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最通透的活法:沉浸式做自己

2023-10-04     洞見

原標題:中年最通透的活法:沉浸式做自己

中年最通透的活法:沉浸式做自己

當你能沉浸式做自己,屬於你的掌聲從來不會缺席。

作者:洞見Leyla

有人問作家王爾德:「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麼?」

王爾德答:「太多人活得不像自己。」

年輕的時候,我們活在塵世之中,生命被太多東西所牽絆。

外界的眼光、世俗的評價、人群的嘈雜……無一不是內心的負累。

到了一定年紀,洗盡了鉛華,也活出了通透。

才發現一個人最好的活法,其實很簡單:

沉浸式做自己,不要東張西望。

1

別人的閒事,不必插手

《菜根譚》中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生活中很多紛擾,其實都來源於一顆多管閒事的心。

作家楊本芬有個表叔,年輕時聲稱自己想要做生意。

楊本芬的父親聽說了,二話不說任由表叔借走大半積蓄。

後來表叔空手而歸,大家才知道他根本沒有做生意,而是把錢騙去賭博了。

父親為了讓表叔「回頭是岸」,不僅原諒對方,還主動拿錢讓他幫自己找房子。

結果表叔拿到錢,又跑進賭場輸個精光。

散盡家財的父親,此後幾年受盡生活欺壓。

可如此付出,不僅沒有換回堂弟的感激,反而得到了怨懟和鄙夷。

《醒世恆言》里有句話說:「事不關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多言。」

到了一定年紀,你要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立場。

不要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插上兩腳,更不要熱烈地表現出自己的好意。

因為不管是陌生人,還是身邊人,都不需要你過分的熱絡與關心。

陳道明曾經談過自己的交友觀。

他說自己不論何時,都不會幹涉朋友的閒事。

哪怕對方主動說起自己的私事,他也會主動制止。

有人說他為人冷淡,也有人評他不近人情。

他卻回應說:干涉太多不必要干涉的事,反而會讓彼此心生間隙,甚至破壞彼此的交情。

這種界限分明的生活方式,讓陳道明保留了內心一方天地,更加舒心做自己。

人到中年,所謂成熟就是越來越清楚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與其在別人的雞毛蒜皮里消耗精力,不如把精力還給自己。

不輕易干涉,不過分探究。

沉浸式做好自己,內心便多一份從容,多一份安定。

2

別人的評價,不作理會

作家章岩說:

「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議論,不能按照自己的內心來活。

長此以往,生活就會失去方向,就像激流中的小船,總在漩渦里打轉,遲早會葬身水底。」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很在意別人的評價。

經歷多了才明白:真正傷害你的不是他人的看法,是你對看法本身的在意。

又何必要拿別人的話,來懲罰和折磨自己。

作家周梅森年輕的時候,在一個煤礦工廠當工人。

那時候,他認識的漢字還不到3000個,夢想是當一名優秀的作家。

白天,他跟工友們一起做著又髒又累的挖煤工作。

晚上,工友們相約打牌、閒聊,只有周梅森獨自在煤油燈下默默讀書寫作。

工友們見此情景,紛紛嘲笑他走火入魔:

就你,還想當作家,別做夢了。

你忘記自己是個挖礦的了吧?

一個挖煤的想當作家,也太奇怪了。

就你,還想當作家,別做夢了。

你忘記自己是個挖礦的了吧?

一個挖煤的想當作家,也太奇怪了。

就在周梅森不斷投稿,又遭遇退稿之後,工友們的嘲諷聲更是此起彼伏:「稿費(廢),稿費(廢)。」

面對周圍人的取笑和奚落,周梅森索性捂上了耳朵。

他仍舊潛心閱讀,將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之中。

終於,在文壇深耕了多年後,周梅森逐漸顯露才華。

2017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爆火,作者兼編劇的周梅森隨之一炮而紅,自此他的命運也發生了巨變。

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礦工,到享譽全國的作家,周梅森正是因為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人到了一定年紀,心緒是需要往回收的。

如果總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那麼就永遠沒辦法走好自己的路。

每個人的認知和視野不同,你所做的事情別人不理解也很正常。

面對世俗的眼光,不必糾結,不必在意。

正如狄更斯說:

「選擇好自己的路,不管別人的流言蜚語,最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3

別人的情緒,不受影響

白岩松曾說:

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企業家李笑來有段時間去國外出差,回來遇見了一位老同學。

多年不見,李笑來本打算好好敘敘舊。

沒想到,同學剛坐下來,就對著他一通抱怨。

領導不是個東西、妻子不夠體貼溫柔,孩子也不聽話……言辭之間,全部都是生活的不如意。

李笑來和他聊了沒一會,發現自己居然也情不自禁開始抱怨。

猶豫片刻,李笑來還是趕緊起身結帳,客客氣氣地送走了那位同學。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負能量很重的人。

本來你很開心,他們哭喪著臉讓你瞬間陷入失落;

本來你對生活非常滿意,他們不斷抱怨讓你也開始懷疑自己。

中年已經不易,又何必在別人情緒的泥沼里,丟失了自己。

作家哈里斯和朋友散步的時候,曾經遇見過一個臉色陰沉的小販。

朋友想要買一份報紙,於是禮貌地跟小販說話,小販卻始終冷言冷語。

朋友接過報紙,又和顏悅色說了句:「謝謝。」

小販仍舊不予理睬。

二人買完報紙離開後,哈里斯忍不住吐槽說:「那個人態度也太差了,是不是?」

朋友卻司空見慣的樣子:「他一向如此。」

哈里斯不解地問:「那你為什麼還對他這麼客氣?」

朋友一臉平靜地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自由」,是指他人的情緒與自己無關,自己的情緒也不受他人影響。

對中年人來說,成熟就是逐漸學會屏蔽別人的情緒,沉浸式做自己。

不被別人的言行干擾自己的內心,不因別人的過錯影響自己的心情。

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之中,會發現美好常在,生活值得。

4

別人的節奏,不必跟隨

網上曾經有一個熱門問題:

為什麼我們年紀越大,就越不快樂了?

有個高贊回答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總是用別人的生活標準,來要求自己。

別人家孩子成績比自己家好,你就覺得苦惱;

別人家房子比自己家大,你就覺得沮喪;

別人的事業比自己成功,你就覺得挫敗……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比較,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總有人跑在你前面,也總有人落在你後面。

與其費心盯著別人的節奏,不如專心走好自己腳下的路。

松浦彌太郎,被譽為是「全日本最會生活的人」。

他18歲高中輟學,20多歲在咖啡店當服務員,30歲站在大馬路上發傳單。

到了40歲,他才開始對圖書感興趣,於是開始自學編輯知識。

偶然的機會,他受邀出任日本老牌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編輯一職。

當時和他同齡的編輯們早已過得風生水起,松浦彌太郎卻還是行業內的新人。

有人問他:如何面對這種心理上的落差?

他淡淡回答:比起隨波逐流,我更想以自己的節奏度過一天。

終於在幾年後,《生活手帖》在他的經營下,變成全日本銷量百萬級的雜誌。

而松浦彌太郎,也一步步進階,最終在50歲當上CEO。

泰戈爾說:

「最好的事情總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所以不必慌張趕路,按自己的節奏,步履不停地走過每個今天。」

人生後半場,每個人的節奏都不一樣。

有人春風得意,有人時運不濟,有人享受平凡,也有人追名逐利。

我們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步調一致。

你要做的,不是急於追趕別人,更不是費勁跟他人比較。

而是在自己的節奏里,不慌不忙,沉浸式過好下半生。

當你能夠篤定走好腳下每一步,所有你想要的,都會在人生最合適的時間,來到你身邊。

知名經紀人楊天真,一直以「人間清醒」聞名。

曾經有人問她為什麼不結婚,她冷淡地反問對方:關你什麼事?

在節目名單里看到討厭的人,她會要求主辦方協商換人,而不是勉強自己。

楊天真說:我不想做一個只為了別人而活的人,我想做一個把自己當回事兒的人。

凡事忠於自己的內心,所以她不管是做經紀人、還是品牌主理人,都能夠瀟洒自如。

周國平說過:「幸福,不是活成別人那樣,而是能夠聽從自己內心的生活。」

人生的進程越往後,就越需要把目光往回收,找回內心的平衡。

當你能沉浸式做自己,屬於你的掌聲從來不會缺席。

點個贊吧,和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aa0b809d7d41a25d98c446845cee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