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龍泉漱玉」盛景!昌平這個期盼已久的公園,今天開園迎客

2023-04-08   昌平圈

原標題:重現「龍泉漱玉」盛景!昌平這個期盼已久的公園,今天開園迎客

今天(4月8日)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再現了元明時期白浮泉歷史文化風貌

千年文脈繪出的水韻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繪就新畫卷

千年運河源笑迎八方客

四月的昌平,風清氣朗,春暖花開。走進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映入眼帘的便是元代建築風格的牌樓,頗有韻味的歷史建築風格,讓人夢回元朝。

開園第一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內熱鬧不已,各路遊客紛至沓來,美景、人氣將公園渲染得分外美麗。有的遊客在公園嬉戲、拍照,留下與美景相映成趣的美妙時刻;有的漫步在綠道,欣賞著迷人的風景,或是依偎在觀景台,眺望遠方;還有的市民在文物景觀內打卡,了解大運河文化。

「公園的環境特別好,通過各種講解和布置,讓更多的人了解白浮泉遺址,讓更多的人來熱愛咱們祖國的大好河山。」市民張先生說道。

據了解,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位於昌平區東沙河右岸,京密引水渠以北,東至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西至現狀化莊路、南至規劃京密引水渠北路、北至龍山北,總占地面積11.6公頃。

為了加強千年水源地的保護與傳承,2021年10月15日,我區啟動了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的改造提升工程 ,以白浮泉歷史文化遺產為基調,在完成都龍王廟、龍泉禪寺、九龍池及碑亭文物修繕基礎上,增加長流惠澤、山水清音景點以及運河源、引水台、聆泉處、讀泉圃四處節點,重現大運河北源頭「龍泉漱玉」歷史盛景。

此外,公園內還修建了 202層的「龍抬頭」台階,沿著「龍抬頭」台階下山,還可以路過「鷺影台」、聆泉處等節點,豐富遊客的體驗。

據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葉建偉介紹,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總規劃範圍63.16公頃,計劃分三期實施首期11.6公頃已建成投用,是規劃範圍的核心區域。昌平堅持高標準設計、高水平建設、高品質打造,最大程度保留白浮泉遺址自然風貌和生態景觀,並進行了文物修繕和基礎設施提升,使白浮泉重新涌流。

在開園儀式現場,《龍泉·鼓韻》鼓舞、《對話郭守敬》情景朗誦等精彩演出輪番上演,展現大運河文化,助力城市公共文化藝術氛圍更加濃郁。

此外, 在龍泉禪寺廣場還舉辦了大運河民俗市集,現場售賣昌平各景區文創產品、特色農產品等,更有非遺項目展示,進一步展現昌平區和老北京的傳統文化。

據介紹,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屬於惠民景區, 免費對廣大市民開放,景區的開閉園時間是8:30-17:00,每天16:30停止入園。

目前採取線上預約的方式,市民可在「昌平文旅集團」公眾號上預約,每天2000人。

市民可通過龍山南出入口遊覽 運河源—龍泉禪寺(大運河源頭歷史文化展)—讀泉圃—都龍王廟—鷺影台—聆泉處—白浮泉遺址等景觀節點,了解京杭大運河引水段最北端的水利科技、漕運文化、文學藝術、民俗文化、園林文化。

公園文物景觀

重現700餘年歷史風采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是元代 京杭大運河最北端水源,是千年運河的水源承載地。其中白浮泉是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的源頭,是研究北京水利事業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013年公布白浮泉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的開園,讓文物景觀重現700餘年的歷史風采。

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的 九龍池,記者看到, 9個龍頭鬚髮皆現,惟妙惟肖,龍頭自石壁內向外探出,水流噴涌而出,再匯聚於深潭,泉涌搖盪,在春日裡波光瀲灩。

據大運河史專家、《中國水利史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蔡蕃介紹,作為大運河的源頭, 1293年京杭大運河貫通,到今年正好730年,九龍池的位置是最重要的坐標點,保護文物修舊如舊,讓大家能夠看到它真實的歷史原點。 「730年前,郭守敬在這裡建設九龍池的建築原封沒動,雖然池子看著不大,但是它是標誌性的,因為整個京杭運河的水源,經過730年,其他地方都已經改變了,很多河道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只有九龍池還是元朝的樣子,所以這一遺址非常珍貴。」蔡蕃說道。

「2018年,我區就對白浮泉遺址進行了系統修繕,2022年又對九龍池進行了比較完整的修繕,其中對九龍池的防滲系統進行修繕以及對它的生態系統進行了重新構建,重現九龍池水花四濺、池水清澈的生態景觀。」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葉建偉介紹道。

經過多年修繕,九龍池如今再現了 燕平八景之一「龍泉漱玉」的景觀,成為昌平區歷史文化景觀的一張金名片。

引白浮泉水濟漕工程完成後,龍山之巔興建起了一座廟宇,名為 都龍王廟。不同於別的龍王廟, 都龍王廟是北京歷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龍王廟。此次公園開園後,都龍王廟正殿內的百年壁畫也隨之重放光彩。

據了解,壁畫描繪了天氣大旱,井水枯竭,老百姓找水的故事,2020年, 由專業團隊對都龍王廟45.9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了細緻、全面的修復工作,如今已經修復完成

據昌平文物專家、昌平博物館原館長邢軍介紹,都龍王廟內的壁畫和其他的壁畫有所區別, 「第一個特點是畫風與其他的地方不太一樣,它採取比較清新的畫法,主要用墨色勾勒,用很淡的彩色來描繪,看起來不是那麼沉重壓抑,很清新。第二個特點是畫的內容和其他寺廟的不一樣,一般寺廟裡的壁畫內容,主角都是神靈們,但是這幅壁畫是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形象,很接地氣。」邢軍說,壁畫原來用白石灰塗抹起來了,我區利用專業手法進行了修復,壁畫的再現,對於市民了解都龍王廟歷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並提高了都龍王廟的歷史文化內涵。

與山頂的都龍王廟俯仰相望,便是 龍泉禪寺,該寺歷史悠久,至明代前期,基址尚存,曾於正統景泰年間進行過重新修繕和立碑,賜名「龍泉禪寺」。

「現在的龍泉禪寺,是80年代末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修繕,由於龍泉禪寺年久失修,存在構件殘損、屋頂漏雨等情況,2021年,我區對龍泉禪寺進行修繕,更好地展示遺址內文物風采。」葉建偉說,為了更深入地挖掘白浮泉遺址所蘊含的「水脈」「文脈」內涵,2022年,在龍泉禪寺內啟動了 「大運河源頭遺址歷史文化展」展陳設計工作,突出源頭特色,講好源頭故事,打造文化地標。

據了解, 「大運河源頭遺址歷史文化展」共分為「大都初興覓水源」「龍泉北導濟漕運」「通惠舟楫壯帝都」3個主展廳,深度還原了郭守敬「白浮引水」工程等場景,通過互動螢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為文化軸,展現運河源頭白浮泉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承載,充分講述了「運河源頭」的故事。

如今,公園復現歷史景觀,各歷史景點「修舊如舊」,已完整地顯現在世人的眼前,延續歷史文脈,讓世人感知歷史溫度。

大運河遺址「活」起來

文旅文創融出新風采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不僅是市民休閒的場所,也將成為昌平區乃至全市歷史文化的一張金名片。昌平區在對文物景觀進行修繕的同時, 通過創新大運河文創產品、組織豐富的文化活動,讓大運河從歲月深處走來,步入嶄新的新時代。

在龍泉禪寺內,增設了特色商業運營區 「源上源」咖啡吧、「源上源」書吧現場還售賣「源上源」咖啡、茶及特色文創商品,滿足遊客觀賞遊憩需求。

記者了解到,目前圍繞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特色景觀景點已經開發了 文創筆記本、冰箱貼、龍抬頭書籤尺、鑰匙扣、龍泉漱玉拼圖等20餘種文創產品「源上源」書吧集合了全球運河水利書籍,喜歡研究運河水利知識的市民,可以前來打卡。

「我們以開園為契機,在大運河歷史文化這篇大文章的基礎上,持續深挖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故事,通過文創產品來活化利用運河文化。」昌平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吳振平介紹,未來,昌平文旅集團還將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內常態化舉辦大運河研學活動、白浮泉讀書會、白浮泉論壇及一系列年度特色主題活動,通過創新業態、塑造品牌、豐富活動,打造大運河「源上源」文化展示交流目的地,加快運河沿線跨區域聯動,深化文旅融合發展。

據介紹, 詳細活動將在昌平文旅集團的微信公眾號推出,想參與活動的市民,可以線上預約報名參加此外,為了更好地宣傳「運河源頭文化」, 公園還提供專業講解服務,由專業講解員為市民深度講解展廳及景區各景點,讓大運河歷史文化深入人心。

推動公園二期建設

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的修建和開放,為京北人民提供了休閒場所,也是對中國輝煌歷史的尊崇和弘揚。 如今,我區已開始對二期項目規劃設計進行研究並推進。

據了解,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二期)工程占地31.15公頃,主要包括鳳山及化莊村拆遷區域, 將呈現出 「兩區」「四景」「兩區」指的是引水文化拓展區和鳳山森林生態區,「四景」指的是探源春秋、鄉居泉韻、芳甸秀野以及鳳山暢遠。

二期工程與一期相輔相成,我區堅持龍山鳳山景觀體系連續、運河源頭白浮泉文化遺產價值充分展示的設計理念, 用景觀手法充分展現郭守敬的貢獻以及大運河卓越的水利智慧,形成質樸、曠達、野趣、悠遠的整體風貌,力爭將白浮泉遺址建設成為集文物、生態保護與休閒旅遊為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葉建偉介紹, 目前我區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二期的規劃建設。為了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傳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園後,我區將持續深入挖掘大運河源頭的歷史文化和文化故事,凝聚各方品牌,創新業態,豐富活動,打造大運河「源上源」文化展示交流目的地,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