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內有沒有「星系移民」?不但有,而且還有很多

2023-02-20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銀河系內有沒有「星系移民」?不但有,而且還有很多

一個由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於近日發表論文稱,該團隊對仙女座星系中的恆星運動狀態進行了大規模地跟蹤觀測,發現在該星系中存在著大量的「星系移民」,而這也是人類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星系移民」。

研究人員指出,「星系移民」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它指的是一個星系中的那些原本屬於其他星系的恆星,由於宇宙中眾多星系的運動狀態各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流逝,星系和星系之間就難免會異常接近,甚至還會直接發生碰撞,在這樣的過程中,其中一個星系的恆星就可能會大量地向另一個星系遷徙,從此成為「星系移民」。

此次研究中使用了暗能量光譜儀 (DESI) ,這是一種多目標巡天光譜儀,它能夠在一個晚上的時間裡測量超過10萬個星系的光譜,也可以用於對鄰近星系的恆星進行大規模地跟蹤觀測,研究結果表明,在仙女座星系的「星系暈」內側,有大約7500顆恆星都是「星系移民」,根據研究人員的估算,它們是在大約20億年前來到仙女座星系的。

(仙女座星系中的部分恆星及其運動狀態,其中偏向藍色的點代表在向我們接近的恆星,偏向紅色的點代表正在遠離我們的恆星)

那麼,在銀河系內有沒有「星系移民」呢?對於這個問題,天文學家其實早已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不但有,而且還有很多,而在這些「星系移民」之中,甚至還存在著我們熟悉的恆星,比如說「大角星」。

「大角星」(Arcturus)在天空中位於牧夫座,距離我們大約36.7光年,這顆恆星目前已經演化到漸近巨星支階段,其直徑約為太陽的25.4(±0.2)倍,光度約為太陽的170倍,在北半球的夜空中,「大角星」是亮度僅次於天狼星的恆星,並因此被人們熟知。

銀河系有一個巨大的盤狀結構,這也被稱為「銀盤」,包括我們太陽在內的大多數恆星都老老實實地在「銀盤」上圍繞銀河系中心運動。

但「大角星」的運行軌道是幾乎垂直於銀河系的「銀盤」,這使得它與銀河系眾多的「本地居民」顯得格格不入。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大角星」恆星還是一顆古老而缺乏重元素的恆星,所以天文學家才認為,它其實是一個「星系移民」(註:這裡的重元素是指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

需要知道的是,「大角星」並不是孤獨的,因為觀測數據表明,有50多顆恆星都在與它按照幾乎相同的方向運動,這些恆星都是跟「大角星」一樣的「古老而缺乏重元素的恆星」,它們與「大角星」一起構成一種鏈狀結構,這種結構也被天文學家稱為「大角星流」。

天文學家認為,「大角星流」中的恆星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從另一個矮星系遷徙到銀河系來的「星系移民」,而它們原本所在的那個矮星系,很可能早已被銀河系吞噬。

實際上,在銀河系中與「大角星流」類似的恆星集合體還有「珍珠星流」、「室女座星流」、「反銀心星流」、「斯提克斯星流」等等,它們中的恆星都是來自某個矮星系的「星系移民」。

天文學家推測,在過去的100多億年時間裡,銀河系曾經吞噬了大量的矮星系,然後逐漸演化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可以想像的是,在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那些矮星系早已在宇宙中消失,其中的大部分恆星都已經融入銀河系之中,只留下了一少部分恆星仍然默默地述說著它們曾經屬於另一個星系。

順便講一下,觀測數據表明,一個名為「人馬座矮橢球星系」(SagDEG)的矮星系,目前正處於被銀河系吞噬的過程中。

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這個矮星系將在未來多次穿過銀河系的「銀盤」結構,每一次都會損失大量的恆星,直到被銀河系徹底吞噬,而這也就意味著,屆時的銀河系將擁有更多的「星系移民」。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Arjun Dey, Joan R. Najita1, et al. DESI Observations of the Andromeda Galaxy: Revealing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of Our Nearest Neighbor,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944, Number 1(2023 February 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b29e4123119382ec6c0207f1e5cac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