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先進戰機,是否將觸及載人戰術飛機的發展「天花板」?

2023-02-15     看航空

原標題:下一代先進戰機,是否將觸及載人戰術飛機的發展「天花板」?

自從戰術飛機的發展進入隱身時代,對於飛機機動性的發展前景就一直存在著爭論,這種爭論隨著近年來機載電子和武器系統以及無人機系統的發展,正愈發甚囂塵上。

毋庸置疑的是,對於載人戰術飛機來說,機動性能的設計瓶頸有極大一部分受限於自然人的生理極限——航空理論下氣動布局提供的飛行力學極限、飛機結構能承受的載荷極限、飛機發動機能持續爆發的推力極限等技術指標,反而並不是限制載人戰術飛機機動性發展的壁壘了。

五代機對三代機的機動性優勢,遠小於三代機對二代機。但五代機對三代機的壓制能力,則遠大於三代機對二代機壓制能力。

1

人體耐受極限制約戰鬥機的性能進步

以盤旋過載為例,長時間的9G機動,隨著第三代戰鬥機的研製和裝備,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實現。

但是與飛機性能的進步相比,精銳飛行員對於持續性9G的有限適應能力,是直到以「力量鍛鍊綜合地面離心機」為代表的現代訓練體系成熟普及後,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實現的。

圖示為普通人體驗高機動飛行。在高過載的機動飛行中,由於血液受高倍重力作用,不斷往下半身流失,大腦極易因缺氧而暫停工作。注意圖中男孩的皮膚和肌肉組織變化,這是高倍重力下生物組織下墜所形成的。

載人離心機訓練,可在地面上提供15G內的載荷。

在9G過載下,由於頭顱、頭盔等裝備重量被放大到正常情況下的9倍,成年男性飛行員的頸部肌肉和骨骼需要承受70千克以上的壓力。因此,沒有長期嚴格的力量鍛鍊,飛行員不可能在9G過載下,依然能有效觀察四周環境而不遭受肌肉和骨骼損傷。

同時,在高過載環境下,心肺還需要對眼睛和大腦實現持續供血供氧,這一難度是極大的。

按三代機飛行員的審核標準,如果不使用抗荷動作等技巧進行抵抗,同時沒有抗荷服等外部裝備輔助,大多數人在4.25G過載下也只能堅持10秒左右不喪失視力……

加壓供氧呼吸導致的頸部膨脹。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各國空軍開始系統性地研究針對飛行員心肺的強化輔助工具:

從抗荷服提供的大面積體表加壓,再到大流量的高純度加壓供氧呼吸……所有能實用化的手段已經悉數實現。哪怕是直到今天,在最好的抗荷動作和現役個人防護裝備支持下,除了不可預測的少數極佳天賦者,絕大多數精銳飛行員的身體極限,也只能允許他們在9G下保持15~30秒不等的視力和意識。

米格-21

而在滾轉耐受能力上,飛行員的平均能力進步甚至還不如盤旋過載能力。

部分二代機,比如米格-21在高亞聲速範圍內,就可以達到260~270度/秒的持續性滾轉速度——只要時間稍長,就足以讓相當一部分飛行員陷入半昏迷狀態。而當飛行員失去視力和意識,飛機的性能再優越也無法發揮作用。

因此,在戰鬥機的設計中,飛機設計師必須考慮到人體極限對於機動性能的制約。

從現有的生理學和人機工程學理論框架上看,人體對飛行載荷耐受能力的進步是緩慢且有限的。即便通過強化座艙環控系統的製冷能力,允許飛行員使用氣囊覆蓋體表面積更大的抗荷服,飛行員能夠實現對9G過載耐受時間,提升範圍依然是以秒為單位。

這也是為什麼全球主要戰術飛機,從三代機發展到五代機,在機體設計上,最大過載、最大滾轉速率等常規機動性指標都沒有特別大突破——9G的最大使用過載,270~300度/秒的最大滾轉速率,依然是五代機的普遍極限。

2

跨代飛機的實際機動性在提升

F-15加力全開的機動性能,僅與F-22不開加力相當。

然而,儘管最大過載和滾轉速率等常規指標上沒有直觀的顯著突破,但這並不意味著五代機在機動性能和機體平台上沒有大幅度的突破。

五代機在機動性領域的主要進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01

一是敏捷性上的進步,更直白的說,是強化了對機動性使用效率的挖掘。

比如,同樣是從平飛的1G狀態開始拉杆,五代機進入9G極限的耗時要比三代機更短,甚至只有後者的一半。而從中立狀態開始壓杆,直到實現最大滾轉速率的耗時也要短的多,尤其是0~90度的區間範圍。

02

二是五代機將現有的常規機動性極限,擴展到了更大的速度區間範圍內,特別是高速區間內。

以米格-21為例,雖然它的最大滾轉速率不低,但完全依賴於機械飛控系統支持下的副翼差動來實現;一旦進入跨、超聲速範圍,副翼效率的下降,就會使它的滾轉能力急劇下降到170~180度/秒,並隨著速度增大不斷持續降低。

而在後來設計的更先進型號上,這種缺陷可以通過更多的氣動面參與滾轉控制進行緩解和消除,比如平尾/鴨翼的差動,機動襟翼的差動等。類似的設計和技術在三代機上開始出現和裝備,在五代機上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

目前全球公認的五代機對三代機的能力壓制,有相當一部分就來自超聲速狀態下的機動能力強化所帶來的優勢——包括為中距飛彈提供更大的初始能量和射程、壓倒性的爭奪優勢空間位置和姿態角度的能力等

03

其他方面,比如涉及經濟性和訓練水平的機體壽命等指標上,在保養得宜的前提下,現有五代機能夠達到8000~10000小時以上,而早期的三代機機體壽命僅為4000~5000小時。

如果考慮到載荷譜的含金量——比如允許機體以更大的重量進行9G過載飛行,而且每1000飛行小時允許的9G過載次數要大得多……其實是實現了至少數倍以上的提升。

3

戰機機動性發展正遭遇新挑戰

從飛機製造涉及的多個工業領域,以及在更長期的歷史範圍內來看,雖然戰鬥機機動性能已經不受機體製造、發動機技術等技術的制約,一直在緩慢進步;但在另一個層面,隨著傳感、通信等機載設備和武器系統的高速進步,機動性相關指標的優勢地位正在逐漸淡去。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半個世紀內的傳感、通信和武器系統的性能進步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戰鬥機平台常規機動性能發展的速度。

戰機機動性能提升帶來的空間占位能力進步,已經跟不上格鬥飛彈的性能進步速度了。

從機動性的角度來看,20世紀70年代的三代機F-15和今天的五代機F-22相比,除了機動性上的被壓制外,在機載設備和武器上,也與F-22沒有絲毫可比性了。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大量戰鬥機不具備獨立的電子戰能力;機載雷達也無法處理地面雜波,無法實現可靠的下視能力;近距飛彈的離軸發射角度非常小,導引頭的目標識別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極差,只能從幾乎尾追的狹小範圍內鎖定和射擊;中距飛彈還難以實現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和射後不管……

而在半個世紀後的當今,新型機載設備和武器系統在性能上的進步幅度之大,已經完全不是幾度每秒的盤旋角速率、幾十度每秒的滾轉速率、幾十或者一百多米每秒的爬升率優勢所能抵消了。

更「可怕」的是,機載設備和武器系統的性能發揮不僅可以不受極端重力條件的影響,而且在沒有發展「天花板」的前提下,依然在持續高速發展,未來的潛力依然巨大。

對於載人戰鬥機來說,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挑戰:

機體平台的機動性設計已經嚴重受限於人的生理極限,已經開始接近邊際效應的拐點——也就是說,在未來繼續投入相同的代價,獲得的收益會持續變少。

但機載設備和配套武器的發展,還遠遠看不到邊際效應的拐點所在,投入產出比還將長期處於非常高效的區間。

因此在未來10~20年的新一代戰鬥機設計中,如何評估機動性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代價高低、所能獲得的收益大小、能在更遠期戰場上發揮的價值多少,將會是極具挑戰的爭議性問題。

排版:王薛婷

策劃 | 文案:候知健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B-21揭幕在即,戰略轟炸機如何演變為如今的模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c0a20b6fa719852bbead3dca4d0e0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