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山東十一州,直隸州有三個,現在為地級市的也有三個

2019-11-13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山東歷史悠久,其地處黃河下游,渤海、黃河之濱,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我國遠古時期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就起源、發展於今山東,春秋戰國時期更為東方之大國齊國、魯國之地,因此山東又有「齊魯大地」之稱,並簡稱「魯」。山東一詞最早為地理劃分,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金時改北宋京東東西兩路為山東東西兩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明朝初期山東正式設省。

「州」為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其最早也是地理劃分,先秦時期全國分為「九州」,西漢漢武帝時設十三刺史部,刺史部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十三州」最初為監察區,到東漢末演變為行政區,州始成為行政區劃並深刻影響歷代行政制度,現在我國就有許多著名的城市以州為名。到明清時,州有兩類,一類為直隸州,級別同府且直屬於省,僅地位略低,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一類為散州,隸屬於府。明朝時,直隸州、散州均轄縣,清朝時散州不再轄縣,相當於縣僅地位略高。

明朝時期,山東僅轄六府,並無直隸州,其中府轄散州有十五個,分別為濟南府所轄濱州、武定州、德州、泰安州,兗州府所轄濟寧州、曹州、沂州、東平州,東昌府所轄高唐州、臨清州、濮州,青州所轄莒州,萊州府所轄平度州、膠州及登州府所轄寧海州。清朝建立後,山東原有六府除登州府外轄區均有所縮小,原有十五散州中武定州、曹州、沂州、泰安州升為了府,山東直隸州、散州共十一個,到清末直隸州有三,散州為八。

清初,山東行政區劃與明朝時期基本相同,雍正年間開始有了劇烈的變化,為清朝山東行政區變化最為劇烈時期,新增曹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均成立於這一時期。雍正二年(公元1734年),武定州、濱州、泰安州、濟寧州、曹州、沂州、莒州等七散州升為了直隸州,雍正八年高唐州、濮州、東平州升為了直隸州,濟寧直隸州又降為散州屬兗州府,這一時期山東所轄府、直隸州多達十五個,為六府九直隸州,是二級行政區最多的時期。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武定、沂州兩個直隸州升為武定府、沂州府,同年濱州、莒州、高唐州三個直隸州降為散州,分別屬武定府、沂州府、東昌府。雍正十三年,泰安、曹州這兩個直隸州升為了府,山東此時轄十個府直至清末,同時濮州、東平州三個直隸州降為散州,分別屬曹州府、泰安府。此時,山東省共轄十府,有散州十一個。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臨清州、濟寧州兩個散州又升為直隸州,此後山東轄十府二散州直至清朝進入二十世紀。公元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萊州府所領散州膠州升為直隸州,此時山東有三直隸州、八散州,此後山東轄十府三直隸州直至清朝滅亡。

民國初,山東十一州均廢州為縣,分別為臨清縣、濟寧縣、膠縣、濮縣、高唐縣、德縣、東平縣、濱縣、莒縣、平度縣及寧海縣,這十一個縣到現在有的為地級市,如德州市、濱州市、濟寧市,有的為縣級市,如臨清市、膠州市、平度市,為縣的則有高唐、東平、莒縣,寧海縣設縣不久就改稱牟平縣,現為煙台市牟平區,僅濮縣建國初省入范縣,現在河南省濮陽市范縣有濮城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awIb24BMH2_cNUgXN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