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培養大批人才,還需要引進大批人才,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2020-02-18     教育思享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一個巨大的人情社會,有著十幾億的人口,但是許多人卻都有一個認知,那就是中國的科研似乎缺乏高頂尖人才。

有人說,是我們產業的問題,有人說是時間問題,還有人說是不重視科研,年輕人追星……似乎許多人都在尋找這背後的答案,希望中國越來越富強。

不過,還有人會發現,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不少的科研人員回到了中國,這其中不乏頂尖的科學家。比如:姚期智院士,他是世界現代密碼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圖靈獎獲獎者。姚期智院士的回國,還為國家帶來了一批頂尖人才,而這些年在清華創辦了姚班和智班,培養了許多優秀高尖端人才,不少成為了計算機專家。

但是,儘管培養了大量人才,儘管在大量引進人才,甚至是有科研人員回國,但是我們為什麼總是還覺得中國高尖端人才不夠用,總有人在說中國人才流失的問題,那麼到底中國科研缺了什麼?

對比中西方,其實中國人非常聰明和睿智,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十分優秀。

在幾千年前,「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樣遠見卓識,絕對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其產生的意義更是非常巨大,而這樣的大智慧便出於幾千年前的中國。還有四大發明,以及締造了五千年文明,其中不乏智慧,這都證明了中國人的優秀。

因此,中國高尖端人才的缺乏與中國人的「科研天賦」好壞無關。或許我們與西方科研的差別,除了我們踏入現代化的時間段太短外,恐怕與人情有著莫大的關係。

可能有人要為之辯解,中國是充滿人情味的國家,這絕對不是缺點。

誠然,若是普通民眾有人情味,那絕對是一件好事,而且若是撇開熟人的人情味,或者說是當陌生人與熟人站在一起,能夠站在公正上講人情味,或許才是正確的人情味。不過,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狀態太過於理想,根本不現實。

然而,西方也不是沒有人情,更不是沒有人情味,而是並沒有中國人這麼看重人情,他們更注重的是讓人才能夠脫穎而出。這一點,在科研上極為重要。尊重人才不是一句口號,尊重人才就要尊重人才的成果。而這恰恰就表現在了如何衡量一個人才,讓優秀人才走上重要崗位,更要求摒棄人情。

多數情況下,優秀的理工男,往往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他們很多人因為鑽研技術,而缺少了一些人情世故,但是他們最應該是摘果實的人,這樣他們才能更加安心地搞科研,中國才能從本土走出更多熱愛科研的高尖端人才。

或許科研上應該拋開人情味,拋開人情關係,用科研實力說話,那麼或許科研人員的精力會更加集中在科研上,讓更優秀的人才進入領導崗位,這樣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美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bPHg3ABjYh_GJGV9z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