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能憑藉Jerry Lorenzo和Gucci「翻身」嗎?

2022-02-28   FashionWeek

原標題:adidas能憑藉Jerry Lorenzo和Gucci「翻身」嗎?

主編:Lorraine / 責任編輯:Johnny Wai

要說"競爭對手"一詞在時尚圈的應用,那可是遍地開花,但凡是所屬不同公司便是競爭對手,最經典的就像是LVMH與開雲集團的競爭,不管是明面上還是暗地裡都是"打"得火熱,而自之前Versace與Fendi的合作之後,說不定在未來還會有類似所屬不同公司的品牌合作出現。

但你要說"死對頭"一詞在時尚圈的應用或許我們還真的找不到什麼特別能對應上的例子,除非是有一些明面上結下的"深仇大恨"才導致了"死對頭"的局面,不過,如果把視線向隔壁的運動圈望去就會發現一對"死對頭"的「完美應用」——Nike與adidas

adidas Yeezy Boost 350 V2 Beluga Reflective

Nike SB Dunk High Pro QS高達系列

這一對"死對頭"的程度不僅僅是在"明爭暗鬥"的方面有所呈現,就連許多潮流愛好者都紛紛開始站起了隊,雖然對於人們來說不至於到"深仇大恨"的地步,但是許多潮流和造型愛好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雷區」,那就是Nike與adidas是永遠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套Look中的,如果出現的話,很有可能會產生絕對的視覺"不適"感。

自Louis Vuitton、Dior Men這倆奢侈品牌與Nike和Air Jordan有過合作關係之後,反觀adidas陣營只有Prada一員大將,而與Prada相繼市售的單品卻被人們吐槽"沒誠意"、"割韭菜設計"等等,讓人們對於adidas是否能在奢侈品牌跨行運動潮流界與Nike有的一拼上產生了質疑。

而之前繼Gucci X Real Madrid C.F. X adidas三方聯名服飾消息曝出之後,又有Gucci X adidas Originals的雙方聯名消息放出,加上Gucci成立100周年的種種行為,像是與Balenciaga的"黑客實驗室"、The North Face的合作等等,讓人們又對adidas在奢侈品牌跨行聯名方面產生了一定的信心。

除此之外,自Fear of God主理人Jerry Lorenzo宣布離開Nike加入adidas陣營之後,長達近一年的時間沒有任何動靜,最近他身穿相關的服裝來到球場上觀賽,似乎也是向人們發出一個訊號——Fear of God和adidas接著也會有相應的合作款式推出

如此看來,Ye的Yeezy在adidas終於不是孤身奮戰,雖然當下也有像是Pharrell Williams、Beyoncé(Ivy Park)、Human Made等人和品牌助陣,但始終無法在市場中能夠與Nike陣營抗衡,反觀Nike陣營中有權志龍、藤原浩、Matthew Williams等人和品牌出手,再加上Nike也會不時地「發掘」一些新品牌來到人們視野當中,讓Nike陣營不斷變得更加強大。

Pharrell Williams X BBC X adidas Originals HU NMD

於是乎到了現在,不管是較為權威的媒體或是人們心中,幾乎一致地認為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是Nike要遠勝於adidas的,但Jerry Lorenzo憑藉著他在Nike陣營中的表現,還有他的在Fear of God Essentials上的商業頭腦,加上Gucci的加持,讓人們對於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結果充滿了好奇。

那麼,adidas能憑藉Gucci和Jerry Lorenzo這兩張"王牌"成功在市場中重回當初Stan Smith風靡的小白鞋時代那樣"傲視群雄"嗎?

「稱王稱霸的時代」

在如今Nike撥得頭籌的時代之前,adidas曾經有一段「超越」Nike,成為運動圈頭把交椅的時代,僅僅就是憑藉著人人鞋櫃中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大機率都有的一雙鞋——adidas Stan Smith

它所掀起的小白鞋時代風靡了在2014年左右的潮流趨勢之中,作為一雙上世紀誕生的網球鞋來說,隨著科技的發展,它已經不見得能在網球場上出現了,反而因為它簡潔的設計加上較為便宜的價格獲得了大眾的喜愛,在那個時間點,Stam Smith成為了一雙絕對意義上的「大眾鞋款」,不管是時尚圈還是潮流圈,你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Raf Simons X adidas Stan Smith

數據顯示,Stan Smith系列在2015年的"巔峰時期",整年賣出了800萬雙,而自1971年面世以來到2015年則賣出了5000萬雙,近五分之一的銷量已經可以證明了Stan Smith系列在當時於全球所掀起的小白鞋浪潮到底是多麼的「瘋狂」。

更不用說adidas乘"勝"追擊,邀請了像Pharrell Williams、Raf Simons等人加入,讓Stan Smith不僅僅擁有名人明星的帶貨,還與各個著名的設計師強強聯手,在與Nike的白熱化"戰爭"中獲得更多的市場。這一股小白鞋浪潮的流行,從某種角度來說直接奠定了adidas在當時的"勝利",因為不管是從任何方面來說,Stan Smith絕對是當年最出圈的鞋款,沒有之一。

除了Stan Smith之外,還有一款鞋型也是當時adidas力推的產品——Superstar,從NPD研究機構的猜測來看,於2016年Stan Smith和Superstar的銷量占adidas總銷量的80%,是adidas籃球與足球等系列鞋款的銷量三倍以上,這一數據其實就已經能說明adidas憑藉著這倆系列賺得盆滿缽滿。

反觀Nike當時能與adidas所抗衡的代表作只有旗下的Air Jordan系列,雖同為上個世紀的產物,但從現代的審美來看,Air Jordan鞋款本身定位為籃球鞋,在生活中的應用面遠不如Stan Smith與Superstar來得更加「全面」,你能看到Stan Smith出現在Phoebe Philo的腳上,但是你幾乎看不到有哪個設計師在謝幕之時穿著Air Jordan出來謝幕,所以在當時adidas「稱王稱霸」的時代中,絕大多數貢獻要歸功於這兩個系列。

再者,當時離開Nike轉投adidas的Ye(Kanye West改名)推出了Yeezy Boost 350系列,搭配adidas當時的新型Boost科技,成功在潮流圈與運動圈中收穫了無數的粉絲與路人的關注,這讓adidas與Nike的"戰爭"中更是多了一枚帶有極強功能性的棋子,而adidas也憑藉著Ye的Yeezy系列成功打入時尚與潮流圈中,將Nike Air Yeezy系列的影響力在adidas陣營中發揮到極致。

adidas Boost科技

所以,別看現在adidas與Nike相比或許有點"望塵莫及",但在幾年之前,Nike也是這麼"看"adidas的,我們一直將它們兩個品牌在一起比較似乎成為了一種「默認的習慣」,兩個品牌發展到現在,各自的陣營中也有不同的設計師與品牌加入,這也給了兩個品牌有各自的"籌碼"去比拼,但從現階段的勢頭來看,這些"籌碼"所產生的影響是Nike大於adidas的。

如果說Gucci和Jerry Lorenzo具有讓adidas「扳回一城」的魔力,那麼它與他的身上到底擁有什麼特質呢?

「時代的引領者」

Gucci聯手中國潮流IP Marsper

作為最早進入數字領域的奢侈品之一,Gucci近段時間又準備開展了與中國潮流IP Marsper的合作,當中將Gucci一百周年Aria時尚詠嘆調秀場之上的造型進行虛擬化,成為Gucci進軍數字領域的又一力作。

而近一年的時間中,你能發現Gucci在奢侈品牌當中是一個非常「領先」的品牌,尤其是在今年成立一百周年中,Gucci做了許多過去奢侈品牌並不會涉足的事情,例如與同為奢侈品牌的Balenciaga進行合作,儘管它們同為開雲集團下的品牌,但這樣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其次,為了促進時尚行業的循環利用,去年年底與二手平台The RealReal正式達成合作,成為第一個鼓勵消費者進行寄賣和轉售的奢侈品牌,並且其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會對回收的二手物品進行二次改造,讓它成為既是一件二手物品,又是一件「孤品」,像這樣的"革新"例子還有不少,在未來相信也會有更多。

Nike Air Fog 1

從Gucci方面來看,它是奢侈品牌中的"領頭羊",那麼Jerry Lorenzo呢?他能為adidas帶來的或許我們得從他的"前任"Nike說起,許多設計師或品牌與Nike合作都是以Nike經典的鞋型為基底進行二次創新,像Off-White的Air Jordan 1、Stüssy的Air Force 1、Sacai的Blazer等等,而Jerry Lorenzo並不是。

在Nike對他進行邀約之前,他就思考自己能給整個行業帶來什麼"新玩意兒",而不是在原有的經典上進行"改變",也很幸運,Nike也非常認同他的想法,給予Jerry Lorenzo非常大的權限,讓他設立一款全新的鞋型,之後,Jerry Lorenzo與Nike推出了多款鞋款與服飾,將籃球、跑步等運動項目與潮流結合起來,在潮流圈中引起了一陣"Jerry風"的浪潮,也就是專屬於Jerry Lorenzo所設計的單品的穿搭。

一個是老牌時裝屋的執掌者,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為出色的設計師之一,另一個則是高街風的絕對代表之一,從表面來看兩人似乎並沒有什麼交集的共同點,但從他們兩人的的設計理念來看,他們都希望能夠創造可以改變行業的設計,不管是服飾或是鞋款,亦或是數字領域也是如此。

同時也不難看出,他們二位身上也都擁有非常敏銳的嗅覺,這種嗅覺是對於當代市場的絕對判斷力,它能夠洞察市場的走向以及審美趨勢,所以說他們二位選擇與adidas合作肯定是有他們的理由存在的。縱觀整個運動圈來說,adidas在這幾年的表現只能說是不過爾爾,它也在尋求一種突破,如今雖說Yeezy鞋款的大量補貨讓adidas的口碑逐漸回春,但這仍然是一種炒冷飯的行為,若是以新的設計或科技來說,adidas並沒有在市場中建立起足夠的優勢與Nike抗衡,而Nike方面則是通過各種聯名和復刻手段,在每個月都能在圈中引起一陣"騷亂"。

Craig Green X adidas

雖然近幾年的發展adidas確實不如人意,但是它仍然有許多冷門佳品並未被市場所發現,像Craig Green、Melting Sadness、Sean Wotherspoon等等聯名是不少收藏者的心頭所愛,而Jeremy Scott與Forum的回歸讓adidas又多了相應的戰鬥力,只不過由於前兩年所積累的差距無法在短時間內超越。

而Alessandro Michele與Jerry Lorenzo兩人可以說是當下時尚圈與潮流圈中數一數二的「掌上明珠」,可以自信一點說,他們的知名度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且他們當下的狀態也並沒有枯竭的跡象,反而是不斷在帶領著他們各自的品牌更上一層樓,有著他們的加入,屆時推出相應的作品無非是給了Nike更大的壓力,也是adidas回歸巔峰的信號。

Gucci 2022 FW X adidas

「最終歸宿」

Sacai X KAWS X Nike

在各大品牌和藝術家都在往Nike和adidas"衝刺"的時候,不由得會有一個問題出現在腦海里——難道現階段與Nike和adidas的合作是所有品牌的「最終歸宿」嗎?

現在奢侈品牌有Dior Men、Louis Vuitton、Prada、Gucci等,時尚與潮流品牌像Sacai、AMBUSH、Off-White、424、032C、Stella McCartney等,藝術家有KAWS、空山基、Daniel Arsham、DFT等,它們就像是浪潮一般湧入運動品牌的懷抱之中,而還有更多的品牌和藝術家在未來已經蠢蠢欲動,運動品牌之所以這麼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許多契合如今「復古風當道」的鞋款出現,Air Force 1、Air Jordan 1、Dunk、Forum等都是如今潮流趨勢的"產物"。

加上如今在運動品牌中,Nike與adidas又有著絕對優勢與科技,儘管當下有李寧、Under Armour、HOKA ONE ONE等品牌的出現,給到市場有較多的選項,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與這兩大品牌抗衡,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有如此之多的品牌、藝術家或是設計師等來到Nike與adidas之中,與其推出許許多多的聯名作品。

另一層原因是因為Nike和adidas都擁有涉足潮流服飾領域的絕對經驗,Nike方面有Nike Lab與Nike ACG,前者以Nike的高端線著稱,做工、設計與版型都比Nike的普通款式要來的更加精緻,而後者之前則是由機能風領域數一數二的品牌ACRONYM主理人Errolson Hugh所帶領,打造了一個Nike的機能風帝國;adidas方面則是以Originals為主打,用青春活力的設計來吸引消費者,同時旗下又有山本耀司的Y-3坐鎮,讓adidas不僅對潮流運動有所研究,對時尚運動同樣也有深入的了解,基於有這樣的背景存在,Nike和adidas才會在運動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中的頭兩把交椅。

空山基 X 李寧

這樣的"最終歸宿"在其他運動品牌沒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之前,是很難吸引到其他品牌或藝術家前來合作的,就像李寧在沒有登上過時裝周的秀場之前,它也是個被大部分人非常"嫌棄"的品牌,而在時裝周之後,它便成為了運動圈最炙手可熱的品牌之一,到現在聯名不斷的現狀可以說是最為典型的例子了。

這裡的「一技之長」,也就是在說品牌擁有自己的"態度",也就是將運動與潮流時尚相結合的模樣需要給予到人們,李寧做到了,於是乎它才開始走上坡路,而Nike與adidas更不用說,它們早在之前就已經擁有了這"一技之長",通過不斷累積品牌與藝術家們,才一步一步擁有了現在於運動圈中的地位。

Kerwin Frost X adidas Originals

話說話來,Gucci與Jerry Lorenzo與adidas的合作屬性其實也不太一樣,前者是以品牌聯名的方式加入adidas,而後者已經是adidas籃球部門的設計總監,掌握著比Nike時期更大的權力。

所以你說Gucci和Jerry Lorenzo能否幫助adidas打贏這場翻身仗,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倆是絕對可以的,前者與adidas的合作系列很有可能會像是Dior Men與Air Jordan合作的系列一樣,推出不僅僅只是鞋款,而是一套「完整的故事」,這對於運動品牌來說,肯定會成為一次擁有絕對地位的聯名;更不用說Jerry Lorenzo作為潮流圈的"奸商",他身上本身就有著非常巨大的流量,有著Fear of God和Essentials,說他是Ye未來的"繼承人"之一也絕對不為過。

Gucci X The North Face

對於現在整個運動行業來說,它們其實不僅僅只是一個運動品牌,利用科技去輔助運動項目只是它們運營的其中一環,如果想要更多的市場的話,還需要將運動和時尚潮流結合在一起,將更多的目光放到更加長遠的消費趨勢之上。

這種趨勢並不是一種紙上談兵的說法,若你仔細觀察近兩年大街上的穿搭,你就能知道這已經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消費趨勢,而這種趨勢也肯定會在Gucci和Jerry Lorenzo與adidas保持緊密關係之後會變得更加頻繁,這種"最終歸宿"的情況同時也會隨著其他運動品牌對市場的擴張而得到一定的緩解,adidas最終也不會將毛頭直指Nike,因為還有不少品牌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威脅",只不過真正想做到這種情形,還需要不少時間給到市場"消化",在此之前,我們或許先"消化"完Gucci與Jerry Lorenzo,再對未來做一些規劃也不遲。