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慧
圖/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常態,這一點無論是誰,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是沒辦法改變的。
每個人都要面臨衰老,總有一日,我們都會垂垂老矣,在歲月的盡頭去度過最後的時光。
年輕的時候對於自己的晚年時光會有無限的憧憬,或者和一幫朋友一起養老,度過最後的時光,或者兒孫繞膝,幾代同堂,其樂融融。
想像當中總是充滿美好,可是等到真的到了那一天,卻發現現實其實不盡如此。
身邊的朋友,只要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總是會有很多的矛盾,身邊的老人,說起自己的晚年時光,也總是頗有無奈。
電視劇《小敏家》裡面,小敏母親從老家來到北京,和小敏一起生活,兩個人在一次激烈的爭執之後,搬到了養老院生活。
原本兩代人住到一起,是奔著更幸福的目的去的,可是最後卻發現有時候分開卻是更好的方式。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的。
生活習慣的不同,勢必會發生很多矛盾
人老了,和年輕人之間在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上總是會有很多不同,兩代人住在一起,勢必會發生很多矛盾。
其實這一點,在一個家庭當中時有發生,不僅僅是年紀大了,會有矛盾,從小到大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不同就一直存在,爭執也從未間斷。
兩代人的習慣和想法原本就難以在一個平行線上,以前是你管教孩子,嫌這嫌那,對他們頗有說辭。
只不過老了之後,角色互換了一下,你開始變成了那個受教的孩子,孩子對你開始管教,而你變成了聽訓的一方。
生活時鐘表上,你們的時鐘完全相反,他們嫌你一大早就叮叮咣咣,吵醒他們的睡眠,你覺得他們晚上睡得太晚傷身,誰也說服不了誰。
飲食習慣上,你崇尚勤儉節約,很難接受外面的一些快餐,不主張年輕人一直去外面吃各類垃圾食品,而你習慣了節省,有些東西哪怕過期了都捨不得扔,遭來孩子們的嫌棄和數落。
消費層面,更是有很大差別,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這一點在你這裡是不被接受的,而你一貫的「小氣」很難更改,彼此都很難接受對方的習慣,於是矛盾頻生。
住在一起的兩代人,最容易互相嫌棄。
摻和越多,越會遭人嫌棄
很多老年人,之所以會遭到兒女的嫌棄,其實是因為他們管得太多。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管束從小到大一直存在,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很難改變,即便到了老年,這樣的習慣仍然被延續。
兒時你可以用「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言論去說服孩子,畢竟那時候他們的見識還不夠廣,對你會格外依賴,你說的話他們也根本無力反抗。
而等到他們已經成家立業,這時候你就不能夠再按照以往教育孩子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很容易會引起反抗。
生活當中有一些老人,哪怕孩子們已經成家,卻還是難以改變以往的方式,喜歡對他們過多摻和,包括他們的職業選擇,夫妻之間的相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之事,甚至就是生活當中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也很喜歡指指點點。
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被冠上一句「我還不是為你好」,看似冠冕堂皇,可是實際上卻是毫無分寸感和邊界感。
缺乏邊界感很容易討人嫌,人老了,就要學會放手,學會適當地做一個「無用」的人,不必對孩子的生活頗多干涉和指點,你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
人老了,最怕的是自我嫌棄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外界的聲音,不是子女的嫌棄,最怕的是自我嫌棄。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和子女之間產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不過就是一些口舌之爭,可是在一些有心之人看來,這就是對自己的嫌棄。
經常會聽到一些老人說「自己無用了,只會給子女添麻煩」,也會有一些老人說「別說子女嫌棄我們,就連自己都會嫌棄自己。」
人老了,對於很多新興事物都掌握不了,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很多東西都需要麻煩子女教自己。
學習能力縮減,適應能力低下,很多東西教過就忘,很多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是被社會淘汰的人,是無用之人,任何事情都需要仰仗於子女,一個人根本沒辦法生活。
當一個人心裡被這樣的聲音裹挾,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就很容易自我懷疑,活得鬱鬱寡歡,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陷入到陰鬱的狀態當中,對生活失去信念。
老年人,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過於玻璃心,不要太過於敏感,心態好了,你會發現其實人老了,生活照樣可以精彩紛呈。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的,每一個人都會老去,每一個人也都會有被嫌棄的那一天。
被子女嫌,被身邊的人嫌,被自己嫌。
可是實際上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嫌棄只是你以為而已,可能別人就是有口無心的一句話,因為你覺得自己老了無用了,就會被無限放大。
當然如果你總是倚老賣老,缺乏界限感,做出一些惹人嫌的事,那麼被嫌棄也是情理之中。
人老了,其實可以有不同的活法,學會擺平心態,不要對子女摻和過多,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去培養一個興趣愛好,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你一定可以活得很瀟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