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迪士尼收購福克斯後,鐵血戰士系列會被雪藏,畢竟以迪士尼合家歡的風格,很難接受旗下電影擁有大量暴力和血腥鏡頭,而失去R級味道,鐵血戰士系列也就沒有自己存在的必要了。
幸好迪士尼並沒有完全乾涉20世紀影業的作品製作,新版《鐵血戰士:獵物》不僅保留了系列原汁原味的味道,並且通過大量的細節鋪墊和文戲,帶給觀眾一種完全不同的觀影感受。
一、劇情既傳承又創新
本片將時間倒溯回300年前,一位鐵血戰士來到地球狩獵,直接碰到當時還處於原始狀態的印第安人。於是,外太空高科技與蠻荒時代的地球人,展開了一段狩獵與被狩獵的激烈競賽。
之前的鐵血戰士系列電影,雙方的武力值雖有差距,但還不至於完全變成一邊倒,否則電影的對抗就很難做到激烈和一波三折。
為平衡武力值,讓戰鬥變得更加好看,電影將鐵血戰士的高科技武器輸出值大大降低,尤其能夠摧毀一座城市的肩炮,這次也換成了威力小太多的弩箭,不過,其隱身、熱感應識別這些基本技能還在,否則一旦碰到圍毆,鐵血戰士可能會完全沒有招架的餘地。
感官層面,本片可以看做是回歸初代技能鐵血戰士的一次亮相,儘管畫面依然血腥、戰鬥依然暴力,但由於大量原始元素的融入,讓本片有著和之前作品完全不同的氣質。甚至在大部分時間裡面,鐵血戰士僅僅只是一個象徵性符號,並沒有太多戲份,尤其電影前三十分鐘,更像是印第安人生存狀態及其核心生存準則的介紹。
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個體在集體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去做好一位狩獵者,都讓這個鋪墊過程充滿著更多的人文思考及象徵意義。
和人類狩獵動物,更多是為了生存,解決吃穿問題不同,鐵血戰士狩獵地球的那些強者,只不過要完成一個成年儀式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兩者本質上雖截然不同,卻又殊途同歸,因為不管動機如何,最終雙方都在與強者的搏鬥中升級自己的技能,並且得到鍛鍊和成長。
大自然存在的普遍規律正是物競天擇,無論鐵血戰士亦或人類,只有不斷突破自己,才能夠變得更加強大。
二、人物塑造出色
不同於一般的商業電影,本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極為出色。
由於出場人物不多,讓影片有了更多時間去展現某幾個人,尤其女主角娜露(其實也是唯一的主角)的成長曆程,這種轉變過程不是依靠簡單的幾個事件進行堆積,而是通過其一路對狩獵意義的理解去完成人物的成長,其過程軌跡既清晰又合理。
印第安人的生存環境,決定他們需要成為最強大的獵手,才有可能在殘酷的野外競爭下存活。娜露雖然勤於訓練,並且有著一顆爭強好勝之心,但女性身份及哥哥的過度保護,讓她始終無法得到族人的肯定。在很多族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認為女性就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務,至於狩獵獲取食物,那更多是男人去考慮的事情。
娜露之所以不顧所有人反對去追逐鐵血戰士,不僅是為了證明自己,也是為了證明女性同樣有能力取得和男性一樣彪悍的成績。
雖然帶有明顯的女權主義色彩,但本片勝在人物弧光十分完整,觀眾會儘可能忽略掉娜露的女性身份,而把關注點放到一個關於英雄如何成長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以弱勝強戰鬥。
電影的前半段早已點題,狩獵者與獵物之間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很有可能瞬間就會互換身份。人類尋找獅子,其實獅子也在尋找人類,鐵血戰士剛出來時展現出強大的實力,讓地球頂級掠食動物熊、狼等都成為其輕易就收拾的對象,與印第安人的初次相遇,更似毫無抵抗力的屠殺,可當女主角突然轉變思路,利用計謀和陷阱開始布局時,兩者身份開始互換。
影片在這段故意降低鐵血戰士的智商,讓人類有機可乘也是迫不得已,否則,如果擁有高科技加持的外星生物還擁有高智商,那300年前的人類必然毫無反敗為勝的機會,對於一部還處在主流價值觀輸出行列的電影,出現鐵血戰士全滅主角這樣的反套路結局也不現實。
所以,對於電影的結局,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智慧生物與普通生物之間的對壘,普通生物儘管有著強大的作戰能力,卻終究抵不過智慧生物的聰明才智。而直到此刻,女主角娜露的成長軌跡才真正完整,因為雖然她在體力和力量方面均不及男性,但在細節的把握,敏銳的觀察方面卻超出男性角色太多。
電影並不想用這種差距去貶低任何一方,它只想站在中立方來表面一個觀點,即男性、女性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關鍵看如何配合及揚長避短。片中娜露不是自己實力如何強大,僅僅因為她更懂得利用環境和規則,這種對女權的表現相比很多表面政治正確的電影更有說服力,觀眾也更容易接受。
三、影片背後的思考
以一部商業電影衡量,影片的優點很多。畫面優美,森林中穿行的鏡頭隨便截張圖都可以當做桌面背景,剪輯和動作均可圈可點,關於暴力的表現方面,本片其實已經收斂很多,大部分尺度較大的血腥鏡頭,並未用特寫進行過度渲染,很多時候不過做做樣子,但帶來的衝擊力和壓迫感卻不輸那些大量潑血漿的作品。
在深層次上,電影也可以進行更多解讀。例如中段出現的盎格魯撒克遜火槍手,他們不惜用印第安人作為誘餌去抓捕鐵血戰士,卻在自以為成功洋洋得意時被反殺,充分暴露出白人侵略者的貪婪一面。
和他們相比,至少鐵血戰士還遵循著狩獵的基本準則,即不對婦女和弱小下手,否則女主角娜露都不知道死過多少回,而反觀白人火槍手,他們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遠沒有鐵血戰士來的光明磊落。
鐵血戰士到地球狩獵,不過是鍛鍊和強化自身能力,他們並沒有想占領地球、奴役人類的野心,而白人來到美洲,不僅要搶地盤,還要把印第安人趕盡殺絕,某些層面比鐵血戰士更加可怕。
作為有著完整世界觀構建和深厚群眾基礎的鐵血戰士系列,長久以來一直都沒有擺脫依靠純視覺效果帶給觀眾感官刺激的創作思路,可在這部系列投資最小、場面最簡單廉價的新作中,卻拋開那些外在的東西,認認真真為觀眾講述一個還算及格的故事。
其實,到底是人物優先、還是故事優先的爭論一直有之,大部分的系列電影,也是因為故事足夠吸引人,才讓觀眾記住了那些鮮活的人物,可一旦走上續集這條道路,卻往往陷入故事為人物服務的怪圈。
《鐵血戰士:獵物》很好的樹立起一個榜樣,即無論人物多麼有特色,都必須融入故事中,才有可能讓兩者發揮出最大的優勢,本末倒置,傷害的不僅是IP,還有觀眾的好感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