城鎮青春村村民

孫正傑,男,漢族,1972年11月生,中共黨員,蘭州市西固區新城鎮青春村村民。

孫正傑幼時家境不算富裕,接受了不少鄉親們的幫助,這些在他心中凝成了濃濃的鄉土情懷。經過多年打拚,他成立了一家建築工程公司,公司中的工人,大多都是青春村的村民,村民們在農閒時就來公司上班。

青春村有一處古渡口遺址青石津渡口,因年長日久多處塌陷,導致古渡口遺址慢慢被垃圾掩埋。孫正傑了解此事後,表示自己願意以成本價進行修繕。經過一番改造,青石津渡口變得綠意蔥蘢,成了村民們休閒遊玩乘涼的好去處。幾年來,孫正傑帶領公司工人陸續參與了青春村灌溉水渠修建、村內道路硬化等建設,多次提供裝載機參與村內環境整治。

隨著近幾年移風易俗的宣傳及村紅白理事會作用日益發揮,村民們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漸漸沒了以往的攀比之風,取而代之的是交由主事人操辦。而孫正傑就是青春村二社的主事人,同時也是青春村紅白理事會的成員。孫正傑深知村民們掙錢不易,提出了紅白喜事操辦的精簡方案,大力傳播移風易俗理念。長此以往,村民們也逐漸接受了移風易俗紅白事簡辦的理念,因此,經他手操辦的紅白喜事不僅沒有鋪張浪費,而且能做到讓主家滿意。

陳作利

蘭州市安寧區開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陳作利,男,漢族,1976年3月生,中共黨員,蘭州市安寧區開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致富不忘家鄉人,唱響扶貧奉獻歌」。頭腦靈活的陳作利積極創辦開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重點從事無公害蔬菜、花卉的生產與銷售,探索垂釣模式,開發無土栽培、立體栽培,初步形成了採摘模式、家庭菜圃、勞動體驗的格局,實現了水果優質優價,帶動本地瓜果遠銷陝西、寧夏、青海等地,產品供不應求,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他積極幫助當地因病、因學致貧,有勞動能力且有意願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對於一些無能力建設大棚的農戶,經過篩選後將蔬菜大棚無償提供給農戶種植,並約定按照市場交易均價回購大棚蔬菜,實現農戶零成本進入、不承擔任何風險。隨著開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現有社員121戶,共流轉耕地130畝,整理開發耕地68畝。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帶動超過全鎮180戶農戶增收。

陳作利本人獲得2019年度「蘭州好人」、 2020年蘭州市「十大誠信個人」、第六屆蘭州市道德模範、2023年省級就業創業工作「先進個人」、 甘肅省第八屆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王洪賢

蘭州市紅古區紅古鎮退休幹部

王洪賢,男,漢族,1949年11月生,中共黨員,紅古區紅古鎮退休職工,也是一名退役軍人。

王洪賢自紅古區紅古鎮武裝部退休後,就主動投身到紅古社區關心下一代工作的行列。只要有活動,他總是提前到場幫忙組織,盡力把工作做好。他不圖名利,在每次進校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都精心準備宣講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給學生講黨史。在社區工作中,王洪賢還肩負起引導教育社區青年的重任,為社區青年黨員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為活躍社區離退休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積極配合社區開展書畫、讀書、象棋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離退休老黨員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積極同社區志願者一同開展移風易俗,抵制高價彩禮宣傳實踐活動,簡化鄉村紅白喜事禮儀,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

在矛盾糾紛調解方面,王洪賢像一根紅線貫穿於社區和群眾之間,對實際情況深入了解後,他以接地氣的處理方式和讓人信服的處理結果來解決百姓們的矛盾糾紛,得到群眾的一致認可。

龍寶海

永登縣大同鎮郭家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龍寶海,男,漢族,1996年8月生,中共黨員,永登縣大同鎮郭家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2020年12月,龍寶海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後,紮實推進黨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採用「中心村黨委+雙掛鉤」模式,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按照每年每畝500元的標準向農戶分紅,同時,按照企業財務核算辦法和盈利比例,實現公司利潤與農戶二次分紅掛鉤。以溫室大棚等固定資產方式入股,按照6%比例進行固定分紅,每年核算大棚成本及凈利潤,實現公司利潤與村集體經濟二次分紅掛鉤,形成企業+合作社+黨組織有效聯動,「抱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累計創收70餘萬元。

他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狠抓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優化服務陣地,拓展打造出文化活動室、協商議事廳等功能室,致力於形成便民服務圈。他所在的黨支部先後被鎮黨委授予「先進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在他的帶領下,郭家墩村陸續完成了包括衛生廁所改造、街道亮化等重點項目。三年的堅守與付出,換來的是鄉村舊貌換新顏,2022年郭家墩村被確定為「鄉村振興示範村」。他本人被評為永登縣「最美退役軍人」,2022年在全縣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擂台比武」縣內比賽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李爾梅

永登縣武勝驛鎮道順村退休教師

李爾梅,女,土族,1947年3月生,群眾,永登縣武勝驛鎮道順村退休教師。

1964年,剛滿十七歲的李爾梅中學畢業後,嫁到了貧困落後的武勝驛鎮道順村土族聚居區野蔥溝社。同年,在上級組織的幫助下,她開辦起了野蔥溝的小學堂,酷愛讀書的李爾梅暗暗發誓,一定要讓落後的野蔥溝人舊貌換新顏。從此30多年寒 來暑往,李爾梅忙碌奔波的身影就成了這山溝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辦學伊始,困難接踵而至,但都沒有難倒李爾梅。為提高教學水平,她經常與其他學校的教師相互切磋,共同探討。她通過猜字謎、講故事、講笑話等活動,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每學期的統考中,她所教的課業成績在全鎮中都名列前茅。2004年,已到退休年齡的她又重新走上講台,為鄉村教育事業繼續奉獻餘熱。用她的話說:「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最割捨不下的是自己用大半生真情構築起來的學校,以及山村的孩子們。」她事無巨細關心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一顆熾熱的心贏得了孩子們的愛戴。

魏常明

榆中宏鑫藥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魏常明,男,漢族,1969年4月生,中共黨員,榆中宏鑫藥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自2010年魏常明成立榆中宏鑫藥材專業合作社以來,累計帶動當地500餘名困難群眾就業致富,推動周邊鄉、村、社1120戶農戶種植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1萬畝,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提高了農戶收入,真正從脫貧攻堅的外源推力轉變為內生動力。

在實際工作中,他不斷總結符合北山地區的種植模式和技術,連續5年,邀請市農委、甘肅農業大學、縣農技中心專家及有經驗種植大戶,無償培訓種植戶2000餘人次。在他不斷的幫助扶持下,貢井、上花岔、中連川三個鄉的1120戶農戶加入種植中藥材的行列,缺少勞動力的141戶農戶種植中藥材2222畝,明顯改善了貧困家庭的生活水平。2015年,他又牽頭申請扶貧資金,以農戶入股分紅的方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使榆中北山中藥材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魏常明先後被授予甘肅省勞動模範、甘肅省先鋒引領行動「隴原先鋒崗」、蘭州市致富之星、蘭州市創業明星稱號。2016年當選蘭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魏孔玉

皋蘭縣什川鎮北莊村衛生室村醫

魏孔玉,男,漢族,1946年5月生,群眾,皋蘭縣什川鎮北莊村衛生室村醫。

從醫60餘年來,從呱呱墜地3天的嬰兒到90多歲的老人,從尋常疾病到疑難病症,他都始終以真心、耐心、細心服務每一位病人,從不為金錢所動,不收病人紅包,對於困難群眾甚至免費診療。

魏孔玉的父親魏周霖是什川鎮最早的赤腳醫生,從小他就看到父親為鄉親百姓開方抓藥。19歲那年,公社組織培訓醫務人員,他第一個報名參加,從此踏上了行醫路。幾十年來,附近的困難群眾來看病,他不曾收過一分錢。他所在的北莊村衛生室總是村裡開門最早的,關門最晚的。幾十年如一日,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急症患者,他就登門看診,有時半夜村民來敲門,他就趕緊背著藥箱出發,從來都沒有怨言。

幾十年來,他潛心鑽研,閒暇時間就翻看醫書,反覆積累沉澱。慢慢地,知道魏孔玉的人越來越多,其他醫院診所多次想高薪聘請他去坐診,他都一一謝絕。多年來,他收到的錦旗大大小小有幾十面,但從來沒有掛過一面。他說:「我是個平凡的人,乾的是平凡的事,錦旗上的話對於我來說都太高了,我就想看好每一位病人!」

魏生恆

皋蘭縣什川鎮上車村八社社長、老年活動協會聯合支部委員會書記

魏生恆,男,漢族,1972年6月生,中共黨員,什川鎮上車村八社社長,皋蘭縣什川鎮老年活動協會聯合支部委員會書記,也是「金城魏氏第二十一代天把式」傳人。

在社長的工作崗位上,他盡職盡責,一心為老百姓服務,熱心接待來村委會諮詢各類問題的群眾,耐心講解各項法律法規。他還是個十足的「熱心腸」,街坊鄰居哪家有個什麼事,能幫上的他都會伸出手來幫一把。鄰里之間有糾紛矛盾的時候,他都會主動出面幫助調解,因為他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大家都願意聽他的。他積極協助村委會倡樹文明新風,抵制高價彩禮,簡化鄉村紅白喜事禮儀,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上車村好幾家白事,他積極倡導不喝酒或少喝酒,將酒席創新成4個菜的農家飯,推動喜事新辦、喪事簡辦,使移風易俗逐漸深入人心。

為更好助力鄉村振興,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成立了皋蘭眾城潤澤農業發展合作社,打造了淘淘遊樂園,幫助周邊農戶7人,建檔立卡戶3人實現家門口就近就業。

海秉良

蘭州陽光炭素有限公司董事長

海秉良,男,漢族,1949年5月生,群眾,高級工程師,蘭州陽光炭素有限公司董事長。

經過幾十年的拼搏摸索和不懈努力,海秉良創辦了陽光炭素有限公司,在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他沒有忘記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上的父老鄉親。1987年海秉良建立了源泰福壽院,30多年來,共收養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38名,養老送終33人。他經常抽出時間到貧困家庭走訪慰問,給源泰村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發放20餘萬元養老金,給永登老年大學資助10萬元,給當地慈善事業捐資80多萬元。

從2008年開始,他資助永登地區4所貧困小學,並在部分中學提供補助和獎勵,組建了名為「陽光班」的特困特優生班。先後給永登五中發放獎學金50萬元,秦川鎮中心校資助20萬元,樹屏小學資助30萬元。2009年9月6日,投資420萬元新建源泰陽光小學,每年捐款30餘萬元,截至目前累計捐款500萬元。

海秉良對社會的貢獻不僅是發展壯大了炭素生產行業,更重要的是用科學的態度和技術,堅強的毅力和巨額的投入保護了環境,將企業變成了花園式工廠。

於福文

蘭州新區秦川園區秦川鎮炮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於福文,男,漢族,1968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蘭州新區秦川園區秦川鎮炮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2000年,於福文創辦了蘭州富斌駕校,因誠信經營信譽度高,駕校越辦越火。他為炮台村生活困難,交不上學費的學員儘可能提供幫助,為炮台小學捐資維修,為炮台村太平鼓隊捐鼓,為解決炮台村三社電壓低的問題架設了一台變壓器……

2014年,抱著為村民干點實事的想法,他毅然轉讓駕校,通過選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兩委班子統籌協調村上現有資源優勢、人才優勢,成立了炮台村勞務發展有限公司和炮台村農民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 多方爭取資金2000多萬元,完成了900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整治撂荒地3500畝,流轉土地4000畝,年土地流轉收入達100萬元。年均吸納本村勞動力120人,人均增加收入2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50萬元。在於福文的帶領下,炮台村於2017年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2019年入選省級鄉鎮衛生村;2020年9月獲評甘肅省「美麗庭院」示範村;2021年9月被甘肅省委組織部命名為「全省標準化先進黨支部」。

張千忠

蘭州高新區定遠鎮張老營村村民

張千忠,男,漢族,1969年3月生,中共黨員,蘭州高新區定遠鎮張老營村村民。

不管是在任村幹部期間,還是作為張老營村一名黨員,他始終把鄉親們的訴求放在第一位,總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任勞任怨。在定遠鎮張老營村一提起張千忠,鄉親們無不豎起大拇指誇讚,「張千忠是年輕一代人的好榜樣!」

擔任村幹部以來,他處處為鄉親著想,把群眾提出的要求和困難放在心上。任村幹部十多年來為村裡沙化硬化村道十多里。為讓村民吃上乾淨放心的自來水而四處奔走,每天挨家挨戶進行入戶宣傳,在鋪設下水管道時,親自帶領群眾下渠道找水平,抹水泥,抬蓋板,認真細緻地幫助群眾鋪設完下水管道,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和認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始終奉行著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編輯丨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