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用時一個月,《毒舌律師》香港本土票房突破一億元大關。
成為香港史上首部票房破億港產片。
一個冷知識:
香港人口730萬,本片觀影人次達120萬。
幾乎等於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
要知道,此前在香港票房破億的,全是好萊塢電影。
當我看完电影後,終於理解,電影為什麼會破紀錄——
《毒舌律師》
1
先說我對電影的第一觀影感受:
很爽很燃。
有點像日劇《勝者即正義》的酣暢淋漓。
也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最熟悉的港片節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港片丟掉的市井氣,如今《毒舌律師》把它撿回來了。
當港片不再試圖高高在上的時候,它的味道就對了。
當它願意放下身段,站在底層,幫底層發聲的時候,那個我們記憶中熟悉的港片就回來了。
講小人物掙扎求存的故事,才是香港電影的拿手好戲。
人情味是港片曾經大殺四方,成為一代人記憶的必殺技。
這些,《毒舌律師》全都有。如果你懂粵語,代入感會更加強。
這部電影也證明,黃子華是可以演正劇的,
正義雖遲但到,但總會有人看,總會有公平。
某種程度上講,《毒舌律師》就是當代版的《審死官》。
為底層伸冤,挑戰權貴。
聯想起這幾年HK經歷的種種,觀眾終於可以從林涼水的咆哮中,得到了一絲情緒慰藉和共鳴。
最普世的價值,往往能打動最多的人。
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
聊完第一觀影感受,下面挑幾點著重展開說一下。
2
我想不到還有誰比黃子華更適合演林涼水這個角色。
不誇張地說,沒有黃子華,《毒舌律師》或許沒有今天的成績。
以前提他,是票房毒藥。
2002年,黃子華自編自導的《一蚊雞保鏢》票房大撲。
然後,四年沒有人再找他拍過電影。
他還被某個老闆直說,劉德華、梁朝偉適合演賣座的。
而你適合演這些。
這些指的就是爛片。
演,或者不演,是一個問題。
作為演員,黃子華自然想演。
但這些電影演得越多,自己得到的批評就越多。
「票房毒藥」這個帽子就更摘不掉了。
諷刺的是,大銀幕上越失敗,小熒幕上卻一路生花。
一部《男親女愛》被我們觀眾記了20年。
之後的《my盛lady》讓他拿下視帝。
但黃子華自己最意難平的電視劇,卻是來內地拍攝的那部《非常公民》。
這個角色非但沒有讓他走紅,反而還因為入戲太深,患上了抑鬱症。
演員之路一直難上一層樓,但在棟篤笑方面卻殺出一片天。
在銀幕之外,他成了比肩周星馳的幽默大師。
他站在舞台上,為底層居民發聲。
控訴著一切不合理的事。
2018年,黃子華宣布封麥,不再講棟篤笑。
然後,神奇的事就發生了。
同年,他主演的《棟篤特工》斬獲超4400萬港幣票房,成為2018年本土電影票房冠軍。
當初因為無戲可拍,走去講棟篤笑,結果紅了。
後來不講棟篤笑了,反而又因為棟篤笑風格打破了「票房毒藥」的標籤。
再之後的事,我們都知道了。
《還是覺得你最好》《毒舌電影》接連打破本土電影票房記錄。
黃子華做到了劉德華、周星馳、周潤發、梁朝偉等都沒有做到過的成績。
被香港人集體封「神」。
你只有了解黃子華的這段經歷,你才會明白,為什麼林涼水的角色非子華莫屬。
因為這個角色和黃子華的人生互文太多,就像是他演藝生涯的縮影。
3
最開始,林涼水也想當一名有為律師。
他鄙視法律界的歪風邪氣,對攀附權貴這種事嗤之以鼻。
認為靠自己的本事,就能出人頭地。
結果呢,當律師蹉跎了二十年。
然後跑去當法官,又浪費了十年。
他不服氣,不理解:
為什麼那麼多沒才華的人全都升職了,而自己都快退休了,居然還是最低級的法官,只能審一堆無關緊要的案件。
當他認清現實,下定決心要捧權貴臭腳的時候。
命運又再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
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導致一名母親含冤入獄17年。
這件事讓他真正跌入谷底。
也讓他第一次真正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應該為了什麼而活?
他需要得到救贖,而得到救贖的唯一方式是去救贖另一個因他含冤的人。
從自命不凡,到被命運玩弄,再到為民請命。
林涼水這個角色有著完整的人物弧光,他任何一個階段上的轉變,你不會覺得突兀。
這套模板,我們並不陌生。
周星馳很多部電影,用的都是這套成功的草根逆襲模版。
加上黃子華的精湛演繹, 很大程度上他憑一己之力撐起了整部電影。
他一開口,就抓住了所有觀眾的注意力。最後的長獨白,情緒飽滿,金句不斷。
前面有多嬉笑怒罵,後面就有多慷慨激昂。
如果覺得黃子華只會毒舌抖機靈,是對他最大的誤解。
也正因為黃子華的表演過於抓人。
以致於很多觀眾都忽略了劇本上的缺陷。
4
沒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問題。
票房好不代表電影好。
《毒舌律師》的劇本很簡單。
不得志的律師幫助小三上訴翻案,從而對抗整個香港最有權勢的家族。
雖然是律政題材,但跟我們當年看TVB那些律政劇是有區別的。
至少從專業度上,我覺得《毒舌律師》比不上九十年代那些律政劇。
不說有錢人明明有一萬種方法玩死你,最後卻認認真真跟你講法律這個點。
單是謝君豪飾演的金遠山臨陣反水,就暴露了劇本欠缺打磨的問題。
他和林涼水本質上是同一類人。
一樣心懷正義,但行事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
林涼水追求結果正義,金遠山堅守程序正義。
但即便是觀眾知道這一點,當看到金遠山反水還是會覺得太戲劇,太江湖。
如果電影能花多一點筆墨去刻畫法庭外的金遠山,比如穿插點回憶細節,去強化他的性格。
這樣的話,觀眾會更容易接受他最後的反水。
如果非要吐槽劇情,那就是巧合的事情有點多。
這些環節任何一步出現問題,那最終的結果都會不一樣。
而且在現實里,不可能有像林涼水那樣在法庭咆哮的律師。
所以,單純去揪這些法律失真的細節,沒多大必要。
想要看真實的,可以去看《正義迴廊》。
單純把這部電影當做爽片,就會看得很過癮。
大家也明白,《毒舌律師》的故事在現實里根本不可能翻盤。
但電影是造夢的藝術。
安慰劑也好,底層YY也罷。
小人物敢於抗爭最後成功的勵志故事,無論拍多少,都會有很多人愛看。
生活已經很難了,難道連做夢的機會都要剝奪嗎?
END
《毒舌律師》票房大爆,一度被認為是港片復甦的標誌。
但,這似乎是一廂情願的看法。
一個殘酷的事實:
香港電影已經不再是華語電影的風向標。
1993年的鼎盛時期,香港一年量產234部電影,三十年後的今天,香港電影的年產量不超過90部。
比數量少更可怕的,是質量嚴重下滑。
編劇靈感枯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香港地方小,普通人的生活千篇一律。
梁家輝就曾說過:「香港是個非常小的地方,從1960年代到今天,黑社會由興起到沒落,警隊從貪腐到廉潔,這些故事都已經講完了,還有什麼可以講的呢?」
當情懷耗盡,題材和劇本卻沒有任何突破時,香港電影靠什麼吸引觀眾?
靠演員?
青年演員的斷代,更是香港電影心中永遠的疼。
我們叫的子華神已經62了。
隨便一個金像影帝,年齡都超過了50。
香港電影處於黃金時代的時候,沒有意識去培養新人,如今再也沒有機會和空間給年輕人發揮。
現在的港片找不到年輕一代來接他們的班。
如今的港片,最有觀眾緣的依然是這幫已經火了很多年的老人。
如今的港片,吸引的人群還是當年在錄像廳、VCD浸淫的那批人。
翻來覆去都是那幾個人的排列組合,使觀眾再難對香港電影產生除情懷外更多的興趣。
只會讓觀眾感到港片「垂垂老矣」。
名導集體出現,也集體老去。
上個世界九十年代,王家衛、吳宇森、徐克、杜琪峰、許鞍華、周星馳……各自在文藝愛情、警匪、武俠、喜劇上走到了巔峰。
新生代導演難以走出上一代導演的模版。
黃金時代終究難以複製。
對於年輕觀眾而言,港片就像是一個坐在陽台看夕陽西下,執拗地訴說「想當年」的老爺爺。
劉德華、古天樂、周星馳等人終會老去,支持他們的人也終會老去。
到時候,誰還來為港片買單?
港片或許不會完全消失,只會淪為小眾。
最好的情況是偶有佳作。
像是一顆一閃而過的流星,留下的仍是恆常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